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慶霞
(磁縣人民醫院 眼科,河北 邯鄲 056500)
青光眼是臨床較為常見的致盲性眼病,發病率較高,可達至20%~40%,屬于一種不可逆眼病,逐漸成為臨床關注的焦點。針對青光眼臨床治療手段有很多種,其中比較常見的治療方式包括激光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及功能治療等;手術治療是主要治療手段。而手術治療中應用較為廣泛的手術治療方式為小梁切除術,但是術后并發癥較多,患者易出現高眼壓、低眼壓、黃斑水腫、淺前房等現象,致使青光眼臨床癥狀復發,從而使濾過失敗[1]。所以為提高手術成功率,減少并發癥,本文對青光眼治療過程中實施小梁切除術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探究,現將具體探究結果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均為我院接受青光眼治療患者,共選擇120例(120眼)納入研究,研究時間為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研究期間根據治療方案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年齡為32~77歲,平均(52.36±7.16)歲;共計62例患者,有男32例,女30例;其中包括開角型青光眼患者30例,閉角型患者32例;病程為1周至13個月,平均9周。對照組患者年齡為34~79歲,平均(52.38±7.18)歲;共計58例患者,有男34例,女24例;其中包括開角型青光眼患者22例,閉角型患者36例患者;病程為2周至14個月,平均8周。診斷標準:①眼壓正常值在10~21 mmHg則代表被控制;②正常視力為1.0~2.0;對數視力正常為5.0~5.3;③前房根據Spactch分類法進行分類,主要分為3級,1級則為輕度前房,2級為裂隙狀前房,3級為無前房。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小梁切除術。給觀察組患者采用改良小梁切除術治療,術前將患者常規內眼利用利多卡因做眼球和眼輪匝肌麻醉,在患者角膜緣處做結膜瓣,待鞏膜充分暴露后,做鞏膜厚度和矩形鞏膜瓣,參數分別為1/2~2/3、4×3 mm;對鞏膜瓣進行翻轉處理,隨后于底層做2個切口,切口位置為垂直于角膜緣,相距2厘米;做完切口后對藥物降壓效果不良者逐次劃開,使其眼壓逐漸降低,或在9點位做前房穿刺口,讓房水緩慢放出,將兩者間的鞏膜底層前緣切開,沿鞏膜壁將翻轉線切透,使小梁組織部分被翻轉暴露,于手術顯微鏡直視下沿施氏線后緣將小梁組織剪除。將虹膜根部切除,具體位置在虹膜根部與睫狀體連接部分,切除后待虹膜恢復成圓形,將鞏膜瓣翻轉至原來位置,并利用0~10的尼龍繩對鞏膜瓣進行縫合處理,結扎后將沖洗液注入患者前房穿刺口,待濾過量適中后,對前房形成不良者進行縫線處理,確保前房形成狀態良好,對結膜瓣進行固定,固定于角膜10點和2點處。將慶大霉素和加氟美松注射在患者結膜瓣下,具體使用劑量分別為2萬U和2.5 mg。最后對術眼進行包扎處理和涂眼膏,術后給其應用激素和抗生素治療,并利用裂隙燈顯微鏡下對患者前房和濾過泡形成情況進行觀察。
1.3 觀察指標。觀察患者術后眼壓情況,若眼壓低于20 mmHg,則代表被控制。觀察兩組患者濾過泡,主要從非功能性濾過泡和功能性濾過泡兩方面進行評估。術后早期為術后1周,術后遠期為6~24個月。
1.4 數據處理。對改良小梁切除術治療效果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處理軟件為SPSS 25.0,以表示術后眼壓控制情況,以(n,%)表示遠期濾過泡形成率,組間數據分別采用t值和卡方值檢驗,若P<0.05則代表數據之間存在對比意義。
