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陳維紅 周慧波
[摘 要] 科學的學習方法和自我學習的能力對當代大學生來說十分重要。據專家估計,人類知識量每隔七到十年就會翻一番。伴隨著新知識新技術的不斷涌現、科技的高速發展,大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將會面臨重重的挑戰,大學教育必須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方法,提高終身學習的能力。本文從實際數據出發,對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進行分析,并提出改進的措施和方法。
[關鍵詞] 課堂教學;能力培養;知識來源;終身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1) 04-0012-02
當今社會飛速發展,科技日新月異,知識的積累和儲備如何跟得上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每個人都應思考的問題。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生產力,知識改變命運。那么,如何獲取知識,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是學校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應解決的問題。
一、學生獲取知識途徑調查
毫無疑問,從小學到大學,學生獲取知識的來源和渠道主要是學校、老師、課堂,但不僅僅是這些,為全面了解當今大學生獲取知識的來源途徑,本課題組以2019級學生為調查對象做了一次調查問卷。問卷設計以學生每天扣除休息、進餐、鍛煉身體,實際發生的學習時間為計算單位,以課堂教學、看書自學、同學間討論、網絡平臺學習(慕課等)、參加校外培訓等為項目,取一個月個人學習時間的平均數為依據,做了問卷(問卷調查共發放62份,收回62份),數據如下:
參加問卷的學生平均每日學習時間為10.59小時。其中,課堂學習時間為6.2小時,占比58.55%;看書自學時間1.91小時,占比18.04%;同學間討論學習時間為0.9小時,占比8.5%;網絡學習時間為1.23小時,占比11.61%;校外培訓時間為0.35小時,占比3.3%。
項目組對2016、2017、2018、2019四個年級在2019-2020一個學年度的課程表上顯示的開課情況進行了統計,年度課堂學時數分別為874學時、990學時、846學時、180學時。
上述數據表明,現階段大學生的主要知識來源依然是課堂教學(聽來的知識)。通過課堂教學如何讓學生從會聽到會學(主動獲得知識),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改革,這是學校教育工作者應承擔的一項任務。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以教師為主體、書本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老師單向的灌輸、學生被動的聽、被動地去接受知識,學生的主動性被忽視,甚至被壓抑,知識的獲取途徑主要依賴于教師的傳授,這與我們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標是極不相符的。
德國教育學家斯普朗格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中國有句古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就是傳授給人以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是很簡單的,魚是目的,捕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饑,卻不能解長久之饑,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捕魚的方法。我們要做的就是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現代教學模式是伴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而形成的,其教學方式多種多樣,比如發現學習教學法、合作教學法等。每種教學法都有各有優點和局限性。教與學是密不可分的兩個部分,只有教與學協調一致才能真正地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的能力發展。從教學生到教學生學是一個從靜態到動態的過程,是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知識的過程。靜態的東西不易于在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學生動起來,知識才能活起來,潛力才能被開發。
二、學習能力培養的措施與方法
(一)關于傳統數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能全盤否定。當傳授新知識,解決教學中疑難問題的時候,傳統教學方法有它獨到的一面。但是如何在講授中將學生的邏輯開發出來、引導出來,這是教師應該要思考的問題。
(二)引導學生會讀書,增加閱讀量
我們對2018級274名同學的學習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數據顯示,有23.84%的同學能夠進行課前預習,49.6%的同學偶爾能進行課前預習,26.56%的同學不會進行課前預習,此數據表明學生的課前準備不到位,這也是學生不能更好地參與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因。其次有39.4%的同學會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復習,50.4%的同學偶爾會復習,10.2%的同學不復習,這一比例與學生學習成績的分布不謀而合。再者,有24.5%的同學會看參考書、做課外題來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35%的同學偶爾會看課外書,40.5%的同學不會看課外書,由此可見有自主學習能力的同學只有24.5%,這一部分人是最有可能培養成為有創新能力的高端人才。
結合掌握的材料和學生在教學、課輔、深化提高方面表現出來的問題,我們已初步了解學生學習懈怠的原因及其學習訴求,這將為我們教學改革指引方向。
