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江,田智勇,陳洪強,戴科晶,鄢承元
(貴陽市第四人民醫院 骨1 科,貴州 貴陽 550002)
股骨頸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骨折類型,近年來,隨著老齡化進程的推進,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發病率也有所上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根據股骨頸的血供特點特殊,一旦骨折后,極易出現股骨頸骨不連、無菌性壞死,保守治療患者需要長時間臥床,極易引起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心功能衰竭等嚴重后果[1]。因此,對于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一般建議根據其骨折類型、全身情況、骨質條件,采取恰當的手術治療。本文將在老年股骨頸骨折治療中分別應用半髖、全髖關節置換術,并對比其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治療的96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納入標準:①確診為股骨頸骨折;②無手術禁忌證;③無交流障礙、精神障礙;④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精神異常患者;②嚴重內科疾病且未得到有效控制患者;③類風濕關節炎、髖關節骨關節炎患者;④肝、腎功能損傷患者;⑤嚴重機體感染、凝血功能障礙患者等。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齡61~77歲,平均(70.57±7.25)歲,骨折部位:右髖26例,左髖22例;骨折類型:Ⅲ型25例,Ⅳ型23例。對照組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齡62~76歲,平均(71.03±7.12)歲,骨折部位:右髖27例,左髖21例;骨折類型:Ⅲ型26例,Ⅳ型22例。
1.2 方法。兩組患者術前均進行臨時骨折固定處理,緩解疼痛程度,同時給予恰當的支持治療,維持血壓、血糖穩定,糾正水、電解質平衡,對存在呼吸系統感染的患者,給予抗感染治療。觀察組患者采取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采取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手術時調整為健側臥位,消毒鋪巾后,經后外側入路作適當切口,不切斷肌肉,保留關節囊,使用鈍性拉鉤環抱股骨頸,拉鉤間斷性放松,減少肌肉損傷。進行平行截骨處理,距離為1 cm,取出股骨頭、截骨。處理馬蹄窩脂肪組織、股骨頭圓韌、髖臼邊緣盂唇,使用髖臼銼,削磨、修整髖臼,固定臼杯假體,對股骨進行擴髓,選擇合適的生物型假體柄,植入人工股骨頭。檢查關節穩定性、活動度,沖洗切口,留置引流管,縫合相關組織。對照組患者采取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相關手術步驟與觀察組基本一致,但術中只植入人工股骨柄,不安裝髖臼。兩組患者術后均進行抗凝、抗感染治療,術后3 d開始,指導患者進行功能康復鍛煉。
1.3 評價標準。①圍手術期指標對比,包括出血量、手術、完全負重以及住院時間。②對比兩組患者的術前、術后6個月的髖關節 Harris 評分,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其功能恢復越好[2]。③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采取SPSS 22.0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分別以(%)、()表示,采取χ2、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圍手術期指標對比。觀察組患者的出血量大于對照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但完全負重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住院時間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對比()
組別 例數 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 完全負重(d) 住院時間(d)觀察組 48 415.45±27.58 102.23±8.68 31.30±3.27 26.23±4.34對照組 48 262.62±21.23 77.52±8.44 46.40±4.45 28.71±4.28 t-30.422 14.140 18.944 2.819 P-<0.05 <0.05 <0.05 >0.05
2.2 Harris 評分對比。術后6個月,觀察組患者的Harri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Harris 評分對比()

表2 兩組患者Harris 評分對比()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6個月觀察組 48 57.75±5.56 83.84±4.35對照組 48 58.82±6.16 72.71±5.22 t-0.893 11.348 P->0.05 <0.05
2.3 并發癥情況對比。觀察組患者術后發生股骨頸短縮1例,發生率2.08%;對照組患者發生假體松動2例,股骨頸短縮2例,感染3例,發生率14.58%,差異明顯(χ2=4.91,P<0.05)。
股骨頸骨折主要發生人群為中老年人,該類患者自身條件較差,且往往伴有多種內科疾病,導致治療難度增加,骨折愈合速度減慢。以往對患者主要采取保守治療、內固定治療,但術后股骨頭壞死、骨折不愈合等問題顯著,且隨著臥床時間的延長,可能增加相關并發癥風險,影響其生活質量[3]。研究發現,與保守治療、內固定等治療方案相比,人工關節置換術可縮短患者的臥床時間,促進其髖關節功能的恢復,并降低骨折不愈合等并發癥發生率[4]。近年來,人工關節置換術已經逐漸成為老年股骨頸骨折治療的優選術式。
在人工關節置換術具體術式選擇上,主要包括半髖、全髖置換兩種,兩者各具優勢及特點,前者操作簡單、手術操作時間較短、術中出血量更少,可減少機體損傷,且能夠避免人工髖臼松動、脫位情況,適用于身體條件較差的老年患者[5-6]。但該術式也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現為髖臼磨損風險較高,可能引起關節功能受限、疼痛,甚至可造成髖臼磨穿。全髖關節置換術不僅植入假體,同時安裝與之匹配度良好的髖臼,可減少摩擦系數,減少假體松動、髖臼磨損、髖關節疼痛發生[7]。進行全髖關節置換后,患者能夠早期完全負重,有利于康復鍛煉的開展,獲得更加理想的關節功能恢復效果[8]。但該術式也存在一定不足,主要體現在手術時間長、創傷大,操作較為復雜,需要術者熟練掌握操作技術[9]。以往有報道顯示,與半髖關節置換術相比,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手術時間更長,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更多,但術后6個月、12個月的髖關節功能恢復更好[10]。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出血量大于對照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但完全負重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術后6個月,觀察組患者的Harris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08%,對照組為14.58%,差異明顯(P<0.05),也證實了半髖、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應用特點及優勢,從整體上看,對身體條件允許的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更加理想。
綜上所述,與半髖關節置換術相比,全髖關節置換術會增加術中出血量,延長手術時間,但能夠縮短完全負重時間,促進關節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