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寅午
(云南省鎮雄縣人民醫院,云南 昭通 657200)
股骨粗隆下骨折指的是骨折線在小粗隆遠端五厘米內的股骨近端骨折,復雜型指的是伴有粉碎性骨折塊、閉合復位困難的一種股骨粗隆下骨折類型。復雜型股骨粗隆下骨折的受傷群體包括兩大類,一類是高能量創傷者,一類是低能力創傷患者,伴隨我國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多,老年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人數逐漸增多,給臨床治療帶來較大困難[1]。臨床主要以固定方式對股骨粗隆下骨折進行治療,但治療效果欠佳,仍有骨不愈合的現象存在[2],為尋求更加有效的治療方式,本文為復雜型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使用橋接鋼板聯合空心螺釘進行治療,并對治療結果進行分析,具體結果見下文報道。
1.1 一般資料。采用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我院納入的88例復雜型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進行研究,按照數字表法將其分成兩個組別,對照組44例,研究組44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22例;年齡區間是31~89歲,平均(60.44±1.37)歲;受傷至手術時間1~8天,平均(1.21±1.26)天;受傷原因:交通事故、高處掉落、跌倒、重物砸傷,例數分別為10例、11例、12例、11例;骨折分型:A1、A2、A3、B1、B2、B3、C1、C2、C3型,例數分別為5例、4例、6例、3例、7例、2例、4例、7例、6例。研究組中,男女人數分別為23例、21例;年齡區間是30~90歲,平均(59.98±2.05)歲;受傷至手術時間2~9天,平均(2.56±0.47)天;受傷原因:交通事故、高處掉落、跌倒、重物砸傷,例數分別為12例、12例、11例、9例;骨折分型:A1、A2、A3、B1、B2、B3、C1、C2、C3型,例數分別為6例、5例、4例、6例、4例、3例、3例、5例、8例。所有患者和家屬均了解本研究內容和意圖,并同意進行該項研究;本研究已經通過我院相關醫學倫理組織審批。經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大致相似,可以進行對比,即P>0.05。
1.2 方法。對照組:為患者使用股骨近端防酸髓內釘結合鋼絲環扎進行治療,患者受傷后三至五天進行手術,麻醉完成后,采取仰臥姿勢,為患者進行閉合復位操作。在骨折移位位置做一切口,大小為5~6厘米,將皮膚和皮下組織切開后,對股外側肌進行鈍性分離操作,將骨折端展現之后,進行復位,通過復位鉗對骨折端閉合進行維持。復位時,通過一至兩根鋼絲按順序環扎骨折端,但不能對髓內釘入釘造成影響。在股骨大轉子近端切口,大小5厘米,皮膚和皮下組織切開后,進行鈍性分離操作,直至抵達股骨大轉子頂端,在大轉子尖端靠前內部進針,開椎開口,插入髓腔導針,通過C臂機確定導針位置。骨折復位完成后,進行擴髓,插入大小適當的防酸髓內釘,在瞄準器輔助下進行鉆孔、測深,將股骨頸內導針打入,并通過C臂機確定導針位置,之后擰入拉力螺釘,在遠端瞄準器輔助下實施鉆孔、測深操作,擰入股骨干鎖釘和主釘尾帽,通過C臂機檢查骨折對位對線情況,直至髓內釘、螺釘長度和位置滿意為止。研究組:為患者使用橋接鋼板聯合空心螺釘進行治療,為患者進行全麻或硬膜外麻醉,麻醉起效后,將牽引床連接,對患肢進行適當牽引,保持其張力,并進行消毒和鋪巾操作。在患者大腿外側做縱向切口,從大粗隆頂點開始,做大小為15厘米的切口,現將骨折斷端展現出來,清理血腫嵌插組織,對骨折塊進行復位,按照骨折塊數量和長度分別進行空心螺釘固定操作,最大限度解剖復位。對大骨折塊先不做骨膜剝離,對B3型、C型骨折斷端嚴重粉碎者,不做較多剝離,且不強求解剖復位,通過空心螺釘對大骨折塊進行固定,斷端處理結束后通過適當長度的橋接鋼板放置在股骨外側,近端靠近大粗隆后方,調節牽引角度和力度,保持復位狀態,待透視檢查復位合適后,分別通過鎖定螺釘對遠近兩端進行固定。關閉傷口時進行常規放置引流操作。術后處理:術后為患者使用抗生素,并在24小時內停藥,若患者發熱、血象升高,則延期使用抗生素。術后24~36小時將引流管拔除,并指導麻醉清醒患者臥床下肢肌肉活動,術后兩天進行功能鍛煉,由專人為其翻身、半坐活動作進行指導。術后六至八周根據患者肌力恢復狀況逐步下地鍛煉,患肢早期不能完全負重,術后定時復查。
1.3 觀察指標。觀察患者術后康復情況、觀察指標、并發癥發生率情況。術后康復情況包括優、良、中、差四方面,通過髖關節功能評分進行評定,滿分為100分,超過或等于90分為優,80~89分為良,70~79分為中,少于70分為差。觀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時間、術后1個月疼痛評分、術后3個月髖關節功能評分五方面。并發癥包括感染、內固定失敗、血栓栓塞、骨折不愈合、骨折畸形愈合五方面。
1.4 統計學分析。本研究88例復雜型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相關數據錄入SPSS 19.0軟件中,研究組與對照組觀察指標實施t檢驗形式校準,對比表述方式為(均數±標準差),兩組術后康復優良率、并發癥發生率通過χ2檢驗形式校準,表述方式為(n%)表示。P<0.05作為本研究統計學校準基線。
2.1 術后康復優良率相比。兩組術后康復優良率相比,差別明顯,存在統計學價值,P<0.05,如表1所示。

