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靈魂的自傳”

2021-05-08 07:31:46謝尚發
南方文壇 2021年2期

謝尚發

1979年,《北京文藝》第11期發表了張潔的短篇小說《愛,是不能忘記的》。小說甫一發表,因其所觸及的愛情與婚姻之間糾纏著的社會道德問題,立時就引起了不小的爭議。有論者指出,“這篇小說并不是一般的愛情故事……作者企圖探討和提出的,并不是什么戀愛觀的問題,而是社會學的問題。”①此后的論爭,很大一部分就圍繞著這樣的“社會學的問題”展開討論,觀點莫衷一是,成為1980年代初文壇的靚麗風景。②在論爭過程中,有研究者不斷把這篇小說與張潔的生活進行比對,以尋求蛛絲馬跡的關聯。盡管簡單地把文學作品中的故事,與作家的現實生活之間進行比附和關聯,有時會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但追溯作家創作的源頭,勘察其與作家的現實生活之間種種糾纏與互動,對于解讀文學作品來說,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張潔寫作這篇小說的時候,不自覺地加入了屬于個人的“靈魂的自傳”,對于她而言可能是“個人之無意”,然而“歷史之有情”卻將之銘記。

一、張潔這個人

張潔一向對自己的身世、情感和生活經歷三緘其口,不愿過多談論,僅在很少的篇幅中觸及過些許。在一篇關于張潔的“小傳”中,簡單地記載著如下信息:“張潔,1937年4月27日出生于北京。……五十年代初,張潔在撫順念中學,……1956年中學畢業,她希望報考大學中文系,老師推薦她學經濟,于是進入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統計系學習。……1960年大學畢業以后到第一機械工業部工作。……1969年她與同事們一起下放到農村‘五七干校,……1972年返回北京原機關工作。”1978年,《北京文藝》第7期刊發了張潔的第一篇小說《從森林里來的孩子》,“受到讀者和評論家的一致好評,并榮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79年,張潔加入中國作家協會。”③更多的細節,尤其是生活經歷的情感性表述,可以在其散文中找到只言片語。它們雜亂無序,臨時地出現在她的敘述文字中。若要將這些只言片語勾連起來,鋪排成一個連貫的人生故事是不大可能的。但經過甄別和挑選,一些主要的人生經歷,時常流露在張潔的筆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便是幼年時期父親對她們母女的拋棄,以及拋棄之后所經歷的種種生活磨難。“我應該叫作父親而又不盡一點兒父親責任的那個人,一家伙把我和母親丟下,一個大子兒不給的年月,我們全是靠稀粥度過艱難歲月。”④在童年歲月里,張潔總是處在這種糊口度日、上頓不接下頓的境況之中,留下對于生活殘忍的深刻印象。“從幼年起,就跟著媽住她任教的小學單身宿舍。在食堂開火,連正經的爐灶都沒有一套。饞急了眼,媽就用搪瓷缸子做點葷腥給我解饞。一到年節,看著萬家燈火,就更加感到那許多盞燈火里沒有一盞屬于我們的凄涼,我們那個家就更顯得家不成家。”⑤因此她總在母親的寂寞中,品嘗世態炎涼的況味。試圖通過回憶來填充父親的形象時,又同樣滿是痛苦不堪的經歷。“我經常挨父親的揍。或因為他的心情不好,或因為沒錢買米,或因為前方戰事吃緊,或因為他在哪里受了窩囊氣……好像一揍我,他的心情就可以變好,就有錢買米,前方就可以打勝仗,他便不再受人欺凌……”⑥父愛的缺失,讓張潔在童年歲月里,難以體味到人間溫暖。也因此,導致了在選擇自己伴侶的時候,試圖找一個“能夠疼我,又是丈夫、又是兄長、又是朋友、又是父親般的男人”⑦。然而這愛情并未來臨,在離婚獨自撐起生活門面的日子里,“上有老母,下有幼女,她以堅強的毅力,曾長期撐持著一個三代女性的家庭。”⑧也因此,獲得了“女男人”的稱號⑨。這也造就了張潔獨特的個性,“從小就要強,不甘人后。”被描述為“她執著,她追求,她向往,她是一個堅強的女性”⑩。

