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陽
(連云港市東??h中醫院,江蘇 連云港 222300)
慢性心力衰竭由感染、過勞、輸液過快、心肌梗塞、心肌病、心律失常等各種誘因引起心肌損害,以上諸病因可引起心肌收縮力下降、前后負荷過重、高動力循環狀狀態及心室前負荷不足等,最終導致心臟結構發生改變,其為心力衰竭發展的病理生理基礎,具體分為心臟結構重構和電重構。其中前者表現為心肌肥厚、心室腔增大和心室形態的變化等,后者主要為心肌電活動不均一性,表現為各種心律失常。常見癥狀是呼吸困難、運動耐力下降及水液潴留等。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病情反復、治療難度大、致死率高等特點,嚴重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1]。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傳統的治療手段為西醫常規治療,但治療副作用較大,病情易反復加重,中醫講究溫陽益氣、利水消腫,活血化瘀的原則,適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F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聯合苓桂術甘湯加味治療,通過對比研究的方法探討苓桂術甘湯加味的應用效果,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抽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分為兩組,均50例,其中觀察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為46~81歲,平均年(69.25±4.53)歲,病程為2~7年,平均(5.42±0.82)年;對照組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為45~79歲,年齡(68.67±4.15)歲,病程為1~7年,平均(5.36±0.93)年,組間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對抽取患者進行分組治療,對照組常規治療藥物選用依那普利、呋塞米、螺內酯片、美托洛爾、單硝酸異山梨酯片、地高辛。其中,依那普利5 mg,bid,螺內酯片20 mg,qd,美托洛爾12.5 mg bid,根據心率變化調整劑量至負荷量,呋塞米20 mg qd,單硝酸異山梨酯片20 mg bid,地高辛0.125 mg qd。以上藥物連續用藥15天為一個治療周期。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苓桂術甘湯加味治療,治療方法如下:苓桂術甘湯具體組成為:茯苓15 g,桂枝10 g,白術10 g,炙甘草6 g。同時依照患者的狀況要另加藥物,對于喘甚者可加入葶藶子、桑白皮,水腫者加車前子,陰虛者加用生地,陽虛者加用干姜,氣虛者加黨參、黃芪,瘀血者加用丹參、桃仁[2]。水煎服,日1劑,分兩次于早、晚服用,治療療程為15 d,一個療程后觀察記錄治療結果。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LVDD、LVEF、NT-proBNP血清水平、6分鐘步行距離等,通過對比評估不同治療方法的應用效果。療效判定:依據《心臟病學手冊》[3]進行心功能分級,Ⅰ~Ⅴ級。進行治療后,患者病癥出現明顯好轉或癥狀消失,心功能改善兩個等級為顯效;患者出現好轉或減輕,心功能改善一個等級為有效;患者癥狀未出現好轉或減輕,甚至加重為無效。顯效率和有效率總和為總有效率。
1.4 統計學分析。數據均借助SPSS 18.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形式表現形式為平均數±標準差,t為檢測標準。計數資料的表現形式為百分數,χ2為檢測標準,P<0.05表明兩組數據間具備顯著差異。
2.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對抽取患者進行分組治療后,觀察組和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2.2 兩組患者LVDD和LVEF指數對比。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LVDD指數與LVEF改善效果較優,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表3所示。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n(%)]
表2 兩組患者LVDD指數對比

表2 兩組患者LVDD指數對比
組別 例數 治療前(mm) 治療后(mm)觀察組 50 58.30±2.96 50.87±3.06對照組 50 57.98±3.75 54.57±3.41 t - 0.474 5.710 P - 0.636 0.001
表3 兩組患者LVEF指數對比

表3 兩組患者LVEF指數對比
組別 例數 治療前(分) 治療后(分)觀察組 50 39.35±2.48 51.23±4.23對照組 50 40.08±2.39 47.05±3.87 t - 1.499 5.155 P - 0.137 0.001
2.3 兩組患者的6分鐘步行距離和NT-proBNP血清水平對比。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NT-proBNP血清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后6分鐘步行距離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4所示。
表4 兩組患者的6分鐘步行距離和NT-proBNP血清水平對比

表4 兩組患者的6分鐘步行距離和NT-proBNP血清水平對比
治療后6分鐘步行距離(m)觀察組 50 4443.8±1024.6 2356.3±742.8 363.8±14.3 415.8±22.8對照組 50 4512.6±1011.7 4502.7±987.5 365.7±14.8 382.4±17.2 t - 0.428 127.54 0.521 14.764 P - 0.431 0.001 0.617 0.001組別 例數治療前NTproBNP血清水平治療后NTproBNP血清水平治療前6分鐘步行距離(m)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類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主要死因,并且還會出現心律失常、腎功能不全、淤血性肝硬化、血栓形成等并發癥,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4],因此臨床上需要加強慢性心力衰竭治療的研究,找到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來改善患者的病情,穩定患者的各項心功能指標,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目前臨床上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藥物以利尿、擴血管、強心為主,其中,依那普利是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通過抑制血管緊張素II合成,降低血壓,還有逆轉心室重構,改善心肌供血,減少蛋白尿,減輕腎損害等作用。呋塞米是臨床上使用較多的一種袢利尿劑,通過利尿改善心臟前負荷,改善心功能,使用時會出現低鉀等副作用,常聯合保鉀性利尿劑。螺內酯作為一種保鉀利尿劑,可以通過利尿減輕患者的心臟前負荷改善左室的舒張功能[5],拮抗醛固酮延緩心室重塑,臨床常聯合呋塞米應用。美托洛爾則屬于β受體阻滯劑,能夠作用于去甲腎上腺素和神經激素,避免其對心臟的毒副作用。地高辛屬于強心劑,具有正性肌力和負性傳導的作用,常用于心力衰竭心功能III+級和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療。西醫治療雖然可以改善患者的病情,但長期作用會引起電解質紊亂、心律失常等,要求反復復診檢查,增加患者的社會及經濟負擔。
中醫認為慢性心力衰竭屬于“水腫”“喘病”“胸痹”“心悸”等范疇,發病原因為心臟疾病所致的元氣虧損,正虛邪戀。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發病部位為心臟,但肺、脾、腎等臟器與慢性心力衰竭之間有密切聯系,標因為水濕痰瘀內停,本因心腎陽氣虧虛,因此中醫認為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應當以溫陽益氣為主。芩桂術甘湯最早在《傷寒論》中記載,包含炙甘草、白術、桂枝、茯茯苓四種藥物,桂枝性溫,具有良好的調和營衛、溫通陽氣功效,茯苓則具備化飲祛痰、利濕淡滲的作用,白術在利尿、健脾益氣、化痰燥濕方面具有不錯的效果,炙甘草搭配茯苓可以發揮瀉滿消脹的作用,隨后根據氣、血、陰、陽虧虛及血瘀、水停等病理基礎酌情加減。從中醫學辨證角度來看,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氣喘、水腫、怔忡,苓桂術甘湯將各種藥物搭配使用,可抓住慢性心力衰竭的各項重要癥狀針對性入手,全面改善患者的病情。本次研究中,苓桂術甘湯聯合常規治療下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改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的心功能指標恢復情況良好,患者治療前后的6分鐘步行距離和NT-proBNP血清水平對比也具備明顯差異,充分證實了苓桂術甘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的應用效果。
綜上所述,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苓桂術甘湯加用治療,治療效果較優,對于患者病癥的改善、心功能恢復均具有積極的影響,值得相關人員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