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金向 初美慧
[摘 要] 為貫徹國家高等教育方針、滿足社會人才需求,金融專業教學改革刻不容緩。本文針對高校金融專業教學內容上存在的問題,分別從課程內容、課程設置方面闡述了如何進行教學改革創新,以期為金融專業教學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 金融;教學內容;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1) 04-0082-02
一、引言
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起著重要作用。而新時代的中國金融業,雖然仍以傳統金融業態為主,但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的推動下,加速了創新與轉型,使得發展空間更為廣闊。金融業的飛速發展給金融專業的人才培養帶來了新的要求,各高校應把握這一時機,加快培養社會所需的高素質金融復合型應用人才。
在《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對于“十三五”期間教育事業的發展,強調了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并提出要著力推進教育教學的改革,探索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式。因此,高校金融專業應適應國家的教育方針,在人才培養上要有針對性、專業性,且不斷地提高教學水平,而提高教學水平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教學內容上要有創新。但實際情況是,各高校雖然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卻存在著相關教學內容陳舊又缺乏實用性、課程設置不合理且缺乏科學性等問題。為解決上述問題,高校金融專業教學內容的改革和創新勢在必行。
二、高校金融專業教學內容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課程內容方面
課程內容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過于重視金融理論知識的教學。具體有兩點表現:其一是較偏重于宏觀理論,而對同樣為學生完整知識理論架構及實踐操作起到重要作用的微觀理論知識認識程度不夠。事實上較之宏觀,金融微觀領域方面的教學對學生的意義更大,針對性和操作性更強,更能滿足學生將來工作的需要。其二是缺乏對實踐、創新、創造能力的培養。學習金融需要很深的理論基礎知識為依托,但不可忽略的是金融更是一個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如果只是“學書、背書”,也許能提高學生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但會導致其實踐操作和創新創造能力不符合社會對金融人才的要求,無法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另一方面是課程內容陳舊又偏離實際。教育的不斷變革體現了時代性,那么課程內容也應該具有實時性和適應性,從而不斷地進行更新補充。但現今總體上各高校課程內容“窄、淺、舊”,如教材知識面覆蓋有限、缺乏前沿問題、更新完善速度慢與金融行業發展趨勢實際脫節等。近幾年這一狀況有所改觀,為滿足評估要求,教材選用必須是近三年的,教材更新速度加快,增加了新的內容,但受制于篇幅限制,整體上深度反而降低了,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二)課程設置方面
從金融專業本身具有理論性強、知識點細、內容豐富、專業課程多、聯系實際密的特點來看,各高校在合理開設金融課程時有一定的難度。一是課程的重復性。高校雖在金融專業方向設置了較為全面的課程,其知識覆蓋范圍也廣泛,如:金融學、國際金融學、中央銀行學、商業銀行管理學等,但卻存在很多課程之間知識點、內容上的交叉重疊,這樣既不利于突出各學科的特點與重點,也降低了學習的效率。畢竟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汲取到更多的知識、掌握更靈活的學習方法、開拓更廣闊的視野、培養思維理解能力才是追求學習價值的最大化。二是課程的單一性。這里的單一性不同于上述金融專業內課程內容之間的重復,而是指因沒有重視金融具有與其他專業學科之間相互滲透融合的特性,而缺少對金融專業學生關于數學、法律、計算機、英語、統計等知識的傳授與培養,不利于夯實綜合而廣泛的知識基礎。
三、高校金融專業課程內容改革創新
(一)增強豐富性
金融專業理論性強、知識點多、覆蓋面廣,因此課程內容應具有豐富性和充實性。在知識體系構架方面,課程內容既要充分體現金融宏觀領域理論知識,又應反映出微觀運行的需要,既注重金融領域的全局性和整體性,又注重金融某一組成部分的具體化和差異化,有利于學生構建起完整的金融知識體系。但課程內容的豐富性,不意味著教材選擇的多、厚、難。內容的豐富有別于“蔚為大觀”過分追求形式上的多與厚,在固定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更看重對重點難點內容的精講,匆匆地面面俱到地讀完講完并不會使學生深度理解和領會,只會勞而無功。而且在難易程度把握上,以易理解、分析、掌握、實用為主,哪怕是編著得再精彩完美,晦澀難懂也失去了教材作為教學輔助工具的價值,學習要變得簡單化而不是復雜化。
