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井輝,楊喆
(北京市大興區心康醫院,北京 102600)
在我國目前較高的社會壓力情況之下,各類精神疾病的發病率已超過15%,數據顯示約10%的嚴重精神疾病患者有攻擊性行為且未長期住院治療,該類患者在平時需要給予重點管控以及監督[1-2]。我國目前的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工作仍然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其中真正可以常年住院治療的精神疾病患者人數比例較低,絕大部分患者仍然在社區中康復[3-4]。隨著近些年我國政府對于基層醫療重視程度的提升,對于社區中的精神障礙患者管理也成為各基層醫院的主要考核指標之一[5]。客觀而言,目前針對社區的精神障礙患者管控工作尚不完善,對于該項工作的改進以及探討仍然是具有爭論的課題。本研究收集2009年至2019年公開發表的關于北京市社區精神障礙患者管理的文獻進行分析,對該項工作從文獻的角度進行一定程度的分析,現筆者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數據來源。使用中國知網(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數據庫作為數據來源,文獻檢索范圍設定如下:發表時間為2009年~2019年,檢索式:主題=“社區”and題目=“精神”。
1.2 方法
1.2.1 文獻篩選:將首次檢索得到的全部文獻均導入《醫學文獻王》軟件之中,完成查重,將查重的選項設定為文獻類型,標題,作者。若具有重復的文獻,保留發表時間最早的論文。之后對文獻的題目以及摘要完成小組的多人分析,依據所羅列的納入以及排除標準完成篩選,將同本研究無關的文獻剔除。納入標準:①關于北京市社區精神障礙患者管理方面工作的論文;②論文發表在國家認可的正規期刊,期刊具有國內統一刊號(CN)。排除標準:①論文的內容與實際工作無關,如社區精神障礙患者管理的相關政策解讀以及宣傳等;②論文為學位論文,會議摘要等。
1.2.2 文獻摘錄分析:收集最終納入研究的論文,完成摘要記錄,對題目,發表期刊情況,發表時間,作者信息以及具體研究內容等進行描述。
1.3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正態分布計量資料結果使用()表示,計數資料結果使用例數(n)及百分率(%)表示。
2.1 論文發表時間分布情況。共檢索到6188篇論文,最終有347篇論文被納入研究,平均每年發表31.55篇。全部論文中有29篇具有基金支持,比例為8.36%,見表1。
2.2 論文的發表期刊分布情況。全部論文發表在236種期刊上,其中以社區衛生管理類期刊構成比較高,其中以《中華全科醫學》發表的論文數量最多,達9篇,占2.59%。發表論文的期刊綜合影響因子平均(0.21±0.09)分,其中核心期刊(北核、科技核)發表的論文23篇,占6.63%。見表2,表3。
2.3 論文的作者分布情況。全部論文的作者人數平均為(3.19±1.06)個,第一作者的單位為區級精神病醫院的構成比最高,達到42.65%,見表4。

表1 論文發表時間分布情況(n,%)

表2 論文的發表期刊分類(n,%)

表3 論文的發表期刊級別分布情況(n,%)

