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歲寧
摘 要: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其中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也是詩人特殊情感的重要寄托與表達方式。因此,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在進行古詩詞的教學時不僅要關注知識內容的講解,更要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其中的感情。通過對古詩詞中家國情懷的理解和體會來實現對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引導。
關鍵詞:古詩詞;家國情懷;素質教育
一、 引言
家國情懷是古詩詞中重要的情感內涵之一,也是學生通過課堂上對詩詞的學習所要理解和體會的重要情感。所以教師需要通過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的創新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加深學生在古詩詞課堂上的情感體驗。
二、 古詩詞中傳遞和表達家國情懷的方式
古詩詞是過去社會中詩人表達自身思想與情感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現代社會的人們了解過去的社會生活,體現其寄托于特殊社會環境下的特殊情感的主要途徑。而古詩詞的學習作為學校教育中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是對學生的成績以及未來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素質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學領域的盛行,教師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也越來越關注,因此開始探索借助于古詩詞開展素質教育的有效策略和途徑。而古詩詞也確實為學生理解和體會一些深刻特殊的情感創造了條件,尤其是古詩詞中對于家國情懷這種深刻的情感的描繪和表達,更是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學生產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創造了條件。但是在教師借助于詩詞開展家國情懷以及愛國主義的素質教育之前,教師首先應該對古詩詞中這一情懷的表達和傳遞方式進行深入的分析。在通過對古詩詞的深入研讀之后可以發現,其對于家國情懷的表達內容主要從以下的兩個角度來進行。
(一)以“家”為出發點,由家的懷念轉而到國的情感
在古代由于特殊的政治環境與社會環境導致在很多情況下人們所處的生活環境與整個國家的興亡與發展水平有著緊密的聯系,尤其是在邊塞以及與臨海等地生活的人們,其能否安居樂業更是與國家的統一以及戰爭狀況等息息相關,所以也更容易產生家國一體的思想和情感。同時在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中,家國一體一直以來都是核心的理念,所以才會產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樣慷慨激昂的論調,同時對于大部分的古代人,尤其是士大夫、文人階層來說,國之不存,何以為家更是其普遍的共識。正是因為這樣的共識存在,所以在很多詩人表達思鄉情感的詩句中同樣也暗含著對于整個國家的前途與命運的憂慮與關懷。所以借由故鄉的景物、人的描寫進入到思鄉的情感中,再借由思鄉轉向憂國是古詩詞中表達家國情懷的一種最基本的方式。這種表達的方式與詩人所處的社會環境也有著很大的關聯,在詩人身處憂慮、戰亂以及損城失地的社會整體狀況下這種表達方式更為普遍。
(二)以“戰”為出發點,由戰爭的描寫轉入對家國的憂慮中
古詩詞中表達家國情懷的方式除了通過家這一切入點來展開之外,戰爭以及與戰爭相關的地點、人物等等也是其表達家國情懷的主要方式之一。實際上,戰爭本身就是古詩詞中十分核心的一個要素,邊塞詩更是自成一派地成為古詩詞中家國情懷的重要代名詞。在詩詞作品中,詩人往往通過對特殊的地點、人物以及事件進行描寫,進而轉到對戰爭以及整個國家前途與未來的期望之中。無論是《涼州詞》中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還是《塞下曲》中的“伏波惟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入關”,都是借邊關標志性的地名來表達詩人自身保家衛國的情懷或者是對這一情懷的贊頌。
在古詩詞中,家國情懷的表達往往離不開具體的情感寄托,無論是故鄉的人、物還是故國的情、景都是詩人自身對于家園以及整個國家、社會的深厚情感的體現。但是這種表達往往是含蓄的,是內蘊與其文字中的。所以人們要深入體會這種家國情懷,要體會這種特殊的情感就需要深入了解詩人、了解詩詞、了解整個社會情況,在這樣的基礎之上來進行古詩詞的分析才能夠體會其中的深刻情感。而在當前的教育教學領域中,之所以學習古詩詞也正是想讓教師引導帶領學生深入了解和分析詩詞的內容,進而體會蘊含于其中的家國情懷等深刻的動人的情感。
三、 在語文教學中借助古詩詞開展家國情懷的素質教育的策略
(一)利用古詩詞內容創設情境,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在古詩詞的課堂教學中,情景教學法是主要的且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因為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由于古詩詞本身語言簡練,且與當前的語言習慣以及表達含義等有所不同,所以教師在進行講解和分析之前往往會先引導學生對古詩詞的主要內容以及情感進行淺層的體會。同時結合對詩人以及詩人所處社會時代的簡答介紹加深學生對于古詩詞內容的感受,之后教師才會進行詩句的詳細分析與解釋。而在引導學生體會詩詞感情和內涵的過程中一般會采用情境創設的方式。結合古詩詞內容來完成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體會情感和內涵,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快速地進入課堂教學環境中,加快學生對于古詩詞內容的理解和學習,更是對學生開展家國情懷的相關素質教育滲透的重要途徑和環節。具體來說,在學習表達家國情懷的古詩詞內容時,
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圖片或者是音頻等方式為學生講解詩人的生平與重點生活經歷,并且介紹詩人詞人所處的生活環境與社會背景,重要事件,等等。這些知識的了解能夠使學生在之后的情境體驗以及詩詞分析中更深入地理解其情感,為學生體會家國情懷這種深刻的情感奠定基礎。其次,教師需要結合古詩詞中的內容進行情境創設,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將詩詞所表達的內容以動態的畫面與聲音表現出來,進而加深學生對其內容的體會,實現更好的教育效果。而之所以借助情境的方式能夠實現更好的教育效果,能夠讓學生對于古詩詞中表達的家國情懷有更深刻的感受和認知,是因為學生當前所處的社會環境有所不同,在和平年代中年齡較小的學生往往很難真正體會到這種深刻的家國情懷。所以教師借助多媒體的技術手段來創設動態化的情境,相比于文字的描述更能夠加強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在這樣的基礎上對學生家國情懷的感受和愛國主義情感的產生才會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