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獻東
摘要:隨著高科技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快速進入現代化科學技術發展階段,加速我國各行業的不斷進步。國際形勢的日趨嚴峻,核能事業的快速發展,對核與輻射突發事件的環境應急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核與輻射突發事件一旦發生,不僅可能影響核與輻射環境質量,引發人員的輻射損傷,還可能導致公眾恐慌。
關鍵詞:核與輻射應急監測體系;經驗和建議
分類號:X837
引言
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速我國整體經濟建設的不斷進步,我國各行業迎來新的發展空間。核與輻射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環境保護的特殊領域,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而確保核與輻射的基礎是核與輻射環境監測工作,按照生態文明建設和保護工作的新要求,順應人民群眾對優良人居環境的期盼,以及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要求,表明加強進入核與輻射環境監測工作到了新的狀態,其發展勢在必行。
一、優化核與輻射環境監測管理體制
基于生態環境保護理念下的核與輻射環境監測應當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第一要務,因此相關人員應當核與輻射環境監測管理體制。首先,應當明確核與輻射環境監測的目標,根據相應目標細化具體人員的責任,從而確保核與輻射監測工作能夠有條不紊的順利實施。同時,根據相關人員的責任范圍設定考核標準,從而對相關人員形成約束機制,確保核與輻射環境監測工作的效果。
二、加強核與輻射監測應急能力建設
當核與輻射事故發生后,我們不但要知道放射性類型和污染程度,還要能準確的對事故等級進行定性,這就需要借助各類核與輻射監測儀器和實驗室級的定量分析。對于核與輻射監測設備,應當定期進行性能測試,并進行維修與養護,確保設備始終以最高效率工作,提升檢測輻射值的準確度。維修與養護檢測設備時,應當重點對高壓電離室、采樣器、碘化鈉譜儀等檢測重要核與輻射安全指標的裝置進行檢修維護,全面提升核與輻射環境監測的工作效能。
考慮到核與輻射應急監測工作的緊急性,傳統的實驗室分析工作需要通過現場采樣后送到實驗室制樣,然后進行分析,過程復雜而且耗時耗力,而且還會受到核應急管制條件等諸多限制。為確保核與輻射應急監測的時效性,采用而全自動采樣制樣分析的空氣在線超大流量放射性監測系統就解決了這些問題。例如某省級核與輻射監測機構為加強核電外圍輻射環境監測預警能力,在引進空氣在線放射性監測預警系統的同時,引進了空氣在線超大流量放射性監測系統。CinderellaJL-500超大流量氣溶膠自動監測系統由芬蘭SENYA生產,具有實時輻射劑量監測、樣品制備、實驗室高質量γ輻射測量系統、每月進行一次濾紙更換等功能,是目前部署范圍最廣、運行時間最長的超大流量氣溶膠自動監測系統。該系統由超大流量采樣單元、全自動濾紙制備單元、實驗室電制冷高純鍺γ測量單元組成,主要用于氣溶膠中的放射性物質的自動化、連續性監測,是一臺集空氣采樣、濾紙切割、樣品制樣、樣品衰減、樣品測量于一體的全自動型無人看守環境空氣輻射監測站。系統還能進行較短時間的超大流量采樣,并自動進行樣品分析,不需要人工干預,可實現長時間的無人監測,可用于偏遠地區的放射性氣溶膠定量監測(實驗室水平),具備快速響應、高靈敏度和準確性,能有效的監督核電廠周圍環境,并且在發生極端事故的情況下,在人員不適合停留的時候,仍然能進行自動監測。整個系統全自動操作,只需操作人員每個月更換濾紙即可。
三、提升輻射環境監測人才隊伍素質
核與輻射環境監測人才隊伍的建設是核與輻射環境安全監管的核心和關鍵,只有不斷注入新的人才資源,才能保證監測事業的蓬勃發展。省級核與輻射監測機構應充分利用《國家核安全法》的貫徹對核安全監測需求契機,積極爭取人員編制,突破人員瓶頸限制;應探索建立人力資源評估與績效考評機制,打造一支政治強、業務精、敢作為、作風正的專業化監測技術人才隊伍,為輻射安全監管提供有力保障。
四、重視放射醫學工作中的輻射安全工作
近年來,由于醫療活動,世界人口(無論是職業暴露的工人還是公眾)暴露于電離輻射的人數急劇增加。在這些領域的職業暴露工作人員中,受電離輻射增加影響最大的是核醫學工作者,他們在日常活動中需要操縱各種未密封的放射源,包括患者,在進行診斷和治療時,也會導致內部輻射暴露的重大風險。輻射防護和放射醫學在核應急救援中是相輔相成的,輻射防護作為放射醫學的基礎和原則,在放射醫學的救援中,我們要注意對環境、公眾、技術人員的輻射防護,例如遵守放射防護的原則、對受照射人員進行監測、隔離治療、醫療人員在救治過程中對自身的防護,同時一些專門設置的防護區域,也減少了放射性核素對于外界環境的影響。放射醫學作為核應急醫學救援的中心環節,對于患者的救治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放射醫學在實踐中會積累相關經驗,改善我國的輻射防護標準,同時放射醫學的發展,例如促排藥物的研制、耐輻照材料的研制,都可以改善救援防護中的水平。
五、強化裝備集成,提高應急機動性
目前核與輻射監測技術發展快,各類設備(特別是高靈敏度的劑量率、核素識別監測設備)小型化、自動化、智能化、網絡化,為監測設備在各類運輸工具、無人設備上搭載提供了可能。近年來,某省級核與輻射監測機構將便攜式的監測、采樣、通信等設備與移動放射性實驗室(車)、應急指揮車、巡測車、放射源搜尋車、收貯車、無人機、機器人相集成,逐步實現了應急裝備一體化,建成了快速完整的應急裝備體系,可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大范圍快速巡測、監測和數據研判,大大提升了現場快速監測能力和應急監測的機動性和靈活性。應急移動監測設備應具有優越的技術參數,能適應惡劣環境和極端天氣,可網絡數據傳輸,有足夠安全冗余性、可靠性、多樣性。各地區可結合當地核技術利用工作開展情況、風險種類,核與輻射事故應急的可能,優先配備放射源快速搜尋、定位、識別的監測設備。
結語
進一步加強核與輻射應急能力建設、強化人才隊伍和技能培養,滿足核與輻射應急決策指揮、監測、處置,建立科學、嚴謹的核與輻射應急監測體系,是核與輻射事故應急工作的重要前提和關鍵要素。
參考文獻:
[1]HJ/T61-2001,輻射環境監測技術規范[S].
[2]杜月華.核與輻射應急監測工作經驗與啟示[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6,(1):69-7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輻射環境監督站,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