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娜
【摘 要】 隨著信息技術日益發展,打破傳統小學科學教學的模式也應運而生。在“改變課堂形式,提高課堂效率”的思想下,聯系生活實際場景創設教學情境,利用微課進行翻轉課堂,留足制作人體消化系統的模型圖及人體“模擬食道工作”和“模擬胃的工作”實驗的時間,旨在突破本節難點,提高學生實驗操作能力,承載著有效性教學的理念,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關鍵詞】 微課? 有效性? 消化系統? 模型? 實驗
國家教育部在2012年3月發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其中明確提出了“以優質教育資源和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為基礎,以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創新為核心”的指導思想。精品課程、可汗學院、MOOCs等網絡教學平臺的推廣,信息化資源的建設與共享推進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實現以“教為中心”逐漸向以“學為中心”的轉變。
培養學生“先學”的理念,翻轉課堂不僅為了提高教學效率,也能很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翻轉課堂應建立學習小組,用協作學習的方式提高自我和同伴的學習效果。在微課與課堂融合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狀態掌握,能將課程的重難點再呈現,有效組織學生之間的討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達到教學目標。翻轉課堂的兩個關鍵因素是課前知識的獲取和課堂知識的內化,即以學生為主體,微課為基礎,課前自學和課上強化為主要形式的混合學習模式。因此,生動有趣、目標性強、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優質教學資源是翻轉課堂面臨的重要問題。下面以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第8節《食物在身體里的旅行》為例,開展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
一、教學內容解析
《食物在身體里的旅行》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呼吸與消化》第8課的內容。通過前面7課內容的學習,學生對人類身體的結構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學生對消化器官有一定的初步認識,他們一般都知道口腔、食道、胃、腸等消化器官名稱,對它們的功能也有初步的認識,但是有些認識并不正確。本節課的學習,將引導學生通過一系列探究活動正確認識各個消化器官及其功能,能初步明確身體內部有一整套的器官來分解消化食物,食物進入人體后是要在一整套消化器官共同作用下才被吸收利用的。本課和上一節課“食物在口腔里的變化”都在體現一種人體結構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幫助學生在認識上建立聯系。四年級學生還沒有建立起抽象思維,理解能力也較弱,人體消化道的組成和作用,以及彼此間的關系比較抽象,是學生學習本節課的重難點。
二、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有效性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培養學生“先學”的理念,提高教學效率
讓學生觀看微課——《食物在身體里的旅行》這一節的“食物的消化過程”和“人體消化道的組成”兩部分內容的微課,并完成相應的學案,包括:(1) 說出食物在人體消化的過程;(2) 人體的主要器官及功能。這些內容是本節課需要學生掌握的重難點內容。
課前微課將微觀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具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避免學生沒有認真地自行觀看,可安排學生在學校統一時間觀看,在課堂上對相應的問題進行正確地引導。這樣能節約時間,避免知識的重復,針對性強。四年級的學生還沒有抽象思維能力。課前通過微課自學,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降低了課堂教學的難度,而且也培養了學生自學的能力。課堂上通過學生匯報的方式表達自己所學的內容,實現“知”。這樣能夠留出更多課堂時間用于“行”,提高教學效率。
(二)建立學習小組,提高自我和同伴的自學效果
課前學生觀看了微課,完成了學案,并且通過課堂匯報對人體消化系統有了一定的認識。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人體消化系統的構造,課堂上建立學習小組,給學生分發材料,學生根據提供的器材料學生分組動手完成一個人體消化系統的模型圖。理解食物進入人體后是要在一整套消化器官共同作用下才被消化吸收利用的。這樣可以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實現知識目標。
另外,為了讓學生體驗消化器官的部分消化過程,安排了“模擬食道工作”和“模擬胃的工作”的實驗。通過播放微課“演示實驗”,提醒同學們掌握一些注意事項。然后小組合作,完成實驗。從而培養學生實驗探究能力。通過模擬實驗,讓學生感受到消化的具體情境,了解人體結構之間的相互的依存關系。
三、結語
本節課利用“問題探討”的模式展開教學,激起學生探討的欲望。接著通過觀察實驗由表及里,結合微課淺入深出,幫助學生有效突破難點。但是在準備實驗材料上一定要保證新鮮,不然會影響實驗結果。另外要提前培養學生解剖實驗的技能,課堂上讓學生自己動手模擬實驗能夠更好地體現促進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通過讓學生食道工作和胃的工作,來感受食物消化的過程,鞏固學生的學習內容。在學生做腎單位模型之前給予相應地指導,引導學生正確地使用所給材料學生。當學生遇到問題時及時解決,特別是展示環節要關注更多的同學。
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顛覆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學生課前微課自學和課堂教學的過程,充分地發揮了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幫助學生掌握課程內容的重難點。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皮亞杰.皮亞杰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