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冬

照片原圖
我常常思考在拍攝一張圖片時,按下快門是不是完成了內心的表達。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尤其是在拍攝風光的時候。我們總可以聽到攝影師說“在一張作品中怎樣融入了情感”。那么問題來了,在攝影創作中哪個步驟才是真正揉入個人感受的階段呢?我的答案是“后期制作中”。
2020年2月,我計劃了一周的沿海采風拍攝行程,馬蹄蓮谷是南行的第一站。為了避開人群,我在天蒙蒙亮的清晨來到這里。今天我依然能清晰地記得,在晨風、鮮花、海浪聲的圍繞中,天地間一切都籠罩在藍色光亮中。我在美國西海岸行走了很多年,完好的原始自然風貌始終是讓我出發的源動力。我現在的拍攝大多都是依靠閃現的直覺和熟悉的場景相互重疊碰撞來實現影像。攝影的很多規則方法并不再至關重要,是否可以在創作中表達、對話,并把自己與自然連結在一起,成了思考的重要部分。能否成功實現真實和意境空間的轉化,是創作出好作品的途徑。

制作后
在風光拍攝中我會使用中灰漸變濾鏡,尤其是在黑白影像的創作中。相比后期,我更喜歡在前期拍攝中處理掉構圖和曝光的問題,這也是攝影設備操作的一大樂趣。我習慣于在拍攝時思考的詳細,大致在按下快門前就已經形成了最終影像呈現的結果了,這樣對后期的制作流程可以更好地把握。
調整一張好的圖片并不容易。首先是對編輯軟件的熟悉,再到圖片整體氛圍的思考。或是說我們需要回答一系列問題,畫面要表達什么,影調的明暗、色彩的冷暖等。有了大構思,才可以進行細節上的推敲。在作品的呈現上有著一種重要的邏輯,就是怎么引導觀看者去閱讀我們的影像,其中包括的觀看方法的科學運用。我通常把影像后期的制作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步,畫面的影調明暗調整,也就是整體氛圍的營造。我使用了五個曲線調整圖層完成了這部分,其中包含了天空、前景的反差明暗的協調等。
第二步,畫面中元素關系的建立與梳理。這個部分使用了四個圖層,分別對花、葉子、峽谷兩側進行了相互光影關系的調整。其中的重點在于越是明亮的景物越會吸引觀看者的注意,因此圖片中我利用了這個視覺習慣來建立了景物關系。
第三步,畫面中細節層面的把握,主體、背景、光的方向等。在這個步驟中,我重點針對了前景花葉的細節和質感的加強,再有對花朵的明暗順序做了調整。
第四步,利用影調的明暗關系來引導觀者觀看圖片。在上一個步驟完成時,圖片的調整基本就完成了。因此現在的步驟是對畫面做終極的整理,是從好到完美的一步。首先我添加了一個暗角,這樣可以更好地收攏觀看者的視覺到畫面中的主體上。接下來的步驟就是打掃畫面,把一些局部還存在問題的地方進行整體化的清理。

在完成了以上四個步驟后,我打印出了10寸的小樣進行觀看,經過一些時間后,一定會發現不足的地方,那么就再進行修改直到滿意。
好的作品不僅是記錄,而是更清晰地表達信息。良好的后期可以促使觀看者把目光更長時間停留在畫面上,甚至在觀看后依然可以沉浸于想象空間中,建立起作者與觀者的精神鏈接。正所謂“畫中成像,意在畫外”,實現這一點,拍攝時的思考和后期邏輯、方法都要得當。
作品畫面中的各種元素通過后期實現了相互結合,利用前景把觀者的視線由近至遠地帶入畫面,前景的景物甚至有觸手可及的真實感,由此也會帶出情感的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