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
(安寧市婦幼保健院醫(yī)技科,云南 昆明 650300)
小兒感染性疾病是臨床常見疾病,對兒童影響非常大,早期進行有效診斷有利于疾病的預后。貧血是臨床常見的兒童血液系統(tǒng)疾病,包括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以及巨幼細胞貧血等。不同類型的貧血在治療方案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必須準確診斷貧血類型,從而有利于后續(xù)的治療[1]。兒童感染和貧血多因微量元素不足引起,缺鋅可以導致蛋白質及核酸合成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免疫力導致感染,缺鐵可導致免疫損傷及貧血[2]。本文對兒童感染和貧血時血鋅、鐵與血常規(guī)檢測的變化進行研究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接收的貧血、感染患者中隨機選擇,分別分為感染組1000例、貧血組1000例。選擇同時間段接受體檢的健康兒童1000例作為健康組。我院與兒童監(jiān)護人簽訂了自愿參與實驗意向書。感染組年齡1~6歲,平均(5.2±2.6)歲,男512例,女488例,白細胞計數(shù)>10.0×109/L;貧血組年齡2~5.5歲,平均(5.0±1.3)歲,男501例,女499例,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28 pg;健康組1~5.6歲,平均(5.1±1.4)歲,男503例,女497例。三組的一般資料可比性強,P>0.05。
1.2 方法。血常規(guī)檢測:檢驗前10 h內(nèi)禁食,清晨空腹靜脈采血5 mL。血液樣本采集完畢后放入專用試管中待用。利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對所采集樣本進行檢驗分析[3]。微量元素檢測:取兒童右手無名指末梢血40μL,加入原子光譜稀釋管中,3 d內(nèi)檢測完成。
1.3 觀察指標
1.3.1 白細胞計數(shù)(WBC):正常范圍(5.0~12.0)×109/L。
1.3.2 末梢血Fe含量:正常范圍7.52~11.82 mmol/L。
1.3.3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正常值320~360 g/L。
1.3.4 末梢血Zn含量:正常范圍58~170μmol/L。
1.4 統(tǒng)計學分析。統(tǒng)計軟件SPSS 18.0分析,計量資料t檢驗,均數(shù)±標準差,計數(shù)資料卡方檢驗,P<0.05數(shù)據(jù)間差異顯著。
貧血組與健康組相比,紅細胞參數(shù)顯著低于健康組,P<0.05,末梢血鐵含量顯著低于健康組,P<0.05,末梢血鋅含量無顯著差異,P>0.05;感染組與健康組相比,白細胞計數(shù)顯著高于健康組,P<0.05,末梢血鐵含量無顯著差異,P>0.05,末梢血鋅含量顯著低于健康組,P<0.05;貧血組與感染組相比,末梢血鐵含量顯著低于感染組,P<0.05。

表1 感染、貧血兒童的檢測結果
小兒感染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主要的臨床病癥,包括肺炎,腸炎,腦膜炎,呼吸道感染等,早期方面沒有明顯的體征以及癥狀,容易引起早期漏診。對于該病的診斷可以采用血常規(guī)檢測方式[4],通過判斷白細胞計數(shù)來診斷感染性疾病,貧血屬于臨床慢性病,其病情進展緩慢,如果不及時治療貧血[5],當病情嚴重后就會對心腦腎等重要的器官組織產(chǎn)生不良影響,并且造成其他的并發(fā)癥,例如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統(tǒng)并發(fā)癥,嚴重時會威脅患者的生命。臨床上必須盡早診斷貧血[6]。微量元素對于兒童生長發(fā)育具有重要作用。鋅是酶的純化系統(tǒng)有抗氧化屏障活性作用,能夠加快核酸以及蛋白質的合成,促進淋巴細胞的分裂和提高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缺鋅會導致胸腺萎縮,進而影響人體免疫力,可能引起感染。鐵是器官進程中的必需因子,也是人體必需的營養(yǎng)素,缺鐵容易引起自然免疫和細胞免疫損傷,從而導致感染的風險增加。另外缺鐵還會影響血紅蛋白的合成,導致發(fā)生缺鐵性貧血[9]。食物中含有的鐵主要在空腸以及十二指腸進行吸收。貧血組與健康組相比,紅細胞參數(shù)顯著低于健康組,P<0.05,末梢血鐵含量顯著低于健康組,P<0.05,末梢血鋅含量無顯著差異,P>0.05;感染組與健康組相比,白細胞計數(shù)顯著高于健康組,P<0.05,末梢血鐵含量無顯著差異,P>0.05,末梢血鋅含量顯著低于健康組,P<0.05;貧血組與感染組相比,末梢血鐵含量顯著低于感染組,P<0.05。這說明,缺鐵可導致貧血,發(fā)生貧血患兒血液中的鐵含量與血紅蛋白的含量存在正相關關系。由于臨床上對于缺血的缺鐵的認識較早,所以臨床上缺鋅的現(xiàn)象更為嚴重,缺鐵貧血患兒缺鋅的可能性較大,這說明鋅和鐵在人體免疫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兒童感染和貧血時微量元素變化明顯,需要結合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合理補充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