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潤,楊茜,徐倩
(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貴州 貴陽 550025)
對于醫院而言,手術室可予以多種疾病治療,實現對患者的搶救。因此,以患者治療、搶救作為出發點,其成功率與手術室護理質量密切相關。在整個手術室護理中,護理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基于WHO,其定義護理管理為以提高健康水平作為基礎,實現醫師、護士潛能激發,促進環境、設備以及社會活動得以有效利用的過程[1]。借助有效護理模式,可優化護理質量。在手術室中,護理人員相對較多,護理時間具有集中性,因此,要求護理人員應具有較高的護理水平,確保護理服務質量得到合理控制。同時,針對手術室護理工作而言,其強度相對較高,強調護理人員應具有一定的專科專業性,護理要求十分嚴格,護理難度較高,其護理質量與不良事件發生率密切相關。因此,借助科學護理管理,是實現臨床效果的重點。本文建立在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時間節點下,針對手術室護理患者,觀察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法應用,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定義研究時間為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研究對象為手術室護理患者,共計80例。數表法完成分組,對照組、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24~46歲,平均(43.25±6.14)歲。觀察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25~47歲,平均(44.18±6.21)歲。對比兩組一般資料,P>0.05存在可比性。納入標準[2]:①對研究知情,自愿參與研究;②無聽說讀寫障礙;③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排除標準:①精神、認知障礙;②一般資料不全;③中途退出。
1.2 方法。對照組:常規手術室護理管理。內容: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幫助醫生完成手術處理。觀察組: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內容:①建立質量控制小組,小組共計5個,每組成員7-8名,包括組長以及相應護理人員。針對小組組長,主要負責完成組內成員的監督工作,實現護理質量控制。通過明確護理任務,在不定期的情況下,應完成護理人員的工作檢查,當出現問題時,應第一時間予以糾正,解決問題。其中五個小組主要包括管理質量檢查、消毒隔離、教學、護理文書、五常法組,根據不同組別,明確質量控制標準,落實各項指標的制定,以周為單位,組織例會,完成各組工作任務匯報,同時,以月為單位,完成相應月度會議。②明確質量控制內容。針對管理質量檢查組,其工作任務主要包括日常管理檢查、規章制度落實情況、崗位職責落實情況等。針對消毒隔離組,應以無菌操作作為標準,落實執行情況,完成相應監管。基于一次性無菌消耗品,應以月為單位完成統計,結合實際情況,在手術期間,應確保無菌物品的及時供應,提升管理有效性。針對教學組,主要對相關培訓工作負責,查看護理人員教學情況,為護理人員創造繼續教育平臺,幫助其完成專業知識的深入學習,提高其護理操作專業化水平,針對護理文書組,其主要對日常護理表格填寫情況檢查負責,其中,檢查標準主要以完整性、真實性以及準確性為主。針對五常法組,其主要對手術室衛生環境負責,結合整個手術室,完成區域合理劃分,按照相應標準核對手術物品、藥品以及器械擺放情況,基于患者手術全過程,應詳細記錄,包括術中不良反應。同時,在手術前,檢查準備工作情況,在手術后,合理處理醫療廢物。③護理人員培訓。要求科室成員應充分了解質量控制管理模式,小組組長負責講解質量控制內容,實現對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的調動。同時,由小組成員完成質控標準表發放,結合實際護理,完成護理問題解決,實現護理方案的調整。④持續質量改進,在小組成員工作過程中,小組長應在不定期的情況下,完成抽查工作,實現對護理工作的督促。在檢查過程中,針對出現的問題,可通過商討的形式,完成總結,最終提出解決方案。借助周例會、月度會議,可完成相應的工作討論,全面提高手術室護理管理質量。

表1 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n(%)]
表2 護理質量評分比較

表2 護理質量評分比較
組別 例數 管理質量檢查組 消毒隔離組 教學組 護理文書組 五常法祖 總質量評分觀察組 40 94.5±8.7 95.4±7.6 94.7±7.9 93.7±8.4 92.8±7.9 95.7±9.8對照組 40 83.4±7.1 84.2±6.5 84.2±6.2 84.5±6.5 82.1±7.1 85.4±7.4 t - 6.854 6.452 5.694 5.248 6.524 5.691 P - 0.002 0.0013 0.011 0.010 0.011 0.012
1.3 觀察范圍。觀察內容:不良事件、護理質量、護理滿意度。觀察指標:①不良事件:藥物外漏、換藥不及時、貴重醫療器械設備受損、護理文書書寫不規范、手術物品準備不足、急救箱藥品缺少、手術器械數量不符等。②護理質量:針對各小組護理情況,完成評分,對比總體質量評分。評分時間按季度進行,完成一次評分,以100分為滿分。③護理滿意度:借助手術室管理部門自制調查問卷完成調研,總分100分。其中,非常滿意:90分以上,滿意:80~90分,一般:60~80分,不滿意:60分以下。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1.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良事件。結合表1,基于不良事件情況,觀察組出現概率更低,P<0.05。
2.2 護理質量。結合表2,針對護理質量評分,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
2.3 護理滿意度。結合表3,對比護理滿意度,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護理滿意度[n(%)]
以臨床醫學發展作為前提,在臨床治療中,手術屬于重要手段。結合患者手術全環節,護理質量具有重要性,手術室護理人員責任重大。針對質量控制小組,其屬于新型管理模式,以臨床實際情況作為基礎,其能夠完成對護理管理的糾正,規范護理行為,提升護理人員積極性,優化護理質量[3]。因此,臨床護理高質量,可減少護理不良反應,進一步避免醫護糾紛。借助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法,在手術室中,護理人員的安排更加合理,借助有效護理操作,可實現護理管理質量提升。
結合手術室護理管理,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主要借助質量控制小組成立,完成對小組工作的劃分,使小組成員充分明確質量控制內容,通過強化小組成員培訓工作開展,可使護理質量得到持續性推進。結合本文研究,借助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法,完成相應的質量控制小組成立,可實現對護理人員的有效分工配合,使小組長職責更加明確,促進小組質量控制管理。同時,借助定期抽查方式,可實現對護理成果的有效檢驗。基于小組會議,可完成相應的護理問題糾正,強化護理人員培訓,通過提高護理人員專業技能,確保手術室護理操作與標準高度一致。結合本文研究結果。無論是不良事件、護理質量評分情況,還是護理滿意度,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由此表明,通過強化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的落實,可有效提高工作人員護理積極性,優化護理質量,使患者滿意度更高。
綜上所述,圍繞手術室護理管理期間,借助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可完成護理服務質量優化,以免不良事件發生,患者護理滿意度更高,確保手術順利開展,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