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甄玉青,林曉莉
(1.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煙臺 265400;2.煙臺市煙臺山醫院,山東 煙臺 264000)
社交焦慮障礙(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又稱社交恐懼癥(social phobia,SP),是一種顯著而持久的對社交場合緊張和害怕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懼怕暴露在他人面前被審視或評價,擔心自己做出窘迫或難堪的行為,主動回避恐懼場景,同時伴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癥狀,如心跳加速、臉紅、出汗、呼吸困難等[1]。護生在護理操作中也會引起以上的情緒反應,即操作焦慮,屬于社交焦慮的一種體現。操作焦慮嚴重影響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阻礙護生的人際溝通,不利于建立職業自信心和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護生操作焦慮形成過程的相關因素,為制定適合該群體需求的心理干預,提供有力的依據。
1.1 一般資料。以大二1200名護生作為調查對象,采用《社交焦慮量表》對其進行篩查,得分≥(平均數+標準差)為高分者。隨機抽取高分組護生100名進行初步訪談,著重詢問有無操作焦慮的癥狀,將癥狀突出者作為典型組,在該組內招募自愿加入訪談的護生做為被試,預計8~10名(10%的失訪率),訪談至第7名時資料達到飽和。要求被試理解、認知能力和溝通能力良好,排除有其他精神障礙和心理障礙者。
1.2 研究方法。采用質性研究法[2],對7名操作焦慮的護生進行深度訪談,現場錄音和筆錄。將現場記錄制作成書面文字資料。進行分類編碼,推理,回憶訪談時的情形,反復聽取錄音,深入到資料中,通過對資料的細致分析、推理,探索操作焦慮形成的原因。
1.3 資料收集與分析。通過預訪談,制定訪談大綱;通過深度訪談、自編問卷等形式對專科層次護生的操作焦慮情緒狀況進行深入分析;交談環境安靜.在自然情境中進行,為開放、沒有引導及暗示的訪談,以期讓其能真實說出內心感受,每名60 min左右。訪談結束后對收集資料整理分析,于24 h內返回受訪者求證。運用Claizzi分析程序[3]分析。訪談大綱見表1。

表1 訪談大綱
1.4 資料分析。運用Claizzi分析程序[3]分析:①仔細閱讀所有資料;②析取有重要意義的陳述;③對反復出現的觀點進行編碼;④將編碼后的觀點匯集;⑤寫出詳細、無遺漏的描述;⑥辨別出相似的觀點;⑦返回訪談者處求證。通過對資料的細致分析、推理,探索護生操作焦慮形成的原因,將其共性部分以研究者的語言歸納成本研究的主題。
2.1 父母的教養方式。父母的嚴苛的缺乏溫暖的高要求讓護生從小產生焦慮情緒,護理操作時,更為焦慮。
個案4:“父母雙方對我的學習要求很高,很嚴,考得好一點,也不表揚,稍微退步,就是嚴厲地批評,導致我很害怕考試,怕考不好挨批評。”個案6:“父親對我的要求,無論我如何努力,我幾乎很難符合他的標準,很沮喪,也很害怕他對我提要求。”
2.2 早期創傷性事件。訪談的護生表示經歷過早期創傷性事件,包括一個人獨立做某件事情,不符合大人預期時,會受到嚴厲的批評和指責。再回憶當時的畫面,依然有創傷體驗,感受到緊張、恐懼。當護理操作時,會與曾經的創傷記憶鏈接,從而表現出焦慮。個案6:“三年級,有一次上黑板上做數學題,沒做出來,老師當時提著我的衣領往黑板上撞,還說我笨的像頭豬,全班同學哄堂大笑。”
個案2:“五年級時,我期末考試退步不少,爸爸很生氣地告訴我以后不用上學了。爸爸吼叫的聲音,憤怒的臉,到現在想起來很害怕。” 個案4:“小時候,姑姑經常對我們家人進行精神上的嘲笑,所以我就想通過自己努力證明我們也很棒,對她進行報復。這樣做一方面我學習努力,成績還不錯,同時也讓我感覺很累,尤其到考試,太重視結果容易緊張。”
