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現代社會,“飯圈文化”逐漸興起,“飯圈文化”與傳統的追星行為不能混為一談,飯圈最大的特點是其具有組織性,而追星則是純粹的個人行為。“飯圈文化”在資本的推動下逐漸壯大,由此也產生了許多問題,對于社會的和諧、良性發展有阻礙的危害。想要整頓“飯圈文化”,以此推動網絡的文明發展,需要從多方面入手,例如偶像發聲,正確引導粉絲行為,掌握好自身擁有的影響力,再則整治網絡環境刻不容緩,當然,每位個體的素質教育必須跟上,人是有思想的蘆葦,理性認識事件,杜絕盲從。
關鍵詞:飯圈文化;影響;整頓
分類號:C913.5
一、什么是“飯圈文化”
(1)所謂飯圈,是粉絲圈子的簡稱,指的是粉絲群體。具體來說,某明星的粉絲即為“飯”,而粉絲在一起組成一個團體即為一個飯圈。是指粉絲在追星過程中自發組織而成的利益團體。飯圈文化與傳統的追星行為不能混為一談,飯圈最大的特點是其具有組織性,而追星則是純粹的個人行為。
(2)飯圈運作模式像公司一樣飯圈內部有嚴格的等級和分工,粉絲在領頭人的領導下有組織地為自己的偶像提高影響力,控制輿論等。換句話說,飯圈就相當于一家公司,大多數粉絲相當于普通員工,另一部分具備領導力的粉絲就是公司的高管,大多數“員工”不僅掙不到工資,還得往里倒貼錢。
二、為什么會產生“飯圈文化”
"飯圈文化是依附于偶像文化而產生的,是追星行為的進化,單純的追星行為能夠進化成為飯圈文化涉及到很多原因。
(1)從飯圈組成者的特點來說,飯圈成員大部分人年齡層次偏低,處于從青少年向成年人過渡的階段,甚至更加偏年輕化。這個年齡層次的人,他們極度需要認同感以及存在感,他們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來滿足階段性的虛榮心。而現實生活中,他們面臨的是巨大的課業壓力以及匱乏的精神生活。匱乏的精神生活卻能夠在追星上面得到滿足,通過追星可以找到同好,也能夠一起見證偶像的成長。
(2)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這些原本各自為戰的“散粉”漸漸聚集到一起,形成了屬于自己的小圈子。這個時候還不能叫“飯圈”,只能稱之為追星團體。之后,在資本的介入下,因為其中牽扯著巨大的利益,資本將它衍生成一種“文化”來管轄。
三、“飯圈文化”的現狀
(1)正面
在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越來越多的“飯圈女孩”自發組織起來,在線上線下開展多種形式的志愿愛心服務工作。“飯圈女孩”在多次大局面前“愛國打call”。
(2)負面
平臺惡意營銷,粉絲互相拉踩,盲目跟從,網絡暴力,人肉搜索等不僅吞噬了青少年群體的精力,更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
四、從“烏合之眾”事件看問題
(1)這里要提一下“烏合之眾”事件,事件經過如下,有網友在自己的社交平臺發布了一條感言“互聯網真的沒有記憶,我的首頁又開始出現老賴之女xxx了,決定取關一個關注很久的博主。”此言一出,xxx粉絲從澄清到辱罵,挨個來找這個網友理論。在兩方對峙沒有結果的前提下,虞書欣粉絲不過半天時間,就扒出這個網友的名字,身份以及就讀學校。然后轟轟烈烈的粉絲團隊去了該網友所在大學的官微,要求對這名學生嚴肅處理,甚至還打出了“污蔑造謠,褻瀆法律,以及該名學生學業不精、業務能力不合格”等等口號。好在沒多久,該學校官微引用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言論進行回應,“群體盲從意識會淹沒個體的理性,個體一旦將自己歸入該群體,其原本獨立的理性就會被群體的無知瘋狂所淹沒。”該校的官方回應讓不少看客們激動不已,畢竟,飯圈的怪像終于被權威點明了。
(2)從此事件中我們可以清晰得認識到一些問題,即飯圈文化驅使下的“人肉搜索”和“網絡暴力”問題。“人肉搜索”經常和個人隱私相關聯,也非常容易涉及到法律和道德問題。在互聯網上輕易公布他人的隱私,是很有可能對他人造成無法挽救的傷害。而“網絡暴力”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和非理性的特征,在盲從心理作祟下,自己也就跟著飯圈里的其他人加入到網絡暴力的大軍中。而且,在非理性心理的影響下,很少有人會追問這樣的暴力是否合理,恐怕很多人連事情的基本來龍去脈都不清楚,就著急為“愛豆”護短。然而,不少粉絲卻選擇了最簡單粗暴的做法。涉嫌人身攻擊與侵犯他人隱私的行為,不僅在互聯網倫理上行不通,在法律上也不被允許。網絡暴力的危害,正在于它不講流程與秩序,完全是激憤情緒的發泄,不僅會傷害無辜的人,還會讓處于“愛豆”風口浪尖,而得不到任何好處。
(3)我們經常說到夸獎的話你可以脫口而出,詆毀的話你要三思而后行,不僅僅是對于當代的公眾人物,我們所有的普通群眾也同樣受用。很多時候,每個人都覺得我只是輕踩一下,但千軍萬馬踩過,再堅固的心房也會坍塌,你以為自己在伸張正義,你不過是在幫兇而已。對于普通人而言,“社會性死亡”就在你瞬間的過激舉措之下。
五、如何整頓負面的“飯圈文化”
(1)作為公眾人物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做好輿論場上的表率作用,負責管理好自家的后援會。讓公眾人物不要失聲,勇于引導粉絲行為是必要的。除此之外,還需要整頓網絡環境,在娛樂圈,為了各種利益,每個明星的團隊相互攻擊,營銷號作為中間商又賺取利益,惡意引導輿論,平臺為了流量對這些行為的放任,都是飯圈越來越讓人不適的原因。
(2)素質教育要跟上,我們每個人都是理性的個體,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素質水平往往跟不上物質的發展,我們要整合各方的資源,加強教育,人人都應該有獨立而理性的思維,而不是為了合群和盲從。
參考文獻:
:[1]淺析飯圈文化:混亂的表象之下是無處安放的躁動與正確引導的缺失.PPPhoenix海鵬x[M].2020-3-4
[2]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9.
[3]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子知.“飯圈”別成泄憤的“怪圈”[N].成都商報,2021-1-19
作者簡介:王蓉(1999.10—),女,籍貫:四川省德陽市綿竹市,專業:學前教育。
川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四川 隆昌 64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