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嬌
(克什克騰旗中醫蒙醫醫院,內蒙古 赤峰 025350)
眩暈癥是一種具有突發性的因多種誘因所導致的疾病類型,據相關臨床資料證實,眩暈癥患者多伴有頸椎疾病或者各種心血管疾病以及腦血管疾病[1]。該疾病類型多因腦血管缺血所導致,而誘因與椎基底動脈管腔變窄和血流速度改變有關。眩暈具有突發性,通常可持續數分鐘,發作環境復雜多變,可造成的不良預后較多,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的威脅性較大。鑒于此對存在眩暈歷史以及各類循環系統疾病的患者采取積極的治療方案是確保疾病致死致傷的重要手段。本次研究將常規西藥治療以及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澤瀉湯兩種治療方法作為主要治療方案,并結合我院90例眩暈患者展開療效分析,資料如下。
1.1 一般資料。此次研究以2017年9月至 2020年1月作為研究時段,該時段內隨機揀選我院90例眩暈患者,按照治療性質隨機分為2組,當中45例給予常規西藥治療,(對照組),組中男29例,女16例,年齡58~78歲,平均(65.3±3.5)歲,平均病程(1.8±0.9)年;剩余45例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澤瀉湯治療(研究組),組中男27例,女18例,年齡56~77歲,平均(64.3±4.3)歲,平均病程(1.9±0.6)年,對比兩組患者基礎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研究前與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方案獲得當地醫療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研究前排除嚴重心理障礙以及對本次所用中醫處方中任意藥材有過敏反應的患者[2]。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選用西比靈(國藥準字:H10930003 生產廠家: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口服10~20 mg/d,2~8周為一個療程。研究組內患者采取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澤瀉湯治療,處方組成:清半夏、白術各15 g,茯苓、澤瀉各30 g,陳皮、天麻各10 g。每天水煎服三劑,混合后分早晚兩次服用[3]。具體治療時可根據患者的癥狀表現辯證加減藥方,眩暈頭痛嚴重的患者在原方劑基礎上加菊花6 g,鉤藤6 g,生牡蠣9 g。嘔吐嚴重時加竹茹與生姜適量,有耳鳴癥狀時加蟬蛻以及石菖蒲治療。
1.3 評價指標。此次研究將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以及治療后血液流變指標作為主要評價指標,觀察最終治療效果。中醫證候積分:評估時結合頭重如裹、視物模糊、胸悶作惡、嘔吐痰湛等幾項指標展開評估,每項總積分3分,0分為無癥狀,1分輕度癥狀,2分中度癥狀,3分嚴重。積分越高說明治療后癥狀改善效果越差。血液流變學指標:結合全血高切黏度以及全血低切黏度、血漿比黏度、纖維蛋白原等幾項指標展開評估[4]。各項指標的數值越低說明治療效果越顯著。
1.4 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借助SPSS 25.0統計學軟件處理兩組隨機樣本,“[n,%]”描述計數資料,使用“χ2”對比差異,描述計量資料做t檢驗,P<0.05表示存在差異。
2.1 觀察治療前后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研究組與對照組的各項中醫證候積分無明顯差異,治療后研究組內患者各項積分明顯降低,差異顯著,治療效果明顯P<0.05,詳細如下表1。
2.2 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研究組內患者治療后全血高切黏度以及全血低切黏度、血漿比黏度、纖維蛋白原等各項血液流變學指標均有明顯下降趨勢,差異顯著P<0.05,詳細如表2。
表1 觀察治療前后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

表1 觀察治療前后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
組別 時間 例數 頭重如裹 視物模糊 胸悶作惡 嘔吐痰湛對照組 治療前 45 2.6±0.1 1.8±0.2 1.9±0.5 2.4±0.3治療后 45 1.7±0.5 0.8±0.1 0.9±0.2 1.1±0.1研究組 治療前 45 2.7±0.3 1.9±0.3 2.1±0.4 2.3±0.2治療后 45 1.0±0.5 0.2±0.1 0.3±0.2 0.4±0.3
表2 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

表2 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
纖維蛋白原對照組 45 5.74±0.33 11.72±1.23 1.62±0.45 3.24±0.36研究組 45 5.11±0.21 9.10±0.74 1.24±0.43 2.36±0.41 t - 10.8044 12.2439 4.8499 10.8193 P - 0.0000 0.0000 0.0000 0.0000組別 例數 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比黏度
眩暈癥是一種比較多見且誘病機制較為復雜的一種疾病類型,患有該疾病類型的患者多伴隨心腦血管疾病。從中醫角度分析,眩暈癥的產生與痰瘀、血瘀以及虛癥有較大關系,痰瘀濕癥消退則眩暈消退[5]。《金匱要略》中記載“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澤瀉湯中主藥澤瀉、白術均可起到除濕化痰,健脾燥濕的功效。而同書中又記載“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根據中醫治療經驗可知,眩暈癥的發生因痰、濕、虛等三種病理因導致,而后有學者在中醫典籍記載內容的基礎上循證,導致眩暈的腑臟病機主要有“風、火、痰、虛”四種證候,火、痰、虛均因“風”而出現,臟腑內肝陰易虛,可誘發肝風上升,致使肝火旺盛,導致火沖雙目,致使眩暈,鑒于此在使用方劑時當中加入石決明以及菊花、天麻、勾藤等藥材可以獲得良好的對癥治療效果[6]。
眩暈癥在西醫中病理機制解釋為植物神經失調,患者大多伴隨頸椎病以及腦血管疾病[7],西醫治療眩暈癥常不能治本,有反復發作的情況出現,總治療成本相對較大,而中醫治療時以對癥治療為主,根據患者的主要癥狀表現[8],合理調整處方配伍,并就患者所屬證候調整藥材劑量可以增強治療效果。本次研究將我院90例眩暈患者作為研究對象[9],并將半夏白術天麻湯和澤瀉湯作為治療方案,以常規西醫治療藥物“西比靈”作為參照,評估兩種治療方案的應用效果。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研究組與對照組的各項中醫證候積分無明顯差異[10],治療后研究組內患者各項積分明顯降低,差異顯著,治療效果明顯P<0.05。研究組內患者治療后各項血液流變學指標均有明顯下降趨勢,差異顯著P<0.05[11]。
綜上所述,對眩暈患者采取半夏白術天麻湯聯合澤瀉治療后可以積極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同時可以降低中醫證候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