崔文佳 中共朝陽市委黨校
朝陽市是遼寧省最為貧困的地區,全市5個縣(市)都屬于省里的扶貧重點縣,占全省的1/3,其中貧困人口占全省的1/5。朝陽市產業基礎薄弱,農業貧困人口眾多,脫貧攻堅任務十分嚴峻,朝陽市能否如期脫貧對全省的脫貧攻堅工作起到關鍵性作用。朝陽通過探索產業扶貧模式,走出了“朝陽特色”的脫貧攻堅之路,帶動起龐大的貧困戶群體穩定脫貧。朝陽市產業脫貧的成功經驗可以為東北地區乃至全國貧困縣區提供有益經驗。
“十三五”時期,朝陽市委市政府把產業扶貧作為關鍵之舉,加大扶貧力度,采取分類施策、精準扶貧等方針,建設扶貧農場、特色產業園、光伏發電、扶貧果園、畜牧養殖等產業項目,直接帶動全市貧困人口穩定增收。截至2020年底,朝陽市5個貧困縣全部摘帽、662個貧困村全部銷號、18.2萬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朝陽市極其重視產業扶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要求7個縣(市)區都必須有2—3個具有鮮明特色的產業扶貧模式,確保每位貧困戶都有2個以上項目覆蓋,從根本上確保貧困戶有增收項目,實現了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項目,使貧困戶都有脫貧致富的穩定渠道。
朝陽市建立“1+10”扶貧舉措,把產業扶貧作為擺脫貧困、壯大鄉村經濟的“主引擎”。其中,北票市實施“1+4”精準扶貧模式取得良好成效?!?”即政府做好引導,“4”即扶貧企業+金融機構+專業合作社+貧困戶。除“1+4”產業外,北票市還用“442”生態產業、光伏產業的項目全覆蓋,從而保證每個貧困戶有2-3個產業支持。作為脫貧典型的北票市北塔鎮,轄區內的貧困戶基本從銀行獲得了5萬元扶貧貸款,這些錢作為貧困戶參與的股份分別投入不同的合作社,北票市政府給貧困戶做擔保,前2年由政府負責繳納貸款利息,后3年由企業償還利息,貸款期滿后還替貧困戶償還本金,貧困戶不承擔風險,極大的提高了扶貧力度和持久性。截至去年第三季度,北票市向開展“1+4”模式的扶貧企業投入貸款11280萬元,累計帶動1.76萬戶貧困戶建檔立卡,覆蓋面達97.78%,從根本上為貧困戶增收提供了多重保障。
朝陽市積極探索方法,把車間建在農村的田間地頭,方便貧困戶和村民既能顧家又能打工的理想狀態。比如,龍城區政府充分利用農村閑置校舍、零散土地、集體建設用地,近年先后建設了17個標準化扶貧工廠,讓貧困戶就地就業,許多農村閑散勞動力集中發揮生產作用,外出務工人員也積極返鄉創業,進一步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為了確保貧困戶的收益穩定,龍城區對轄區內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提供免費技能培訓,進工廠工作;對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采用工廠收益分紅的辦法,保證貧困戶穩定脫貧。龍城區聯合鎮北臺子村30余名貧困戶借助“就近就地就業”政策進廠打工,該村服裝加工廠先后帶動510戶、1092個貧困人口脫貧,貧困戶月收入可達2800元,在根源上避免了邊脫貧、邊返貧的現象。
朝陽市通過扶貧產業園建設,進一步完善扶貧產業體系,按照因地制宜原則,讓7個縣市區圍繞龍頭產業,完善相應產業鏈,使貧困戶鼓了腰包,村集體增加了資金積累,為全市未來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比如,建平縣依托扶貧產業園,把不同類型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都納入其中,實現了有創業愿望的全扶持、有勞動能力的全就業、無勞動能力的全入股的目標。扶貧產業園收益按2∶3∶5進行分配,即20%用來增加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30%分配給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以及偶遇災難的返貧人口,50%用于追加投資。建平縣朱碌科鎮圍繞花卉產業,形成了涵蓋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條,去年春天,產業園無償為貧困戶提供了價值7萬多元的種子、化肥,秋季豐收后,產業園又以高于市場價0.1元的價格回收作物。過去幾年里,碌科鎮共有600多戶(其中貧困戶102戶)加入了雜糧產業園。2020年,碌科鎮村民平均年收入達5000元左右,產業園還給在園內打工的貧困戶3000元勞動報酬,徹底幫助貧困戶脫貧。
盡管朝陽市脫貧攻堅工作以優異成績走在了全省前列。但也應看到,在鞏固脫貧成效、促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產業扶貧政策還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
受經濟條件落后、人口素質偏低等客觀因素影響,朝陽市在扶貧模式多是種養殖扶貧、光伏扶貧、扶貧果園、扶貧工廠(車間)扶貧等科技含量低的產業,長遠來看,有些禁不住市場的殘酷競爭,難以持續發展。另外,貧困戶受教育程度低,只能從事簡單、初級的勞動,無法滿足復雜專業的產業化需求,不滿足“十四五”高質量發展需求。
朝陽市扶貧產業鏈上行政參與過多,市場化調節不夠,“造血”能力弱,有時甚至是為了完成任務,不計成本地投入。雖然貧困戶在產業扶貧項目中有保障、有收入,但市場化程度低和商品性價比低的劣勢,無法滿足脫貧持久性和產業可持續性發展。
