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清
(松原市中西結合醫院 普外科,吉林 松原 138000)
急性膽囊炎是膽囊管發生阻塞、細菌侵襲而引起的膽囊炎癥疾病,是腹部外科疾病中的常見疾病,其中,結石性膽囊炎最為常見,其發病率高達95%?;颊叱0橛杏|痛、較為明顯腹肌強直體征,最為典型的臨床體征:右上腹陣發性疼痛,患者若未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可會并發膽囊穿孔、感染性休克等并發癥,危及患者健康安全[1]。臨床上治療該疾病常用方法膽囊切除手術治療,隨著腹腔鏡在醫學中的發展以及廣泛應用,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是臨床上公認的最佳治療方式[2]?;诖?,本文探究急性膽囊炎治療中予以腹腔鏡下三孔法膽囊切除術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采集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76例急性膽囊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GK組(n=38)和GH組(n=38)。GK組:男22例,女16例,平均年齡(48.42±4.51)歲,BMI為(22.07±1.07)kg/m2;YM組: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齡(49.07±4.46)歲,BMI為(22.41±1.01)kg/m2。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癥狀比對、影像學綜合檢查確診者;②年齡≥18周歲且伴有膽囊結石者。排除標準:①哺乳或妊娠期女性;②膽囊區嚴重粘連者;③合并有心、肝、腎功能嚴重性障礙者,兩組膽囊炎患者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GH組:予以開腹膽囊切除治療,患者取平臥位行硬膜外全麻,在患者的右肋緣下做手術切口,探查患者腹腔,明確膽囊三角區、膽囊位置后,予以游離切除、電凝止血、沖洗、置入腹腔引流管、縫合,術后予以常規抗生素抗感染治療。
1.2.2 GK組:予以腹腔鏡下三孔法膽囊切除術治療,術中取仰臥位,予以全身麻醉氣管插管,在患者的右肋緣下、劍突下、臍周取孔并建立人工氣腹,壓力值維持在(1.73-1.99)Kpa范圍中,將德國生產的腹腔鏡(型號:WOLF8934.431型)置入患者的腹腔中,仔細探查患者的膽囊、腹腔情況,解剖患者的膽囊三角區,暴露膽囊管、膽囊動脈,并借助可吸收夾進行夾閉、離斷等操作,使用電刀剝離膽囊,并在劍突下取出膽囊的同時,同步進行充分止血,并在腹腔鏡直視下退出手術器械,排盡腹腔中的氣體后關閉,術后予以常規抗生素抗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膽囊炎患者術中(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指標、有效率差異(顯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恢復正常,并CT影像學檢測結果未出現異常;有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明顯緩解;無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未出現好轉甚至出現加重現象,有效率=顯效+有效)。
1.4 統計學分析。本研究中數據均采用SPSS 26.0進行統計,兩組數據資料均以()、(%)表示,分別采用t、χ2檢驗比較組間差異,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GK組膽囊炎患者術中。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GH組,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術中、術后各項臨床指標差異()

表1 比較兩組患者術中、術后各項臨床指標差異()
術中 術后手術時間(min)項目 例數 住院時間(d)GK組 38 42.28±6.73 46.83±10.04 22.36±5.32 4.07±2.18 GH組 38 76.36±14.53 112.51±15.27 36.02±10.13 8.26±2.47 t - 12.76 21.56 7.16 7.62 P - <0.05 <0.05 <0.05 <0.05術中出血量(mL)肛門排氣時間(h)
2.2 GK組膽囊炎患者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GH組,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n(%)]
急性膽囊炎患者多半合并膽囊結石疾病,患者在油膩飲食食用、飽餐、過度勞累等因素下易誘發患者發病,常表現為右上腹突發疼痛,逐漸向右側胸部背部(右側肩頸部)放射[3]。臨床上,對癥狀較輕的患者常規予以保守治療,對于合并惡心、嘔吐、發熱等不適癥狀,患者可能會誘發膽囊穿孔、化膿、壞疽等疾病,需進行手術治療[4]。而傳統的手術治療在患者的體表處直接做手術切口,手術過程中的用時較長、腹腔暴露時間長等不利因素,影響患者術后康復,手術效果不理想。腹腔鏡三孔法是最為常見的微創治療方式,取患者腹部三處小切口,將導管置入患者的腹腔內,并借助腹腔鏡進行手術操作,手術創口小,降低傳統治療方式腹部暴露空間,縮短手術時間的同時,有助于降低術后感染等并發癥,是現階段治療急性膽囊炎最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5]。
本研究表明,GK組膽囊炎患者術中: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GH組,GK組膽囊炎患者治療有效率(94.74%)顯著高于GH組(65.78%),可見,腹腔鏡下三孔法膽囊切除術治療中,通過仔細探查患者的膽囊、腹腔情況,明確解剖患者的膽囊三角區,并借助可吸收夾進行夾閉、離斷等操作,電刀剝離膽囊后,腹腔鏡直視下退出手術器械,關閉腹腔。該手術治療方式,患者腹腔鏡手術時間明顯縮短、降低術中出血量,對患者實施的手術創傷應激程度較低,促進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機體恢復,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對機體各項臟器的損傷,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再一次提示腹腔鏡下三孔法膽囊切除術治療的有效性、安全性,與韓興龍學者在《急性膽囊炎應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的臨床效果研究》一文中的研究結果一致[6]。然而在該手術治療過程中,應把握手術時機,術前應了解患者囊壁周圍組織、局部有無粘連等情況,確?;颊呤中g安全的同時,降低傳統開腹手術中腹部與細菌、病毒等的接觸幾率,減少對腹部周圍各臟器的干擾,有效避免術后創傷大、疼痛明顯等缺點,達到手術治療的最佳療效。
綜上所述,急性膽囊炎患者進行腹腔鏡下三孔法膽囊切除術治療,可有效縮短患者術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促進患者術后身體各機能的恢復,療效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