我們要有針對性地布置應讀書籍。除教材外,教師應給學生指定與所學知識配套的書籍,要有檢查指導,引導學生找出書目中與所學教材不同的地方。同時,鼓勵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進行專業類書籍的閱讀。大學生在專業書籍的閱讀中普遍存在閱讀難的問題。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能有讀懂專著的能力,我們也不能為照顧大多數學生而忽略優質人才的重點培養,正所謂“因材施教”。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推薦不同程度的書籍,讓學生了解本學科的發展情況,更新知識體系,拓展知識面。
(三)成立學習小組,養成定期討論的習慣
往往在小學、初中階段有互助學習小組,到大學之后卻鮮少出現。但學習小組成員間的探討學習,是行之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一種手段和方法。學習小組可以就一個教材中的問題或教師所列需看書目中的問題做專門討論、互相設問、各抒己見。即鞏固了知識,又鍛煉了能力。“團結就是力量”,團隊協作不只是能激發學習潛力,提高學習效果,它也是一個重要的課程思政元素,那就是提高學生集體主義觀念和團隊協作能力。對于討論的內容,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定,也可以讓學生在集體討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
(四)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學習
網絡教學資源日益增多,高水平課程不斷上新。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間,各大網絡教育平臺免費向公眾開放。通過學習,師生對各大教學平臺的使用情況及優勢、各平臺的優質課程都有了了解。比如雨課堂可以語音教學,發布預習資料、作業,進行期中期末的測驗及平時的小測,也可以用來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保存回放方便學生復習,數據及試卷可以從后臺導出便于存檔。缺點不便于師生互動,而騰訊會議較好地彌補了這一點。騰訊會議簡單易學,便捷的屏幕共享以及視頻語音功能對師生及時溝通提供了便利,拉近了師生的距離。還有學習通,釘釘,騰訊課堂等很多優秀的教學平臺。
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的高水平講座課,是教師教學的一個非常好的輔助辦法。對于特定章節,指定學生通過網絡平臺來學習,打破學生對老師課堂實體課的依賴。為響應“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的重要指示,中國大學慕課在疫情期間免費開放了很多優質的課程,像廈門大學的高等代數精品課程在慕課和bilibili同時免費開放,讓很多老師從中受益。上海師范大學向社會免費開放本校網絡課程資源。通過第三方平臺去獲取知識,為高校開展在線教學提供課程資源,更好地滿足了社會多樣化學習的需要,是對傳統教學的有效補充,也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
(五)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一堂課能否成功的關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可以采用設定問題,接龍回答,多提問的方法。這種方法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好奇心,給學生提供主動探索的機會。
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很多:打擂臺、知識競賽、學生互考、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聯系生活實際、深入淺出,幽默形象、學生主講實踐課等。教師可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選擇使用。
(六)鼓勵學生旁聽學術講座
學院每年都組織若干場學術講座,本科生很少參加。作為專任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去旁聽講座,即使聽不懂也感受一下氛圍,領略大師風采。
人的一生中能坐在課堂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終身學習的能力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需要,它能使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解決學習中的新問題,滿足學生畢業后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提高發展空間,提高社會競爭力,實現自身價值。
終身教育是一種知識的更新、創新的教育,其核心思想就是使人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是新形勢下科技高速發展的需求,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端正學習態度,與時俱進,提高自身素質,更新知識體系。
總之,多渠道獲取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是學校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實現終身學習能力培養的途徑很多,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多種教學方式實現深度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趙言誠,孫秋華,姜海麗.慕課與傳統課堂教育的比較與對策[J].黑龍江高等教育研究,2016(8):156-158.
[2]崔允漷.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陳浩.問道大學[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8.
[4]段華洽,王朔柏.深化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模式—高校本科課堂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09(4):12.
[5]謝麗娜.創新視角下高等院校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24):165-166.
[6]楊新曉,陳殿兵.創新教育視野下高校課堂教學轉型探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9(1):78-81.
(責任編輯: 張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