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霞 青島銀燕環保科技研究所
科技企業一般為“資本密集型”與“知識密集型”二位一體的經濟組織,企業所具有的資本密集型特征決定了,在其運營過程中面臨著對專用性資產的采購、使用管理工作,為了做好這項工作便需不斷增強企業管理會計的實踐價值。眾所周知,管理會計主要由成本管理與管理系統這兩大模塊構成。在聚焦企業專用性資產采購與使用管理工作時,成本管理意在為企業建立合理的資產“產出/投入”關系,管理系統則與完善企業的技術組織形態相聯系,即隨著專用性資產的到位,需調適現有的分工協作模式來提升資產配置效率,最終落腳于提高企業的利潤空間。管理會計在實踐中將直面諸多挑戰,由主客觀因素共同構成的挑戰,勢必會扭曲企業管理會計實踐的價值判斷。因此,本文將以企業專用性資產采購與使用管理為視角,嘗試提出相應的對策。
結合筆者的調研,管理會計實踐主要面臨以下三個方面的挑戰:
(一)因職能壁壘導致了工作短視。在諸多科技企業內部,管理會計仍屬于財務部門的業務范疇,這就因職能壁壘導致了工作短視。具體體現在:(1)在企業部門職能化管理背景下,財務部門作為一類業務執行部門,無法從整體視域下來考察企業的專用性資產采購事項,從而也就難以將管理會計實踐與采購事項的可行性論證相對接。(2)科技企業歷來重視研發與市場,使得財務部門一直被動執行對專項資金的管理任務,從而限制了企業管理會計實踐的深度與廣度。
(二)相對弱化管理會計中的管理。管理會計作為一門交叉學科,應區別于財務會計,但發生于諸多科技企業中的管理會計實踐,卻存在著相對弱化“管理”的現象。正如上文所指出的那樣,隨著專用性資產購置到位,接下來便需要調適企業現有的技術組織形態,這樣才能在使企業內部的生產關系適應提高后的生產力。然而,在實踐中管理會計人員較為關注成本管理內容,即以量化指標來刻畫資產配置效率的具體指向,而未能充分關注應以怎樣的分工協作模式來與該專用性資產相銜接。
(三)忽略經濟學原理的應用價值。科技企業作為資本密集型的經濟組織類型,不僅因存在著大量的專用性資產而影響自身的資本周轉效率,還因專用性資產所可能產生的專用性損失而為企業帶來沉淀成本。經驗表明,大量的沉淀成本將制約企業的經營決策和戰略轉型,這對于科技企業而言則是致命的。然而,目前不少科技企業在管理會計實踐中,只算會計賬而不算經濟賬,這對于屬于交叉學科的管控會計而言,則是不能接受的。
根據以上所述,對策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構建:
(一)從制度層面提升管理會計的職能地位。科技企業管理層應為管理會計實踐創造良好的條件,以提升其的工作質量。為此,需從制度層面提升管理會計的職能地位。具體的對策為:(1)可以考慮將管理會計工作從財務部門剝離,作為企業計劃部門的工作范疇。(2)組建管理會計工作團隊,應將具有會計學專業背景、管理學專業背景、經濟學專業背景的人員納入其中,使他們在日常工作中形成學習效應,以打破傳統基于管理會計人員個體所存在的“有限理性”。
(二)建立項目制將管理會計實踐融入其中。科技企業所采購的專用性資產普遍造價不菲,許多專用性資產處于賣方壟斷格局。為了增強專項采購可行性論證的合理性,應建立項目制將管理會計實踐融入其中。具體的對策為:(1)管理會計團隊主要在線參與項目組的可行性論證工作,并在論證前期充分聽取研發部門或申請采購部門的采購意圖。(2)管理會計團隊在可行性論證階段,主要對采購中的成本管理,以及采購活動對企業流動資金的影響做出專業分析,并將分析結論以報告的形式向上級呈報,在報告中需提出相關的意見和建議。
(三)拓寬管理會計工作范疇實現管理職能。若是專用性資產采購項目可行,那么隨著專用性資產到位便需要調適企業內部的技術組織形態。為此,科技企業應拓寬管理會計工作范疇以實現管理職能。具體的對策為:(1)企業管理層可以在制度層面明確會計管理的職能范疇,特別將技術要求下的組織架構調整工作納入職能范疇。(2)隨著管理會計職能納入到企業的計劃部門,管理會計團隊便可參與到計劃部門對技術組織形態的調適中,團隊的主要工作內容為,綜合分析具體技術組織形態下的資產配置效率,以便選擇最優的分工協作模式。
(四)多途徑完善管理會計人員的知識結構。需要多途徑完善管理會計人員的知識結構,具體的對策為:(1)借助團隊成員各自的專業優勢,在內部開展業務研討活動,以獲得在共享學習下的知識外溢效應。(2)針對企業近期或中遠期的發展規劃,以專題的形式在管理會計團隊中進行研討,并將研討成果以報告的形式呈交給管理層。
綜上所述,在聚焦企業專用性資產采購與使用管理工作時,成本管理意在為企業建立合理的資產“產出/投入”關系,管理系統則與完善企業的技術組織形態相聯系,最終落腳于提高企業的利潤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