表1 術后康復優良率相比[n(%)]
2.2 觀察指標相比。兩組觀察指標相比,差異顯著,存在統計學價值,P<0.05,如表2所示。
表2 觀察指標的比較

表2 觀察指標的比較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骨折愈合時間(d) 術后1個月疼痛評分 術后3個月髖關節評分對照組 44 110.37±25.26 613.34±203.36 120.54±23.23 1.86±0.53 72.34±2.47研究組 44 70.26±10.15 300.11±120.76 87.32±13.01 1.14±0.22 77.56±2.34 t-9.7733 8.7848 8.2762 8.3226 10.1767 P-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3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相比。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相比,差別明顯,存在統計學價值,P<0.05,如表3所示。

表3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相比[n(%)]
股骨粗隆下骨折治療效果往往不夠理想,因此一直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一些學者認為,糾正旋轉畸形和骨折斷端加壓是粗隆下骨折的治療關鍵,而相關研究表明,鋼板螺釘固定效果優于髓內固定效果,經相關研究證實,骨折塊間拉力螺釘固定鋼板橋接對于復雜型粗隆下骨折具有了好的固定效果,且治療效率較高,骨愈合率、內固定有效率均較高,成為股骨粗隆下骨折的首選治療方式[3]。對于股骨粗隆下骨折的治療而言,髓內固定和髓外固定哪種方式更具優勢,仍無統一定論。髓內固定的優勢在于對穩定性股骨粗隆下骨折具有良好的固定效果;髓外固定的優勢在于通過空心螺釘對復雜骨折塊進行復位,更適用于復雜型股骨粗隆下骨折。本文為復雜型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使用橋接鋼板聯合空心螺釘進行治療,橋接鋼板聯合空心螺釘固定,可以確保骨折斷端存在一定的微動,對骨折愈合更加有利。橋接鋼板結合空心螺釘技術可以讓粉碎的骨折斷端盡可能恢復解剖復位,從而恢復骨折后內側穩定性,利于骨折愈合。空心螺釘能夠固定大塊骨片,起到局部粉碎骨折塊的作用,達到恢復解剖復位的目的。另外,橋接鋼板聯合空心螺釘治療復雜型股骨粗隆下骨折,能夠在直視環境下進行,透視少、易掌握,更加簡易化,治療優勢明顯。
綜上所述,復雜型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使用橋接鋼板聯合空心螺釘的方式進行治療,能夠減少患者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促進骨折愈合,且患者術后疼痛程度降低,利于病情恢復,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