2.3 自我注意。護生在為患者做護理操作尤其侵入性操作時,更容易體驗并且抓住緊張、焦慮、恐懼的情緒,從而忽略了操作流程和與患者的溝通,過后又很自責,再次進行侵入性操作時,會更加緊張焦慮,陷入惡性循環。
個案1:“我非常害怕自己實習期間做操作,給患者做靜脈穿刺時,會緊張到手發抖,有時候會感到大腦一片空白,操作失敗會非常自責。”個案2:“操作失敗,是件非常丟人的事情,而且我感覺患者、老師、同學都會看到我的丑態。”個案6:“別人都能做好,唯獨我做不好,感覺自己挺笨,挺不受人歡迎的”
2.4 注意偏向。受訪者均表示,給真人操作比給模擬人練習,更緊張,同時害怕在實習期間,由于自己操作失誤,看到患者生氣、憤怒或者厭惡的表情。
個案1:“如果患者表情不對,我會特別在意,很害怕,怕受到批評。”個案2:“在模擬人身上練習,不太緊張,但是給真人操作,就害怕,所以我很會察言觀色。”個案5:“患者如果朝我微笑,我很平靜,如果患者不高興了,我會很在意,好幾天都不敢再給他做護理操作。”個案6:“其實,有的時候患者生氣,可能不是我的原因,可是我卻很容易認為是我的原因造成的,自己就很長時間處于焦慮狀態。”
2.5 人格特征。本組均表示,當別人評價自己不好時,會感到難過、生氣、憤怒、羞愧,會比較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在校期間比較看重老師的評價,實習期間,看重患者對自己的評價。
個案1:“別人評價我不好時,表面上我不太在意,無所謂,其實內心很難過。”個案2:“我會很憤怒,會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好,如果老師說我不好,我會很羞愧,現在醫院里實習,在給患者做護理操作時,自己很緊張,怕做不好,影響患者對我的印象。”個案3:“我自己就是個老好人,活在別人的看法中,非常在意,如果別人對我評價不好,很難過。”個案7:“別人評價我不好,我會失落、自責、焦慮、害怕。”
護生操作焦慮形成原因多樣,復雜。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生操作焦慮形成原因與父母教養方式、早期創傷事件、自我注意、注意偏向有關。
Knappe等[4]研究表明,父母拒絕、過度保護及缺少溫暖與SAD 有關。本研究同樣發現父母嚴苛的教養方式易導致護生操作焦慮。
李沐蕾等[5]發現早期創傷事件的發生會導致個體心理功能發育異常,多表現為自卑、緊張等不良情緒,是社交焦慮障礙發生的早期關鍵因素之一。被重要他人暴力對待或嚴厲要求,以及被同伴嘲笑等創傷性經歷也是護生操作焦慮的重要因素。
自我注意是個體對自身內部產生的自我相關信息的覺知,包括身體狀態、心理活動、內在認知、情緒、行為等,個體往往會忽視外部環境信息,轉而對自身內部選擇性注意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自我注意集中于個體在社交場合的想法、情緒和行為,是導致其焦慮癥狀維持的一種消極的認知加工傾向。他們往往會使用外界的社交標準衡量自己,放大自身焦慮的同時,認為正常社交中不應存在焦慮,而視自己遠比不上客觀標準,因此對社交產生恐懼[6]。本研究護生對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更易讓其在操作時焦慮。
李辭等[7]研究發現社交恐怖癥患者對表達負面情緒(憤怒、厭惡)的人臉的記憶顯著強于非社交恐怖癥者。人格因素中的內外向、神經質以及羞恥感、自我效能感等是社交焦慮的有效影響因素,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可以通過父母調整角色定位,指導護生面對、超越創傷,提高心理韌性,減少自我注意,改變注意偏向、提高心理健康來減輕護生操作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