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利琴 大同市城區人民法院
夫妻雙方對于房產歸屬的約定往往是離婚協議中一項重要內容,是雙方基于合意達成的意思表示,屬于私法上的意思自治;同時依據《民法典》第208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由此,在離婚財產分割的實務中常會遇到離婚協議書中一方或雙方名下的房產所有權約定為另一方的情形。
在諸多在民政局協議離婚的案件中,主要有三方面內容,一是婚姻問題;二是未成年子女的撫養問題;三是共同財產、共同債務的分割承擔問題。在實踐中,在共同財產分割上,有的離婚協議中存在一些問題。
1.房屋產權正在辦理過程中,房屋權屬變更問題。例:AB為夫妻,分割的房屋登記在一方A名下,是A在婚前其父母出資購買的商品房一套,已辦理網簽,但產權登記還未辦理。離婚協議約定歸另一方B所有。在離婚后,因為A方未能主動配合B將房屋相關手續變更為B,B方訴至法院,請求將離婚協議約定的房屋產權登記變更為B的名下,并請求A配合B將房屋產權登記變更至B的名下。存在的問題為預分割的房屋尚未辦理產權登記,法院不能代替不動產登記中心確定權屬,但離婚協議有關房屋歸屬問題是當事人意思自治,且民政局確定夫妻雙方協議處理夫妻共同財產的協議是有效的。A為能夠讓B同意離婚,以把A購買的房屋送給B達到離婚的目的,在離婚協議上,其雙方利益是平衡的。法院該如何回應民政局確定的有效離婚協議的公信力呢?
法院如何處理:一般法院都會確定房屋使用權來代替房屋所有權的變更。不動產登記中心并沒有房屋使用權登記事項。那么,該房屋在能夠辦理產權登記時就會存在民政部門出據的離婚協議沒有得到法院的完全確認,無法得到執行的問題。一般情況下,不動產登記中心并不會給A辦理產權登記,更不會將產權登記變更為B。該房屋便會僵持在無法登記的狀態中,無法進行買賣,抵押等。
2.小產權的房屋權屬變更問題。例:CD為夫妻,其婚后購買一套小產權(即土地性質為集體所有)房屋,登記在C的名下。我們都知道小產權房屋是不能進行上市交易的,也并未在不動產登記中心予以登記,其是給集體村民拆遷解決住房問題等歷史遺留的產物。那么CD在離婚時將該房屋約定為D所有。C不履行離婚協議,D方訴至法院,請求將離婚協議約定的房屋產權登記變更為D的名下,并請求C配合D將房屋產權登記變更至D的名下。存在的問題為預分割的房屋不存在產權登記,法院只能確定其使用權歸D所有來代替房屋所有權的變更。同樣沒有得到法院的完全確認,亦無法得到執行。
1.離婚糾紛問題。有的房屋產權處于辦理中的當事人明知民政部門確認的有關財產方面的離婚協議不具有執行力,為達到盡快離婚的目的許諾將房屋贈予對方。屬欺騙行為,同時造成矛盾的再次產生。
2.物盡其用原則。隨著市場信用體系的建立、完善和交易秩序的穩定以及財產登記制度的建立并被民眾廣為認知,財產歸屬和財產利用的分離有了平等互利的制度保障,社會普遍出現這種現象自己的財產被他人利用。那么如何實現物盡其用?所謂物盡其用,就是通過各種物權制度促進物的效用的充分實現。無論擔保物權制度還是用益物權制度,都是為了促進物盡其用,充分發揮物的經濟效用。
而上述提到的民政部門出據的離婚協議出現的個別問題不利于房屋交換價值的利用。交換價值是指為實現自身生產生活的目標,權利人可以將其所有的動產、不動產、用益物權、法律規定可作為擔保物權客體的權利設定擔保,將物之交換價值予以利用,進行融資或者促進交易,為其生存發展創造更多機會和條件。而上述講到的例子從而未充分發揮物的經濟效用。[1]
3.民事與行政交叉點。不動產登記是一種物權公示手段,是《民法典》規定的一項物權制度,其本質是反映不動產物權發生變動的事實行為而非行政管理行為。因此,平等主體之間因不動產物權的歸屬,以及作為不動產物權登記基礎的買賣、贈與、抵押等產生的爭議理應通過民事訴訟而非通過行政訴訟解決。[2]
1.建議完善制度。《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7條對法律文書進行了限制性規定:“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在分割共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等案件中作出并依法生效的改變原有物權關系的判決書、裁決書、調解書,以及人民法院在執行程序中作出的拍賣成交裁定書、以物抵債裁定書,應當認定為物權法第二十八條所稱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顯然,民政部門確認的離婚調解協議在物權的變動上不具有執行力。
2.實質性審查。重視物之歸屬(所有)和物之利用的平衡,在歸屬明晰和利用自由之間兼顧定分止爭和物盡其用,才能創造更多社會財富,實現其立法宗旨。
確認物權歸屬就是要界定產權、定分止爭,這是保護各類物權人權利的前提。財產所有權歸屬確定,就可以消弭紛爭。反之,財產歸屬不定、權利界限不清,就會引發紛爭。
當事人對離婚協議有爭議時,不能再提起民事訴訟,而是針對民政部門的行政行為提起行政訴訟。法院亦只針對民政部門作出的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及合理性審查。這樣既可以維護民政部門的公信力,又可以節約司法資源。避免大量的離婚案件因離婚后財產糾紛又再次涌入法院,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讓個別當事人不能鉆法律漏洞。
結論:雖然我國社會正在快速的發展,但是和諧社會的中心思想一直都沒有改變。和諧社會的基礎就是法律制度的完善,社會秩序的穩定。而法律滯后于生活,在法律制度出現漏洞時,應及時完善法律制度。進一步推動國家治理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