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忠,鐘晨,袁明,董珊珊
(1.新疆石河子市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胃腸甲狀腺外科,新疆 石河子 832000;2.新疆石河子市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功能科,新疆 石河子 832000)
低位性不全腸梗阻患者如果不存在明顯腸絞窄,或是患者能夠符合急診手術的相關指征,在治療初期應將工作重點放在迅速解除腸梗阻[1]。傳統灌腸法通過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明確患者治療效果,無法保障患者治療有效性。基于上述情況,可采用超聲監測下實施清潔灌腸治療。本研究選取64例低位性不全腸梗阻患者,分析超聲監測下清潔灌腸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64例低位性不全腸梗阻患者,根據患者入院時間進行分組,常規組32例,觀察組32例。常規組中,年齡62~88歲,平均(71.35±3.21)歲;觀察組中,年齡60~90歲,平均(72.24±2.18)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對比。
1.2 方法。兩組患者入院之后為其實施禁食水、抗感染、靜脈營養、腸胃減壓、糾正患者酸堿平衡紊亂治療。常規組實施常規清潔灌腸處理。給予患者60 mL開塞露以及500~100 mL的生理鹽水,同時聯合旋轉體位為患者實施清潔灌腸處理。如果患者接受灌腸之后臨床癥狀未發生變化,依舊不能自主排便排氣,則應考慮為患者重復灌腸1~2次。灌腸結束24小時后,為患者檢查腸道清潔度[2-3]。觀察組患者在清潔灌腸前后利用床旁超聲為患者監測評估腸梗阻。與常規組相同,給予觀察組患者60 mL開塞露以及500~100 mL的生理鹽水,同時聯合旋轉體位為患者實施清潔灌腸處理。在為患者實施灌腸前后采用便攜式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為患者實施監測,控制探頭頻率為3.5~8.0 MHz。患者保持平臥姿勢,將中上腹部位作為起點,為患者實施多切面連續掃查,對患者腸腔以及腸管進行觀察[4]。低位性腸梗阻超聲圖像的主要表現為患者結腸內徑超過6 cm,擴張腸腔內存在噴射運動的點片狀強回聲,梗阻點的近端腸管不存在明顯蠕動情況,且地位梗阻點位置處能夠探查到腫塊影。結合床旁超聲對患者灌腸后的腸梗阻情況進行評估,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為患者實施重復灌腸處理[5]。
1.3 觀察指標。①兩組總有效率。顯效:患者實施灌腸之后24小時內,其不適癥狀得到顯著改善,或患者自主排便以及自主排氣恢復正常;有效:患者實施灌腸之后24小時內,其不適癥狀較之前有所改善,但是其自主排便排氣次數較少;無效:患者實施灌腸之后臨床癥狀未得到改善或存在加重趨勢,患者不能自主排便排氣。腹部X線攝片結果顯示患者腸梗阻有所加重[6]。②兩組灌腸相關指標。指標:灌腸次數、灌腸液總量、以及灌腸24 h后復位減少值。③兩組清潔率。Ⅰ級:患者腸道清潔度較高,不存在消化道黏液以及糞渣;Ⅱ級:腸道基本得到清潔,患者腸腔內存在少量消化道黏液以及少量糞渣;Ⅲ級:患者腸道內存在較多糞水殘留或是團狀糞渣。清潔=Ⅰ級+Ⅱ級。
1.4 統計學分析。用SPSS 20.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計數資料行t檢驗、χ2檢驗對比。P<0.05為差異顯著。
2.1 兩組總有效率。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1。
2.2 兩組灌腸相關指標。觀察組灌腸次數、灌腸液總量、以及灌腸24 h后復位減少值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總有效率[n(%)]
表2 兩組灌腸相關指標()

表2 兩組灌腸相關指標()
組別 灌腸次數(次) 灌腸液總量(ml) 灌腸24 h后復位減少值(cm)常規組 3.21±1.38 3257.08±1012.23 2.51±0.93觀察組 6.78±1.63 5821.35±1216.13 10.38±2.64 t 9.456 9.168 15.905 P 0.000 0.000 0.000
2.3 兩組清潔率。觀察組清潔率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清潔率[n(%)]
低位腸梗阻屬于一種常見老年疾病,尤其是低位性不全腸梗阻,患者大多表現為腹脹、腹痛以及排便困難等,患者經CT檢查后得出患者梗阻點以下腸腔內存在少量積液以及積氣[7]。低位性不全腸梗阻患者發病之后,患者腹脹癥狀逐漸加重,且疾病進展較為緩慢,上述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案為認知行為干預以及清潔灌腸。為確保患者發生腸梗阻的原因能夠得到明確,需為其實施結腸鏡檢查,而結腸鏡檢查前患者腸道清潔度對檢查是否能夠順利實施具有直接影響[8]。基于上述情況,認為灌腸質量對患者的臨床癥狀緩解以及結腸鏡檢是否能夠順利執行起決定性作用。采用傳統清潔灌腸方式治療腸梗阻,實施后效果評價主要是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程度進行評估,結果缺乏客觀檢查依據。床旁超聲能夠對患者病情變化進行實時觀察,具有一定的應用優勢。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觀察組灌腸次數、灌腸液總量、以及灌腸24 h后復位減少值高于常規組,觀察組清潔率明顯高于常規組,這提示應用床旁超聲指導,為低位性不全腸梗阻患者實施清潔灌腸治療,具有顯著應用價值[9-10]。
綜上所述,在超聲監測下為低位性不全腸梗阻患者實施清潔灌腸治療,能夠提高清潔率,減少灌腸次數、灌腸液總量、以及灌腸24h后復位減少值,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