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明



摘 要:在教學中設計富有趣味性、挑戰性和開放性的問題,是引導學生進入深度思考的基礎。為此,筆者常常在教學過程中故意制造一些“麻煩”,設置一些“障礙”,“逼著”學生“跳一跳,摘桃子”,帶著學生“多走一些彎路看風景”,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巧設障礙;深度思考;隱藏關鍵數據;掩蓋計算過程;不給足夠學具
在教學實踐中可以發現:問題的挑戰性,直接影響著探究空間的大小,也影響著學生探究的興趣和熱情。在教學中設計富有趣味、又不失挑戰性的開放性問題情境,是引導學生進入深度思考的基礎。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引發深度思考,筆者常常在教學過程中故意制造一些“麻煩”,設置一些“障礙”,“逼著”學生“跳一跳,摘桃子”“多走一些彎路看風景”,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 隱藏關鍵數據,點燃思維火花
在引導學生探究規律時,免不了要借助各種數據信息。有時為了激發學生的思維,筆者故意先將問題中的關鍵數據隱藏起來,反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學《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時,筆者沒有在一開始就為學生提供完整的數據信息,而是根據“大小比較”的三個要點,先將數據信息隱藏,然后分層次逐步呈現,來引導學生經歷探究萬以內數的比較過程,使學生不僅學會大小比較的方法,還明白其中的道理。具體過程如下:
環節一:位數不同,比位數。
師:二年級四個班級開展“回收飲料瓶,爭當環保者”活動。哪個班級收集的飲料瓶最多,將獲得“環保先鋒”的榮譽稱號。要想知道哪個班級收集的飲料瓶最多,你需要了解哪些信息?
生:需要知道每個班級收集的飲料瓶數量。
屏幕上出示二年級四個班級收集的飲料瓶“數量”,可是將所有的數字,用卡片遮住,只能看出每個數有幾位數。
師:你會比較它們的大小嗎?
所有學生一時陷入沉思,但不久就有學生舉手。
生:2年級1班收集的飲料瓶數量是最少的。
師:為什么沒有告訴你具體的數量,你就能知道2年級1班是最少的,你能說明其中的道理嗎?
生:2年級1班收集的飲料瓶數量是三位數,其他三個班級收集的飲料瓶數量都是四位數,三位數比四位數小。
師:為什么三位數就一定比四位數小呢?
經過學生獨立思考后,再組織討論交流,使學生明白:三位數最多是999,而四位數最少是1000,所以三位數一定比四位數小。
環節二:位數相同,先比最高位。
師:其他三個班級的位數都相同,該如何比較它們的大小呢?
生:需要翻開遮蓋在數字上的卡片。
師:如果現在只給你三次機會,讓你翻開三張數字卡片,你會選擇哪三張?
經過討論,學生一致認為應該翻開三張“千位”上的卡片。
師:現在你又有什么新的發現?
生:我知道2年級2班收集的飲料瓶一定比2年級3班和2年級4班少。
師:為什么只憑三張卡片,你就能確定2年級2班比其他兩個班級少?
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明白:2班收集的飲料瓶最多只能是1999,而3班和4班最少也有2000,只要看千位上的數就能比較它們的大小。
環節三:最高位相同,依次往下比。
師:現在只剩下3班和4班了,哪到底誰多誰少呢?你還需要知道什么信息?
生:只要知道它們百位上的數就可以。
教師出示3班和4班的“百位”上的數。
師:現在你能比較嗎?
生1:3班收集的飲料瓶比4班多。
生2:4班最多只能是2199,而3班最少是2300。
通過先將數據隱藏,然后隨著問題的探究來逐步呈現。這樣極大地增加了探究的空間,為深入理解大小比較的方法和道理提供了有效的情境。同時也充分“吊足”學生的胃口,使學生在經歷“探案”般的探索過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被不斷引向深入。使學生在沉浸式的思考中主動獲得知識與技能,不斷發展思維能力,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悅。
二、 掩蓋計算過程,探究錯誤原因
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修正錯誤的過程。如何正確處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往往考驗著一個教師的教學藝術水平。在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時,練習中發現學生的一個錯例。筆者故意將該生的計算過程用卡紙遮掉,問學生:“你們覺得,這道題的計算結果正確嗎?說說你判斷的依據。”
生1:這道題的計算是錯誤的,因為20×10就等于200,而24比20大,12比10大,所以正確的積一定比200大。
師:這位同學懂得用估算的方法來判斷結果是否正確,他的方法值得我們每一位同學學習。
生2:兩個因數的個位分別是“4”和“2”,所以積的個位一定是“8”,而他計算的結果個位上的數字是“2”,所以我斷定他算錯了。
師:這位同學懂得根據因數和積個位上的數來判斷計算的結果,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那么,你們猜猜看他可能錯在了哪里呢?
生3:我看到他的最后結果是兩位數,所以我覺得他在計算10乘24時,積的最低位沒有從十位寫起,而是從個位寫起。
隨即,筆者揭開遮蓋在豎式上的卡紙,并肯定了學生的判斷。
將錯例的計算過程先暫時遮掉,讓學生根據結果判斷計算正誤、反推錯誤原因,似乎是故意給學生的思維設置“障礙”,但卻能為課堂提供了更大的探究空間。這樣,不但有助于學生對錯誤的算法印象深刻,也為引導學生經歷從多角度驗證計算的正確性創造了可能,并在探究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推理能力得到了發展。
三、 不給足夠學具,經歷柳暗花明
由于小學生思維的特點,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常常要借助直觀學具的幫助。但有時為學生準備“太過充足”的學具反而會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并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時,筆者給每個學生準備了7個邊長1厘米的小正方形,用來測量如下6個圖形的面積。(單位:厘米,在給學生的圖形上沒有標出各條邊的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