(二)提高適用性
適用性是指課程內容以培養金融專業實用技能型人才為目標,既適用金融業對人才的需要,又使學生能“所學為所用”。金融高素質人才要具備扎實的金融理論基礎、靈活思辨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因此要改變僅側重理論知識的課程內容,增加并重視實踐操作的部分。如講到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時,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利用電子設備為學生講授銀行實際工作中具體的操作規范、內部控制、業務流程、風險防范等,融合理論與實踐,并用理論指導實踐。同時為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還需在教學中補充相關職業能力考試的內容,將課程內容和被大眾認可的職業資格認定考試相結合,幫助學生在銀行、證券、期貨、保險等多領域取得專業證書,提升學生綜合就業能力,符合社會崗位的需要。
(三)彰顯時代性
金融市場一直處于變化發展中,其時代性就決定了金融專業的課程內容也要與時俱進。首先在教材方面,配置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對于國外經典理論有選擇地學習發揚,重點是及時地展現出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現狀和特色,圍繞著新金融將新的金融業態、模式、產品內容引入現有教材中,充分地體現金融行業發展趨勢。其次在課程內容中有選擇地添加前沿熱點問題,如貨幣政策實施、金融監管改革、金融風險防控、綠色金融發展等,通過引導學生學習與思考,開闊他們的視野、擴大知識領域、關注金融發展新動向。
(四)注重多樣性
課程內容的多樣性是指除用書本文字形式這種最為傳統教學方式外,還可利用各種資源設備使學習內容豐富起來?,F今金融專業教學中多數以采用多媒體設備如制作課件等,并結合板書和教材方式來授課,但課件也是較為簡單的純文字和圖畫,并沒有將多媒體資源完全充分地利用起來,使得課程內容單一枯燥。因此利用好可以利用的資源,通過電子設備在課程內容中根據需要恰當地增添動畫、錄像、影片等視聽資料,如在學習金融發展歷史時可以觀看金融歷史的紀錄片、學習金融法中票據法和擔保法內容時播放真實法院相關開庭錄像等,使課程內容更加生動充實,直觀鮮活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能夠激發學習興趣、緩解視聽疲勞、提高課堂效率。當然,不是說內容越華麗花哨越好,課程內容變多樣性的目的是使知識源于課本又高于課本,增加教學的效果,不能為了多樣性而追求多樣,最后變得娛樂化、形式化,而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為之。
四、高校金融專業課程設置改革創新
在對上述課程內容改革提出建議時,其中有很多方面也涉及課程設置變動上的配合。首先針對金融專業教學缺乏實踐操作性問題,可以專門開設實踐操作和模擬實驗的課程,如模擬有關商業銀行對公對私經營業務,股票、基金、外匯買賣等,并定期在課堂上進行“實戰式”操作比賽。通過仿真度高的演練實訓來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而且在演練中易發現理論與實踐的區別,從而能培養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除增設實踐課程外,與現有金融專業學科相互融合滲透的其他相關專業學科,也應在金融專業增設課程。金融不是一個孤立的專業,想要掌握好金融知識,需要計算機處理、數學分析、英語等技能,因此有必要將金融信息化、實證金融分析、專業金融英語引入金融必修課程。前述兩點總的來說需要根據各高校實際情況新增一些課程,但對現有金融專業課程之間存在的內容交叉重復問題,需各授課教師之間加強有效的溝通,針對具體課程將教材內容進行刪減整合,構建起每個課程清晰完整的教學框架,使課程設置更加完善科學。
五、結語
隨著金融業在新時代下的迅速發展,為滿足金融市場需求和時代要求,各高校在教育要有新作為的背景下,應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競爭型、創新型、應用型、綜合型金融高素質人才為目標,積極促進金融專業教學改革和創新。首要的當然就是要從課程內容、課程設置方面進行變革,而且這種改革是一個不斷在探索卻無止境的過程。金融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教學內容也要持續地完善與創新。
參考文獻:
[1]張應強.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對高等教育改革進行改革[J].中國高教研究,2014(10):16-20.
[2]劉漢霞.基于合作教學理論的法科研究生教學模式創新——以“比較金融法”的教學改革為例[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117-123.
[3]孫綿濤.當代中國教育改革的基本經驗[J].現代教育管理,2015(4):1-10.
(責任編輯: 張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