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李昌錦,張寶華
(聯勤保障部隊第900 醫院梅峰院區 檢驗科,福建 福州 350001)
近幾年,人們對于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情況不斷增多,導致耐藥菌株持續增多,促使病原菌譜的變遷不斷加速。經研究可知,幾乎所有感染病原菌都由此具備相應的耐藥性,患者的耐藥率隨之持續攀升。發展至今,甚至產生了多重耐藥的超級菌種,直接給患者帶來嚴重的生命威脅。多重耐藥菌主要涵蓋三種如紅霉素、氨基糖苷類及β-內酰胺類,乃至包含著三種以外的抗生素及同步耐藥的菌種。通常,多重耐藥菌所導致的感染問題較為復雜且難治,為了能夠充分掌握多重耐藥菌的流行病學原理,本院由此展開深入監測分析,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資料來源系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第二住院部對各類分泌物和體液進行臨床送檢,包括、痰及咽拭子、血液標本、傷口分泌物、尿液、肺泡灌洗液、胸腹水、腦脊液、膿液、膽汁等標本。
1.2 試劑以及儀器。培養基選擇的是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產品;細菌鑒定采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VIKE-2全自動生物鑒定儀及配套鑒定藥敏卡。質控菌株:在衛生部臨床檢測中心購置的大腸埃希菌ATCC25922,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銅綠假單胞菌ACTT29213,表皮葡萄球菌ATCC040188,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9212。
1.3 菌株分離。采用無菌技術操作控制細菌。檢測者在凌晨清水漱口后收集其咳出的深部痰液。利用纖支鏡防污染毛刷吸取氣管分泌物和一次性無菌集痰管。對收集的痰液進行細胞學篩選,將標本涂片在革蘭染色光鏡上用顯微儀器檢測。在低倍鏡視野中,鱗狀上皮細胞>25個,<10個的為合格樣品。
1.4 藥敏敏感和菌株鑒定試驗。對分離純化操作后的細菌按VITEK-2的使用要求配制成兩部分:0.5麥氏單位的稀釋液和0.5麥氏單位的菌懸液。藥敏卡選擇VITEK-2對應的GN/GP型,然后對18種抗菌藥物的MICs值采取自動化檢測,藥物敏感性的判定標準可參照美國的臨床部實驗室2012年的臨界值。
2.1 該醫院在臨床分離病原菌一共為5457株,細菌每年的變化情況呈增長趨勢,尤其是革蘭陰性菌數量占據主要部分。同時在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檢測情況得出,位居前五的物種類型細菌有: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鮑曼不動桿菌、肺炎克雷伯菌,每年細菌數量的變化情況沒有特殊變化,詳細見表1。
2.2 多重耐藥菌的檢出情況。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總共分離多重耐藥菌為642株。醫院感染病原微生物中革蘭陰性桿菌占據主要地位,但革蘭陽性菌和真菌也不容忽視見表。

表 2 多重耐藥菌檢出率及構成比
2.3 多重耐藥菌在各類標本中的分布見表3。

表1 臨床分離細菌株數及構成比[n(%)]

表3 多重耐藥菌在各類標本中的分布(n)
2.4 主要多重耐藥菌的檢出情況。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檢出的多重耐藥菌中,以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居多,年間檢出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4。
2.5 多重耐藥菌在各科室的分布情況。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檢出的多重耐藥菌,以老年科、康復醫學科、結核科檢出較多見表5。

表4 多重耐藥菌的檢出數及檢出率[n(%)]
在臨床工作中的難題里,醫院感染最主要的病原菌為多重耐藥菌,也是當前感染防控過程中最大的“頑疾”。因為病原菌的變化類型非常復雜,這也讓其具有頑固性和反復性的特點。醫院在以往四年的臨床工作中MDROs的檢測率并沒有明顯的降低。醫院在以往的臨床工作中非常重視多重耐藥菌的檢測和控制管理,同時還對耐藥菌藥物的使用進行控制,提高醫院工作者的無菌操作能力,提高各個科室的衛生環境質量,及早對病原學診斷下結論。但是在MDROs的感染檢測中并沒有明顯的降低局勢,這也有理由說明本院的操作守則并沒有得到有效實施。

表5 多重耐藥菌在各病區中的分布(n)
表3和表5顯示,感染主要的科室是結核科和老年科,泌尿系統和呼吸系統是MDROs最主要的的感染系統,相當部分的感染人員都有肺結核中毒、腦卒中、呼吸系統的病癥等,二球大部分的感染者在有原發疾病時都是在60歲以上。因此,通過MDROs的檢測分析,患者最重要的感染原因是抵抗力低下、病情重以及術后創傷感染風險大等原因造成。應加強老年科、康復科、結核科、腦外科、骨科、感染科、肝膽外科的生物檢測管理,強化臨床無菌操作意識,控制交叉感染的發生。另外還有可能是醫護人員的操作不當造成手感染與患者的多重耐藥菌交叉感染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