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東 鞍山市委黨校
引言:早在20世紀80年代,相關專家就已經開始了對法律經濟學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應用研究,表明法律經濟學的應用能夠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研究路線提供思路并取得良好的成果。受到當時條件的限制,這一研究并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隨著現代中國經濟發展研究水平的不斷提升,法律經濟學的發展有了更大的空間。較之前相比,經濟糾紛、經濟現象、經濟矛盾等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升,法律經濟學也為中國的立法、司法理念帶來了很大的啟示,有助于促進現代經濟水平的提升。
法律經濟學是一門法學和經濟學相互融合的學科,20世紀50年代被稱為《法律的經濟分析》,因其當時的研究方向和學科立場與當時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國情不太相符,也被稱為邊緣學科。20世紀90年代,開始確立了法律經濟學,但同時也逐漸分化為多個流派,其研究主要在效率、正義、權力等方面,并結合了哲學觀點和意識形態內容,法律經濟學的研究形式和研究內容也在這一時期得到拓展。法律經濟學的代表性研究學派有芝加哥學派、公共選擇學派和制度分析學派。芝加哥學派處于法律經濟學中的主流地位,在法律經濟學中以效率最大化、財富最大化為核心觀點,并堅持市場觀念,其分析方法主要為均衡分析、邊際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公共選擇學派對法律經濟學的研究重點在有關政府的市政經濟理論,研究中主要針對憲法的選擇和改革、公證、法律程序等進行分析,同時也在法律經濟學理論中引入了公共選擇理論。制度分析學派將法律看作一個可供選擇的過程,研究了法律經濟學現象中的交易費用并進行制度分析,通過對多種制度方案的研究,從而發現費用最低的制度。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制度的變遷為法律經濟學在中國的興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正是這一時期,中國市場進入了經濟、政治、文化、道德素養蓬勃發展的階段,人們逐漸對法律、道德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人們對一些經濟問題也會采取法律武器制裁。這一環境下,市場的發展就需要一個新的理論方法、新的章程來發揮指導作用,法律經濟學在此時的中國應運而生。
1.對司法的啟示。中國的企業發展和社會發展在市場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將面臨一系列的挑戰,法律經濟學在這一時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社會的快速發展階段,只有壯大個體經濟,帶動企業發展才能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為實現這一目標,企業需要達到自我調整的階段。以能源企業為例,法律經濟學中表明,牽扯到企業中資源使用的任何法律都應該對資源使用的各種可能做出比較和選擇,最終確定最優的資源。另外,這一理論對企業材料的選擇和成本的取向也有一定的應用效果,采購工人如何去評比和挑選多家材料的質量,進而確定質量最優的一種,為企業的生產提供保障。若采購人員經驗不足,未經過評比和挑選將會導致出現材料質量惡劣的問題。同時,企業也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以故意欺騙罪起訴出售惡劣材料的商家。傳統的法學并未將法律制度規定的權利和義務納入研究范圍,因而使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和各種糾紛得不到有效的處理,由此表明,在有關的經濟糾紛處理中,僅單純地解釋個體案件,不考慮法律制度的安排是非常不完善的,會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2.對立法的啟示。法律是為資源有效配置的,有許多制度和原則,任何立法勞動都會產生一定的法律效果和立法收益。而事實上,專家提出的預期結果與立法的優勢以及立法的成本投入并不是一一對應的。法律經濟學中對法律的分析引入了經濟學中的效率。當前我國并沒有具體的研究法律的效率價值,中國的法律以公平正義為目的,并認為經濟學中的效益理論和成本理論對法律分析作用不大,但這種想法使錯誤的。當前中國正處于市場改革的關鍵時期,法學不僅能夠促進個體經濟的發展,維護市場秩序,調節社會關系,同時也是衡量市場效率的標準之一。因此,我們需要節約立法成本,實現立法效率,實行科學的立法處理,讓法律在社會實踐中站穩腳跟,在市場經濟中發揮保護作用。
我國經濟法總論研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研究,經濟法對于政府的管理、國家的發展都制定了相關的制度,而法律經濟學并不是依靠其他的管理制度而是看重經濟法對維護發展經濟的運行。其次,我國的國家政府有絕對的管理個體經濟的權力,個體經濟不得干預政府工作。法律經濟學中,能夠運用經濟手段來全面管理和宏觀調控市場經濟的發展,進而能夠保障國家政府和社會的公共利益。個體經濟的運營為國家的利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經濟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個體經濟實現減稅補貼政策,帶動個體經濟的發展。政策和法律的配合對我國市場的發展將帶來巨大的收益,減少市場失靈狀態。
法律經濟學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占有主要地位,能夠對我國法制改革、經濟法總論的研究帶來更多的啟示,具有一定的引導思想,法律經濟學對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研究中有良好的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