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艷華
(長春市中心醫院,吉林 長春 130000)
ICU重癥顱腦損傷在臨床中比較常見,而且患者需要面對較大風險。患者住院治療過程中,身體指標均有可能發生較為明顯改善,而且每個細節變化均有可能導致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影響[1]。因此需對患者進行合理的護理干預,加強關注[2]。但是較為常用的傳統護理方法,因為過于關注程序化,而對于很多護理細節并不重視,從而導致患者得到的臨床護理服務并不完善,存在一定缺陷性,護理措施缺乏針對性[3]。因此,選取更為適宜的臨床護理措施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選取98例ICU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探討臨床護理路徑模式的應用價值及對家屬滿意度評分的影響,如下所示。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2月至2019年7月98例ICU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按數字隨機抽取,分成觀察組(n=49)與對照組(n=49)。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重癥顱腦損傷診斷標準,均需進入ICU接受治療;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其他器質性疾病[4]。觀察組中男24例,女25例;年齡28~79歲,平均(47.69±2.13)歲;意外受創20例,疾病29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26例;年齡28~78歲,平均(47.71±2.12)歲;意外受創21例,疾病28例。兩組基礎資料進行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對患者實施生命體征監測,建立合理靜脈通道,確保呼吸通暢,及時補液保證血容量充足,按照醫囑實施合理護理措施,進行健康宣教、飲食指導,并發癥預防等措施。觀察組采取臨床護理路徑模式,主要包括:①入院第1 d,指導家屬辦理入院手續,通過綠色通道完成相關項目,護理人員及時對家屬講解相關制度,及時對患者病情予以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制定符合患者需求的護理方案。在與患者家屬積極溝通交流過程中,及時了解患者情況,而且應對家屬講解患者此時病情,使之能夠加以重視,并保持較為正確的態度積極面對。在與家屬講解目前患者疾病危險性的同時,也應給予家屬希望,使之能夠保持更為積極地態度和心情配合相關治療與護理工作。②入院2~4 d,需對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進行積極監測,若有異常,需及時通知醫生進行處理,且做好準備以便進行有效急救。若患者出現體溫上升情況,應對其實施合理物理降溫等。應每天對患者進行口腔清潔,預防出現口腔潰瘍;若患者需要鼻飼,應每天定期通過碳酸鈉溶液進行口腔清潔。若患者不能正常閉眼,則應按照醫囑內容,對患者眼瞼進行紅霉素軟膏的涂抹,預防患者由此出現角膜過干情況導致潰瘍發生。對患者實施吸氧護理服務,確保氧流量緩慢調整到2~4 L/min,將氧濃度設定在40%~50%,在連續用氧12 h后,應對患者進行仔細觀察,確定其缺氧癥狀是否得到改善。整個給氧過程中,應對患者咽部進行清理,將其口腔嘔吐物及時清除。當患者出現舌后墜癥狀時,應及時通舌鉗將其拉出,且置于口腔通氣管中。③入院5~6 d,應定時協助患者變化舒適體位,預防其出現褥瘡,若患者保持側臥狀態時,需于其身后置一軟枕,預防患者關節因壓迫而受到損傷。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受壓部位進行合理按摩,有效緩解其壓瘡情況。④入院7~8 d,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護理。若患者已恢復意識,可對其飲食結構進行合理調整,依據患者具體機體狀態,制定合理飲食方案。若患者病情日漸穩定后,可對其進行有效指導,使之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并指導患者合理運動,針對患者情況制定合理的運動方案,可通過平緩柔和的肢體運動來促進機體功能恢復,定時為患者實施全身按摩,如患者身體允許,可指導其在床上進行合理的肢體鍛煉。若患者病情允許,應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但應注意合理控制活動量,不可過度活動,應在合理時間范圍之內,預防患者因運動過度而導致機體康復受到影響。⑤出院時,應對患者進行合理指導,使之在聽力、語言、肢體功能方面進行合理訓練,并能夠在出院后繼續維持,使之能夠早期恢復自理生活,注意對患者講解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項,并使之能夠定期到醫院復查。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家屬滿意度,采用家屬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評估,總分100分,滿意:>85分,基本滿意:60~85分,不滿意:<60分,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n×100%[5]。觀察兩組患者住院時間、醫療費用。
1.4 統計學分析。數據均經SPSS 20.0軟件處理分析,計數資料經χ2檢驗,計量資料經t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
2.1 兩組家屬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患者家屬滿意度為97.6%,對照組為85.71%,兩組存在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家屬滿意度比較[n(%)]
2.2 兩組住院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醫療費用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住院情況比較

表2 兩組住院情況比較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d) 醫療費用(元)觀察組 49 10.29±1.03 3.65±0.37對照組 49 12.08±1.12 5.09±0.29 t-8.235 21.442 P-0.000 0.000
重癥顱腦損傷在臨床中屬于較為多見的一種外科創傷型疾病,主要因交通事故、高能損傷、高空墜落、疾病等因素導致,會導致較高的致死率。由于顱腦損傷造成的損傷部位比較特殊,當患者受到嚴重損傷后,會使之生命安全受到極為嚴重的影響。在對重癥顱腦損傷患者進行治療時,尤其是患者病情較為嚴重的情況下,在整個過程中,需要制定較為嚴密的治療方案與護理方案,而且應確保其可行性、高效性、合理性,有效提高臨床效率,而且可使臨床工作質量明顯提高,對于臨床搶救具有明顯促進作用[6]。臨床護理路徑在近些年來比較常用,在實施過程中,應確保每項護理操作均是必不可少的,可避免因不必要操作而導致治療時間明顯延長,可有效縮短患者康復時間,預防護理資源浪費,對于降低患者醫療經濟負擔具有重要意義。
經研究可知,觀察組患者家屬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醫療費用少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知,觀察組患者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可明顯提高患者家屬滿意度,可明顯縮短患者住院時間,而且能夠減少醫療費用。當患者出現ICU重癥顱腦損傷時,往往是由于外部作用、疾病等導致的一種嚴重顱腦損傷,因此需進入ICU病房接受治療。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往往存在病情變化快、創傷嚴重、治療成本高等多個問題,因此在對其實施臨床治療時,患者機體指標極易發生變化,導致臨床預后受到較為明顯的影響[7]。在對其實施臨床護理時,若未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展開相應的護理服務,往往會使得護理效果較差,尤其是對于重癥患者來講,若未對其實施合理護理干預,極有可能導致嚴重并發癥發生,甚至造成患者死亡。在一定程度上,護理方案的制定與實施,對于臨床治療效果、臨床預后具有明顯作用,甚至對于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在對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時,可根據患者基礎資料、病情變化等制定符合實際要求的護理方案,可使護理服務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全面性、有效性,而且可使患者在不同階段得到相應的護理服務,可提高護理效果,預防因為護理人員自身素質及護理技能不足而導致臨床護理效果受到不良影響,也可有效預防因護理內容不夠完善而導致臨床銜接出現問題,使得臨床護理流程受到影響[8]。通過臨床護理路徑的使用,對于患者病情康復具有明顯促進作用,可使之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總之,ICU重癥顱腦損傷患者護理中臨床護理路徑模式的應用價值顯著,可提高患者家屬滿意度,促進康復,可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