調研中發現,朝陽市多個鄉鎮存在農業種植、養殖項目雷同,或者同質化,尤其是大棚菜類多、菌菇類多,初級服裝廠多、光伏發電項目“遍地開花”。而有些農業產品儲存條件不夠完備,電商物流發展跟不上,存在著市場風險性。
面對卓越的脫貧成績,朝陽市相關部門應乘勢而上,繼續做好產業扶貧長期性和持久性的規劃研究,鞏固脫貧成效,促進扶貧產業發展和壯大,讓產業扶貧成為推動朝陽市鄉村振興的主要途徑和長久之策。
產業扶貧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必須要繼續加強組織領導,做好頂層規劃,保障政策正常落實運轉,及時解決扶貧發展后續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難題和挑戰。一是朝陽市各級政府部門要從政策、舉措、市場等方面深入研究,及時破解貧困鄉村發展難題。二是要抓好扶貧產業和鄉村致富帶頭人的典型培育,認真總結各地區扶貧產業發展中涌現出的好思路、好經驗、好做法,集中力量做好扶貧示范村建設,創造更多成功經驗,為貧困村產業發展樹立更多的可學可趕的好榜樣。三是要依靠組織領導,選好村級帶頭人。在貧困地區,帶頭人的作用至關重要,還能夠決定產業和地方的興衰。要緊緊依靠組織領導,發揮農村基層組織的作用,要選好、用好村級帶頭人,及時做好群眾的生產工作,化解群眾的畏難情緒,及時解決返貧、產品銷售、產業發展等難題。
朝陽市在產業扶貧過程中,一是要注重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要兼顧市場化與公益化相結合,激發貧困地區扶貧產業的內生動力,增強“造血”能力,從而提高產業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二是充分發揮資本和市場對貧困地區發展的作用。要借助扶貧金融資金的投放,吸引社會資金和社會力量參與到脫貧攻堅當中來,使脫貧攻堅資金多渠道、多樣化。積極探索“基金引導、市場運作、扶持產業、注重造血”的新路子,在市場化運作衡量基金投資回報過程中,不僅要看利潤多少,也要看是否激發了貧困地區產業的內生動力,形成造血機制。三是在投資項目時,還必須兼顧公益性,要產業發展的同時推動鄉村振興、文化振興,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滿足農民經濟和精神雙重需要。四是要建立利益共同體。以產業優勢,重視龍頭企業發展,再依托龍頭企業激發內生發展動力。扶貧企業投放給合作社與保證金等值的農作物或家禽、牲口,由合作社負責種養殖,保證產業扶貧持續“造血”能力。
朝陽市要充分認識龍頭企業對產業扶貧的主要帶動作用。一是要建立“企業+政府+合作社+貧困戶”的多方位、立體化的扶貧框架,加大產業扶貧的“造血”能力,依托龍頭企業雄厚資本和投資方式靈活等優勢,進行投資布局,更好地推動當地扶貧產業的發展。二是各級政府要深入分析貧困地區資源稟賦,依照當前急需和重點發展方向,精心選擇現代農業、醫藥健康產業、高端加工制造、礦產資源開發等綠色發展和持久發展的產業進行招商和投資。三是可以依托國有、民營、外資等多種類型的產業龍頭,通過招商等方式在貧困地區建設一批產業帶動力強、扶貧效果好的項目,鞏固產業扶貧成果,保持經濟可持續增長。四是緊緊抓住“兩山論”原則,始終堅持把扶貧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結合起來,要積極利用貧困地區豐富的土地資源、旅游資源、礦產資源等等發展特色產業。
一是要針對易返貧人群制定保障措施。如果扶貧產業無法為貧困戶保障其治病所需的費用,各村集體應適當從合作社或村集體財產股份為貧困戶做好進一步的保障。建議朝陽市政府部門在制定返貧機制時,增加大病、嚴重的慢性病以及不能自理的病人或殘疾人給予適量股份的優惠政策,防止其再度返貧。二是要研究制定反貧機制。針對朝陽市貧困人口多、致貧情況復雜等現實因素,各級政府部門要發揮扶貧工作引領作用,研究把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的效應充分發揮出來。三是創新產業扶貧機制體制,為鄉村振興提供保障。適當引導貧困村農民朋友開展土地流轉,制定鄉村振興發展優惠政策,發展多種形式經濟經營模式,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四是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當地的龍頭企業、致富帶頭人或村干部等有影響力的人,利用農村電商拓寬農產品銷售路徑,幫助村民開展實體經濟各項服務,為特色產業開辟營銷新路徑,解決返貧的后顧之憂。
結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所以,朝陽市在取得了脫貧攻堅巨大勝利之后,還要有繼續走好扶貧后續的路,要快速制定返貧機制,讓產業扶貧發揮持續的“造血”作用,保證產業扶貧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同時,更要做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應把全市各縣的產業扶貧納入全市的社會建設當中來,一方面要以社會建設鞏固產業扶貧效果,實現產業扶貧的可持續性,另一方面還要用產業扶貧的可持續性推進社會建設向更高水平發展,形成產業扶貧和社會建設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