2.1 觀察兩組青光眼患者術后眼壓控制情況。術后早期兩組患者眼壓控制情況對比并無較大差異,P>0.05;術后遠期觀察組患者眼壓控制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數據之間存在對比意義時P<0.05,詳情如表1所示。
表1 觀察兩組青光眼患者術后眼壓控制情況

表1 觀察兩組青光眼患者術后眼壓控制情況
組別 眼數 早期 遠期眼壓控制 未控制 眼壓控制 未控制觀察組 62 59(95.16) 3(4.83) 54(87.09) 8(12.90)對照組 58 55(96.49) 2(3.50) 34(59.64) 23(40.35)χ2 - 0.0070 12.4259 P - 0.9332 0.0004
2.2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遠期濾過泡形成情況。觀察組患者功能性濾過泡與對照組比較存在顯著差異,P<0.05,詳情如表2所示。

表2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遠期濾過泡形成情況(n,%)
青光眼是一種神經損害性疾病,主要受高眼壓因素的影響,會對患者青光眼功能造成損傷,眼壓持續時間越長,視功能損害便越嚴重。一般認為青光眼進行手術能夠取得理想效果是在青光眼眼壓在20 mmHg以下,一旦眼壓在40 mmHg以上便會使患者視功能受到嚴重損傷,同時還會伴有機械性受壓,致使其出現視網膜中央靜脈栓塞和急性前部視神經缺血病變。所以臨床針對持續高眼壓患者應盡早實施手術治療,以減少眼部組織的損傷,保留殘存視功能,降低不可逆傷害的出現概率,從而減輕患者痛苦,實現疾病的有效治療[2-3]。
目前,比較常見的治療手段為傳統小梁切除術,采用以穹隆部位基底的結膜瓣,往往會因濾過不足造成手術失敗,或者因超濾過使前房形成不良和形成速度減慢;期間多伴有低眼壓和血-房水平障破壞;不利于濾過通道的建立,所以必須選擇一種科學的手術方式促進前房快速形成,確保前房濾過性。經改良的小梁切除術具有手術并發癥少、易于掌握等特點,可彌補傳統小梁切除術的不足,具體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①MMC是一種堿性抗腫瘤抗生素,主要由頭狀鏈霉素菌層分離,可對細胞分裂、RNA蛋白合成和纖維細胞DNA進行抑制,從而形成瘢痕,使濾過口減少;②鞏膜瓣縫合效果較好,縫合得較為牢固,可促進前房深度的恢復,并獲得功能良好的濾過泡;③鞏膜瓣兩側外置的可松解縫合線,能夠對前房濾過量和眼壓進行有效調節,從而使術后濾過功能得到抑制。④先行前房穿刺,并將房水緩慢放出,能夠逐漸降低眼壓,以免出現虹膜膨出不易還鈉現象,還降低了晶狀體-虹膜隔前移形成睫狀環組惡性青光眼的出現概率,也能減少脈絡膜爆發性出血等并發癥[4-5]。
雖然該手術方式具有顯著治療優勢,但是仍需注意以下幾點:①對患者眼部進行早期按摩,并將縫線解除或者進行調整,若前房恢復效果良好,濾過泡彌漫則可將按摩步驟省去若患者眼壓仍舊處于較高水平,可采取逐層解開或者調縫線的方式對眼壓進行調節和控制,若患者濾過泡呈扁平狀且前房恢復效果較好,則可對患者眼部進行按摩,但是按摩期間需嚴格控制力度,以免用力過大使鞏膜瓣受到損傷。若患者術后出現濾過泡過大、前房淺、眼壓低等癥狀,則不能進行按摩,只能將眼部用繃帶加壓包扎。在手術過程中利用低濃度絲列霉素C棉片和大量平衡液對眼部進行沖洗,可顯著提升手術成功率,降低炎性反應發生率,但是術后易產生不同程度的并發癥。所以必須減少抗代謝藥物的應用,盡量選擇量小的梁鞏膜帶,并進行切除,使鞏膜凹床呈輕度灼烙現象,從而提升手術遠期療效。
本次研究表明,觀察組術后眼壓情況和濾過泡形成情況與對照組對比具有顯著優越性P<0.05。由此可見,在青光眼手術治療過程中,實施改良小梁切除術,能夠有效控制眼壓,促進濾過泡形成,減少并發癥,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將改良小梁切除術作為青光眼的治療手段,可彌補傳統小梁切除術的不足,具有手術成功率高、視力恢復效果佳,遠期療效理想等優勢,值得臨床推廣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