表4 論文的作者單位分布情況(n,%)
2.4 論文內容的分布情況。在全部發表的論文中,以“現況描述”類的論文構成比最高,達到38.04%,見表5。

表5 論文內容的分布情況(n,%)
在社會壓力增加,競爭激烈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目前我國精神疾病患者的數量呈現逐年增加的變化趨勢[6-7]。雖然北京市擁有多家市一級的三甲精神疾病專科醫院,同時具有我國最高水平的精神疾病治療技術,但現實是絕大多數的精神障礙患者不是在醫院中,而是在社區康復。針對精神障礙患者的社區管理也是目前所強調的重點工作所在,尤其在經濟活動發達以及人口數量眾多,人群結構構成十分復雜的地區。而本研究從發表論文的角度對北京市社區精神障礙患者管理的工作進行了初步分析。
研究選擇了從2009~2019年之間有關的論文進行分析。從總體的數量看,論文的數量非常少,僅347篇,這種數量遠遠低于其他相關醫學領域的論文。可以認為該項工作并沒有成為醫學工作的重點。而且在11年的時間之中,每年的論文發表數量并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基本上維持在每年30篇左右的數量,若以北京市共16個區縣而言,則每個區縣每年的論文產出也就2篇。由此可以推論,該項工作的進展情況不容樂觀。但是醫學領域的技術以及理論,均處于日新月異的進展,不進則退,以該種形式而論,社區精神障礙患者的管理工作需要盡快進行改革。
論文的發表主要在社區衛生管理類期刊,而不是精神衛生專業的期刊,這也是該項工作的尷尬定位導致的結果。精神衛生專業的期刊往往更傾向于發表臨床藥物治療或者相關領域的前沿研究結果等,像患者的社區管理這種認可度不高,專業化程度差的論文,往往沒有發表的機會。作者們只好退而求次,在非精神衛生專業類期刊進行發表。絕大多數作者發表論文的最終目的只是為晉升職稱,所以也不會對期刊的歸類做過多的要求[8]。全部論文中可以在核心期刊水平上發表的比例極低,這也說明該種類論文作者的平臺差,水平低,根本不符合核心期刊的要求,只能在普刊中需求機會。
目前醫學論文的寫作很少具有單個作者完成的情況,多個作者聯合工作成為科研以及論文寫作的主要形式。本研究中的論文作者分布情況也符合這個情況,無論是針對患者的調查情況,還是針對一般公眾的篩查等,均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工作,需要各類工作人員進行配合,最終以論文的形式產出[9-10]。當然也不能排除希望讓論文順利發表從而將行政領導或者重要人物的姓名添加到論文作者中的現象。從論文的第一作者單位分布情況可見,以區級精神病院占據的比例最高。推測原因可能如下:北京市的區級精神病院數量較多,工作人員在面對晉升壓力的時候必須撰寫論文,而區級精神病院往往直接負責區縣的社會精神障礙患者管理工作,于是因利就便選擇該部分人群或者選擇該項工作作為撰寫論文的核心。盡管市級的精神病院醫生同樣具有晉升的壓力,但其沒有直接面對社區,對該項工作的了解不多且缺乏收集數據的手段,所以產出不如區級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直接與患者人群接觸,雖然可以保證數據獲取的便利性與真實性,但在該級別的醫師缺乏晉升的動力和空間,撰寫論文的水平也相對較差,另外無法掌握政策的變動以及先進的干預手段等,這些均使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論文產生量較低。
論文的內容分析結果令人十分失望,絕大部分的論文均是對以往工作的總結以及現況描述,比如某區縣嚴重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現狀分析,某區縣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康復需要分析等。雖然不應該去惡意貶低該類論文的價值,但是這種類論文的含金量確實無法與具有創新性的,提出新式干預措施的論文相比。雖然在論文中也出現了很少部分的提供措施類的論文,但實際上也只是兩種情況:其一為執行北京市頒布的政策性命令,其二為使用一些早就過時的技術進行干預,如精細化干預,人性化干預等,仍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以狗尾續貂者多見。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也很好解釋,絕大部分醫務人員撰寫論文的目的是為了晉升,所以選擇難度較低的論文去撰寫。具有較高技術水平以及科研能力的專家大多集中在專科醫院的門診及病房,同最為基層的社區精神障礙患者管理工作有較大的距離。該人群很難直接提出切實可行的,具有進步意義的現有工作改進方案。基層的很多工作也都是在執行上級的行政命令,完全不符合知情同意的原則,因此即使有干預措施,也未必可以取得好的結果,更沒人去真心撰寫論文。
綜上所述,2009~2019年北京市社區精神障礙患者管理工作文獻數量的增長幅度十分緩慢,發表論文的期刊學術水平不高,社區衛生管理類的期刊發表該類論文數量較多,全部論文以“現況描述”類的數量最多,十分缺乏具有實際指導意義以及創新意義的高質量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