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西,李秋梅,黃曉云
(肇慶市第二人民醫院,廣東 肇慶 526000)
對于女性來講,即使在健康狀態下,陰道內部也會寄生大量多種類的菌群,這些不同種類菌群均處于相互制衡的狀態,對于維持女性陰道內環境微生態平衡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1]。如果因為某些原因引起女性陰道內環境微生態平衡失調,即有很大可能出現生殖道感染的疾病所產生,對于女性健康有著十分嚴重的負面影響。而B族鏈球菌屬于陰道感染中的常見致病菌,多以發生在妊娠晚期孕婦中,一旦孕婦在這一期間內出現B族鏈球菌感染,極有可能為母嬰結局健康帶來不利影響[2]。對此,在圍產期內做好孕婦生殖道健康以預防B族鏈球菌感染尤為關鍵。本文研究即針對妊娠晚期孕婦開展觀察與分析,具體如下所示。
1.1 一般資料。研究開展時間為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從我院妊娠晚期孕婦中盲選研究對象。盲選方法:先開展細菌培養,從出現B族鏈球菌感染的孕婦群體中盲選24例,并命名為Z組,再從剩余未出現B族鏈球菌感染的孕婦群體中盲選24例,并命名為X組。總計48例研究對象,這些孕婦年齡在22~33歲,平均(23.8±3.5)歲;孕周在36~38周,平均(36.5±0.5)周。納入標準:滿足妊娠晚期孕婦納入標準;Z組孕婦均符合GBS細菌培養陽性結果;X組孕婦均符合GBS細菌培養陰性結果;對研究知情并簽署研究知情協議書。排除標準:確診過精神類疾病;研究配合質量不夠、遵醫性行為較差;拒絕簽署研究知情協議書。兩組孕婦在一般資料對比中,除卻研究條件(B族鏈球菌感染陽性或陰性)的不同,在其他資料對比中無明顯差異性,可開展下一步研究與對比。
1.2 研究方法。細菌培養:先利用無菌陰道棉拭子置于孕婦陰道下部擦拭一圈,再將其從孕婦肛門部位擦拭一圈,放置于Amies運送培養基中,并選在常溫條件下的微生物室并進行肉湯增殖,等待20小時之后接種在大豆酪蛋白瓊脂(TSA)Ⅱ的5%SB培養基當中進行細菌培養鑒定,觀察陰陽性結果并盲選研究對象[3]。研究統計:待兩組孕婦各自在分娩結束后統計孕婦與新生兒各自的不良結局例數,并計算各自不良結局發生率,并進行對比與分析,總結本次研究。
1.3 觀察指標。孕婦:統計孕婦在分娩過后出現宮內感染、早產、胎膜早破以及產后出血等不良結局的發生例數,并計算不良結局發生率;②新生兒:統計新生兒出現新生兒黃疸、新生兒窒息以及新生兒肺炎的不良結局發生例數,并計算不良結局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本次統計數據均利用Statistica.V12.5.192.7軟件進行計算,借助χ2與t檢驗的方式進行對比,如果P值滿足差異性標準,可代表存在統計學意義,否則不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孕婦妊娠結局狀況。在各自組孕婦分娩結束后,Z組孕婦宮內感染發生率為16.67%(4/24)、早產發生率為16.67%(4/24)、胎膜早破發生率為12.50%(3/24)、產后出血發生率為16.67%(4/24),而X組孕婦宮內感染發生率為4.17%(1/24)、早產發生率為0.00%(0/24)、胎膜早破發生率為4.17%(1/24)、產后出血發生率為4.17%(1/24),Z組與X組孕婦在妊娠不良結局對比結果中存在差異性、具有相應的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狀況如表1所示。

表1 Z組與X組各自組孕婦在不良妊娠結局的具體狀況(n,%)
2.2 比較兩組孕婦各自新生兒的妊娠結局狀況。在各自組孕婦分娩結束后,在 Z組新生兒不良妊娠結局對比中,Z組新生兒出現新生兒黃疸的發生率為20.83%(5/24)、出現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為20.83%(5/24)、出現新生兒肺炎的發生率為25.00%(6/24),X組新生兒中出現新生兒黃疸的發生率為8.33%(2/24)、出現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為8.33%(2/24)、出現新生兒肺炎的發生率為4.17%(1/24),Z組孕婦與X組孕婦在對應的新生兒不良妊娠結局對比中,同樣存在明顯差異性、具有相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狀況如表2所示。

表2 Z組與X組各自組新生兒在不良妊娠結局的具體狀況(n,%)
B族鏈球菌極有可能引起妊娠晚期孕婦出現生殖道感染而導致多種不良結局的出現。比如孕婦出現宮內感染、早產或產后出血等嚴重結局,而在新生兒中更是加劇了黃疸、肺炎以及窒息的發生率。根據相關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妊娠晚期孕婦生殖道出現B族鏈球菌感染的幾率在5.00%~35.00%之間,陽性率更是有30%之高,這一結果不能不引起臨床對預防B族鏈球菌感染的重視與關注[4]。
實際上,醫學界在研究預防措施的同時也未曾落下研究出現B族鏈球菌感染的主要原因。根據研究結果,我們發現原因主要在于妊娠晚期孕婦陰道乳酸濃度得到了極大地增長,同時其上皮細胞糖原含量也得到顯著增長,為B族鏈球菌創造了良好的繁殖場所,引起孕婦陰道環境微生態產生嚴重失衡;另外也與這一時期孕婦自身身體免疫力低下而導致陰道感染率得到提升有著密切的聯系[5]。
我們在本次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到,Z組屬于GBS陽性妊娠晚期孕婦,X組屬于GBS陰性妊娠晚期孕婦。在各自不良妊娠結局統計中,Z組孕婦出現不良結局的概率顯著高于X組,在組間對比中存在明顯差異性,統計學意義成立(P<0.05)。細究其差異原因,主要是因為B族鏈球菌所具有的絨毛膜穿透力很有可能引起宮內環境變化,引起宮內感染,顯著提升孕婦宮內感染的發生率;B族鏈球菌可以刺激孕婦子宮產生收縮引起早產;宮內感染較為嚴重的情況下會產生宮縮乏力并引起產后出血的現象所發生[6]。
綜上所述,由于這些不良妊娠結局,很有可能造成孕婦家庭的經濟負擔與心理負擔得到更進一步地提升。這一現象也說明對于妊娠晚期孕婦做好基本的B族鏈球菌感染預防工作的重要性。建議妊娠晚期孕婦應當盡快做好產前B族鏈球菌篩檢,合理控制各種抗生素的使用狀況,盡可能地減少感染現象所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