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青,馮娜娜
(深圳市寶安區福永人民醫院,廣東 深圳 518000)
腦卒中又稱“腦中風”,按照發病原因可分為腦梗塞和腦出血,是致死率和致殘率極高的且好發于中老年的臨床常見腦血管系統疾病之一,腦卒中患者若未能及時就醫,其神經功能極易受到損傷,易于引起癡呆、運動障礙、語言障礙等多種并發癥,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在對于腦卒中的治療措施上,尚無特效藥,所使用的藥物都是以預防卒中、改善癥狀為主,治療效果較為局限[2]。在中醫上,也有許多治療方法如針灸、推拿,方法眾多且差異較大[3]。因此在治療方法較為局限的情況下,采用藥物治療加康復治療對早期急性腦卒中加以干預是臨床上較為常見且有效的方式之一[4]。本文主要是探討早期康復治療對急性腦卒中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于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急性腦卒中患者中共選取71例進行本次研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研究組共計36例,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齡65~74歲,平均(69.21±2.19)歲;腦梗死23例,腦出血13例。參照組共計35例,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齡62~73歲,平均(68.76±1.96)歲;腦梗死23例,腦出血12例。納入標準:①診斷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及腦血管病專家參與編寫并發布的《中國腦血管病影像應用指南2019》中與腦卒中相關的CT造影或MRI診斷標準者;②患者肢體均存在一定的活動障礙且生活自理能力較差者;③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能夠配合本次康復治療者;④同意參與本次研究者。排除標準:①合并關節炎、器官功能及生理功能(視覺、聽覺、平衡)異常、惡性腫瘤等疾病的患者;②肢體運動能力正常或生活能力正常的患者;③病情十分嚴重者;④精神異常患者。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后發現P>0.05,統計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進一步研究。
1.2 方法。對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需進行相應的藥物治療,如腦出血患者的降壓和腦梗塞患者的溶栓、抗凝治療等。在此基礎上對參照組患者行常規的康復治療,向患者說明衛生、飲食、運動及用藥等相關的注意事項,指導患者進行行走、爬樓梯等訓練。研究組則行康復訓練,詳細如下: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訓練方案,①對于完全無運動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患者在日常康復訓練中應注意多觀察患者的不適癥狀及患者對運動強度的適應情況,具體措施如下:使患者的體位維持在適當的位置(常常為仰臥位或側臥位)并調高患者的床頭約20~25度后方可展開被動訓練(如四肢的伸展、按摩、關節的彎曲等訓練)。通過有規律的活動患者的四肢及手指,使其得到伸展。通過拍打患者的四肢肌肉,緩解患者的肌肉痙攣。此外還可向前上方輕推其肩胛骨,然后,迅速地抬高患者的患側上肢,刺激其三角肌,使得患者的肌肉張力有所改善。還可指導患者家屬在日常生活中對其四肢進行由近及遠、由輕至重的按摩,每天活動兩至三次。待患者的運動能力有較大的改善后可展開進一步的康復訓練。②對于具有一定運動基礎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患者而言,可展開具有一定運動強度的訓練活動,具體如下:讓患者進行主動聳肩、雙手交叉上舉、上肢抓握等主動訓練,以由近向遠、遵循循序漸進為指導原則,逐漸加大活動力度(以患者的主觀不適感為標準),如指導患者開展肩肘腕手指關節屈曲、伸展訓練,并通過練習進餐、刷牙以及穿衣服等動作,提高患者對日常生活活動的自理能力,待患者的康復取得顯著療效后可進一步展開精細訓練,如寫字、穿針等。患者在訓練時,醫護人員應全程陪同,及時發現訓練中出現的問題并予以解決。③飲食指導,處于治療期的患者需保持充分的睡眠及營養,此外,由于患者的抵抗能力較弱,需注意環境的衛生。如應頻繁對患者的房間進行衛生的打掃以及消毒,患者用餐前協助其進行洗手及餐后的漱口。指導患者多進食含有高蛋白、高纖維的物質以及多補充維生素等。此外需告誡患者飲食保持清淡,盡量避免辛辣、葷腥等食物。

表2 兩組康復效果的比較[n(%)]
1.3 統計學分析。選擇統計軟件SPSS 20.0,計量資料數據(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用()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用“%”表示,P<0.05為統計學差異顯著。
1.4 觀察指標
1.4.1 采用改良后的Fugl-Meyer評定量表來評估患者的運動功能,采用改良后的Barthel 指數來評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分值均為0~100分。
1.4.2 根據四肢肌力測定標準對患者的肌肉力量進行分級與分數評定,共分為0-5級,其中0級(0~10分)=患者的四肢肌肉完全無力,1級(10~20分)=肌肉能收縮但關節無法移動,2級(20~40分)=關節只能進行水平移動,3級(40~70分)=患者移動時不能對抗阻力,4級(70~90分)=患者移動時可對抗一定強度的阻力,此時患者的肌肉力量已接近正常,5級(90~100分)=肌肉力量完全正常。
1.4.3 患者康復療效的評定:痊愈=肌肉力量、生活自理能力及運動能力均恢復至正常;顯效=四肢活動自如,肌肉力量評級為4級,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接近正常;有效=四肢活動受限,肌肉力量評級為3~4級,中度依賴他人進行日常生活;無效=運動能力沒有改善,肌肉力量評級為0~2級,生活不能自理。
2.1 研究組的運動能力評分(Fugl-Meyer評分)、生活能力評分(改良Barthel評分)以及肌肉力量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詳情見表1。
2.2 研究組的康復效果顯著高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詳情見表2。
腦卒中作為一種具有突然性、反復性等特點的疾病發病原因多樣,治療方式也有很大差別,然而腦卒中所導致的并發癥較為相似,如常見的運動功能障礙、吞咽困難等[5]。有研究顯示早期康復治療能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后效果,提高患者的運動能力及生活能力[6]。早期康復訓練以由強到弱、循序漸進為原則的,通過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訓練計劃來加速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其通過對患者給予主動以及被動的運動訓練,興奮患者的神經系統,防止肌肉萎縮,增強腿部肌肉、手臂肌肉的自主運動能力,增強運動反射的靈活度,此外運動訓練還可改善患者腦部的供血情況,使患者的身體機能保持穩定[7]。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運動能力評分(Fugl-Meyer評分)、生活能力評分(改良Barthel評分)以及肌肉力量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說明康復治療能明顯提高患者的肌肉力量,改善患者的運動能力,加速患者運動能力的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研究組的康復效果顯著高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說明康復治療應用于腦卒中患者的療效顯著。

表1 兩組的Fugl-Meyer、Barthel及肌肉力量評分比較(±s)
綜上所述,對急性腦卒中患者給予早期康復治療療效顯著,患者的運動能力及肌肉力量明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得到顯著改善,值得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