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帶領讀者深入攝影出版行業這一充滿激情的世界。同時作為一期多面向的指南,本期編排結構順著一本出版物的整個生命周期,從一個最初想法的火花一直到最終發行,讓讀者傾聽到全球攝影出版行業的聲音。藝術家、編輯、策展人、設計師、收藏家、出版商和印刷商探討有關可持續性、資金保障、當前市場、數字相關的諸多緊迫問題。

德國攝影學會(DGPh)因為新冠疫情無法慶祝四月的節日,因此本期通過采訪今年83歲的攝影理論家戈特弗里德·杰格(Gottfried J?ger)教授,以紀念這家位于德國科隆的攝影組織。法蘭茲卡·昆茲(Franziska Kunze)從2020年夏季開始擔任慕尼黑現代美術館攝影和媒體藝術的收藏經理,本期向她采訪到有關職業生涯及最新收購作品的話題。

為了紀念因為新冠疫情紐約封城一周年,這期的“紐約“專刊通過有遠見的藝術家和作家的照片和文章來致敬這座城市,包括了從羅伊·埃瑟里奇(Roe Ethridge)、羅莎琳德·福克斯·所羅門(Rosalind Fox Solomon)到希爾頓·阿爾斯(Hilton Als)、約瑟夫·奧尼爾(Joseph ONeill)的作品。著名攝影記者菲利普·蒙哥馬利(PhilipM o n t g o m e r y)與《紐約時報雜志》攝影總監凱西·瑞安(Kathy Ryan)就疫情報道展開對談。

本期主題定為“持續的混亂”,選擇這一主題是為了反思過去12個月因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帶來的不可磨滅的改變——在可預見的未來,這種改變將繼續下去。艾琳·阿姆斯特朗(Erin Armstrong)大膽的肖像作品帶著毫不猶豫地近距離和個人化的接觸。迪安·韋斯特(Dean West)凄涼的風景和引人注目的色彩描繪了一個冰冷的夢境世界,而安娜貝爾·埃爾加(Annabel Elgar)則是模糊了幻想和平凡之間的界限。

英國女攝影師艾莉斯· 湯姆林森( AlysTomlinson)2018年獲得索尼世界攝影獎的年度攝影師獎,2020年獲得泰勒·韋辛攝影人像獎(TaylorWessing Photographic Portrait Prize),本期帶來她精彩的人像作品。美國電影和電視導演也是攝影師的丹尼爾·薩克海姆(Daniel Sackheim)也帶來質量極佳的黑色風格的膠片作品。

本期采訪到來自芬蘭的攝影師米凱爾· 西里拉(Mikael Siiril?),他的作品主題圍繞諸如局外人、不在場和在場。他也是國際膠片攝影團體“AllFormat”成員。在他看來他的攝影與暗房工藝是不可分的,且他只使用黑白膠卷和暗房。暗房對于他來說是一個反思、反省、不斷學習的空間,而作為實體的照片是其作品的最終形式。

本期帶來令人興奮的7個攝影作品系列和3篇有關攝影當前狀態的文章。作品源自波蘭的拉法爾·克羅爾(Rafal Krol)、生于中國的徐曉曉的《后院里的航空學》、荷蘭的梅麗莎·施里克(MelissaSchriek)的《這座城市是最佳編舞》、德國的漢尼斯·卡斯帕(Hannes Caspar)、芬蘭的朱霍·維薩寧(Juho Vesanen)、美國的布萊恩·舒特瑪特(Bryan Schutmaat)以及荷蘭的阿圖羅和班布組合(Arturo & Bamboo)。

在本期“藍色專刊”中涉及到皇家藍、蔚藍、海軍藍、鈷藍、矢車菊藍、天藍、板巖藍各種不同色度的藍色。同時本期圍繞那些將藍色作為一種顏色、情緒、運動或者隱喻的攝影師。比如其中有美國藝術攝影師約翰·杜格代爾(John Dugdale)的作品,他在30多歲時因為疾病導致失明,這讓他開始只能以朋友和家人作為助手探索19世紀以來的美術攝影,使用蛋白攝影工藝制作藍曬法和鉑金印相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