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胡麗
(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人民北路延長線運城市第一醫院,山西 運城 044000)
抑郁癥屬于慢性精神疾病的常見類型,臨床發病率較高、具有致殘率高、復發率高、負擔重等特征,嚴重時患者存在傷人、自殺傾向。目前臨床治療多采取抗抑郁藥物,如帕羅西汀、西酞普蘭等,但臨床療效并不理想,可能會誘發輕度狂躁癥狀,加重患者病情,影響疾病轉歸及身體健康,故需要聯合新型情感穩定劑。研究顯示中重度抑郁癥患者采納帕羅西汀+小劑量氨磺必利用藥方案有效、安全,且患者耐受性良好。本次研究中重度抑郁癥患者84例為樣本對象,分析帕羅西汀+小劑量氨磺必利臨床有效性、安全性及藥理機制,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納入并分組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時段內84例中重度抑郁癥患者,對照組42例患者,男14例,女28例,年齡為20~52歲,平均(33.27±4.46)歲;病程范圍1~9年,平均(4.56±3.25)年。研究組42例患者,男15例,女27例,年齡為22~54歲,平均(33.48±4.57)歲;病程范圍1.5~10年,平均(4.69±3.44)年。兩組基線資料均保持一致在研究范圍中(P>0.05)。納入:①參考《診斷與統計手冊:精神障礙》-Ⅳ納入對象均與臨床診斷標準相符;②對于研究患者、家屬知曉其中涉及的風險性且可配合;③獲取我院倫委員會支持;④納入對象均為成年人;⑤經漢密頓抑郁量表評估HAMD評分超過17分。排除:①肝腎功能嚴重不健全者;②其他精神疾病者;③處于妊娠哺乳階段的女性;④ 本次研究藥物過敏及禁忌者;⑥存在嚴重自殺傾向者;⑦入組近期使用過抗抑郁藥物、抗焦慮藥物;⑧臨床資料殘缺、無法配合、中途脫離研究者。
1.2 方法。對照組:單藥帕羅西汀(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31106,浙江華海藥物股份有限公司,20 mg),每日總劑量控制在20~40 mg區間內,并結合患者情況對用藥劑量進行適當調整。研究組:帕羅西汀用藥方法同對照組,聯合小劑量氨磺必利(國藥準字J20140080,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0.2 g),初始劑量每日50 mg,劑量最大不可超過300 mg。兩組均持續治療2個月。
1.3 觀察指標。抑郁評分:分別在治療前、治療2周、4周、8周后,采取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評估,分值低于7分表示正常;分值在7~17區間表示懷疑抑郁;分值在17~24分表示存在抑郁;高出24分判定為嚴重抑郁。臨床療效判定標準:量化HAMD評分,①治愈:HAMD評分改善幅度超過80%;②顯效:HAMD評分改善幅度介于50%~80%區間內;③有效:HAMD評分改善幅度低于介于25%~49%區間內;④無效:HAMD評分改善幅度不足25%。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42×100%。觀察兩組不良反應情況:口干、惡心嘔吐、錐體外系反應、失眠等。
1.4 統計學處理。文中數據采納 SPSS 23.0統計予以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抑郁評分。治療前兩組HAMD評分對比差異不大,治療2周、4周、8周后研究組較對照組HAMD評分改善幅度更大(P<0.05),詳見表1。
2.2 治療有效率。研究組較對照組有效率高(95.24% vs 78.57%),P<0.05,詳見表2。
表1 HAMD評分對比

表1 HAMD評分對比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2周 治療4周 治療8周對照組 42 23.48±2.19 15.12±2.33 11.43±2.21 8.54±2.81研究組 42 22.84±2.62 12.74±2.45 10.28±2.64 7.22±2.95 t - 1.214 4.581 2.464 2.099 P - 0.228 <0.01 0.033 0.038

表2 治療有效率對比[n(%)]
2.3 不良反應發生率。研究組較對照組不良反應率低(2.38% vs 14.29%),P<0.05,詳見表3。

表3 不良反應率對比[n(%)]
抑郁癥臨床發生率高,以情緒失落、悲觀、睡眠質量差、興趣缺失、飲食不振等為主要癥狀表現。近年來,在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及工作壓力增加的社會背景下,抑郁癥的發病群體不斷擴大。據資料顯示,情緒低落、思維遲緩、運動抑制是抑郁癥的三大典型癥狀,該病不僅對患者身心健康、生活質量影響極大,其次因社會普遍對該病存在偏見,導致到正規醫院接受專業治療的患者少之又少[2]。
帕羅西汀與小劑量氨磺必利聯合用藥治療中重度抑郁癥的藥理機制:臨床治療抑郁癥主要是通過減少5-HT(5-羥色胺)的分泌,增加NE(去甲腎上腺素)的含量,進而刺激神經活動的興奮性,有效緩解抑郁,消除悲觀、沮喪,維持舒適、放松的精神狀態[1]。帕羅西汀是高選擇性的強效5-HT再攝取抑制劑,能夠發揮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系統調節作用,選擇性、強效抑制神經元突觸體5-HT再攝取,集聚突觸間隙5-HT、促進傳遞,實現抗抑郁效果。該藥物對神經遞質受體幾乎無親和力,對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作用微弱,因此適用于各種類型的抑郁癥治療中。帕羅西汀通過口服后胃腸道可以完全吸收,在機體各個組織中廣泛分布,半衰期約20 h,存在首關效應,其吸收效果不受食物和藥物的影響,主要通過肝臟進行代謝,形成尿苷酸化合物從腎臟排出[2]。小劑量或20~300 mg的氨磺必利,對突觸前D2、D3受體抑制,使突觸前抑制消除,促進前額葉皮質和邊緣系統的多巴胺能神經遞質的傳遞,突觸間隙的多巴胺量增加,進而改善陰性癥狀,同時對5-HT(7a)受體發揮選擇性抑制作用,發揮抗抑郁效果。氨磺必利是通過腎臟進行排泄,因此針對腎功能不全者應減小用藥劑量。目前已有研究證實,小劑量氨磺必利具有抗抑郁的效果,與抗抑郁藥物聯合可以使其迅速發揮效果[3]。
本次研究選擇小劑量氨磺必利+帕羅西汀的用藥方案治療中重度抑郁癥,評估臨床治療有效性及安全性,得出結果:治療前兩組HAMD評分對比差異不大,治療2周、4周、8周后研究組較對照組HAMD評分改善幅度更大,治療有效率高(95.24% vs 78.57%),不良反應率低(2.38% vs 14.29%),均P<0.05。提示:小劑量氨磺必利+帕羅西汀治療方案可以增強中重度抑郁癥患者的整體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程度,且降低不良反應的風險,該用藥方案有效、安全[4]。
綜上所述,采取小劑量氨磺必利+帕羅西汀的用藥方案治療中重度抑郁癥患者,臨床療效佳,可顯著改善患者抑郁癥狀,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安全性高,故可推薦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