在張潔的個性中,執拗、直率、對抗與我行我素等特征,給人一種與世界格格不入的印象。這里,不妨略舉幾例。比如對汪曾祺的聲援上。在一篇寫于2000年左右的紀念文章中,張潔談到了1980年代“間或聽到”的關于汪曾祺的“花邊”新聞,她表示,汪曾祺“無非喜歡女人而已。喜歡女人算什么,男人不喜歡女人反倒奇怪了。年輕時與女人的關系如何我無從得知,即便如何又怎樣?我與他相識后,從未聽說過他與哪位女人的關系過界。(過界又怎樣!)”11張潔不同于世俗觀念的一面,于焉可見一斑。再比如說到稿費一事時。在一篇寫于1994年的文章中她聽聞了議論之后義憤填膺地說:“就算我有錢,預付稿酬也是版權法上寫得一清二楚的條款,是作家應有的權利,維護自己應有的權利又有什么可指責的?”“從沒見過誰為中國作家稿費之低說過半句公道話,反過來卻指責窮嗖嗖的作家,不該發出這一絲微弱的、保護自己權益的聲音,這是為什么?”12這種性格,還表現在國際舞臺,展現了一個不卑不亢的女性本該有的傲骨。1985年6月,在德國的一個晚宴上,君特·格拉斯試圖邀請出席晚宴的張潔,到他的餐桌上“敘談敘談”,張潔的回答卻是:“如果格拉斯先生想要與我敘談,他應該到我的餐桌上來,不是說女士優先嗎?”她還總結說:“如果讓我在‘逞能和‘機會之間選擇,百分之八九十我會選擇‘逞能,它幾乎變成了我的一個嗜好。”13更見出一個略帶桀驁不馴的女性的自尊與驕傲來。她還說:“我基本上是一個不受待見的人,但依然自得其樂、我行我素。”14并且“不溝通,也不期待溝通,不僅僅與普通讀者,包括與其他人”15。有些死不悔改的意思在其中,也有著更多的堅持自我的固執與韌性。16

這種性格常常為世所不容,也因此而招來許多的“非議”和“爭論”。張潔曾在文章中自我記述說,許多人認為“我這個人很不禮義廉恥。相反,我認為在配偶之外與他人偷情,并不值得大驚小怪,也理解來客串一把的名教授沒有辦公室的現實。……我不喜歡輕易用‘下流這個詞,在我看來,這是非常‘重的一個詞。”17這些言論,已經在暗示著她在1966—1986年間,那場轟轟烈烈且引來不少反感和非議的“戀愛故事”。而且,這種種的“非議”和“爭論”,還時常走出國門,傳遍世界。1985年,去法國訪問的張潔,就遭遇了這種“非議”。“不久,就從法國使館傳出有關我的流言,說我傲慢、刁鉆、對人戒備、難以對付、不好接近,并且在中國文化界中廣為流傳。”18這種不被世人理解,處處遭受“非議”的生活,張潔巧妙地使用了一種轉換的手法,將之移植到文學創作中來。她曾說:“很多作家,在生活中實現不了的向往,可能會寄托在寫作中。”并且一再強調,“文學是我生命存在的一種形式。”19借助文學的存在,張潔似乎在營造一個完成自我愿望的烏托邦,也通過寫作的過程,排解來自于現實世界的種種壓力。她曾坦言:“寫作的了卻還在于它的過程,那是一種心靈的需要。”20所以曾有研究者指出:“她把強行給予肉體和精神上的恢復休息描寫為逐漸升起再寫作欲望的過程。‘我只有在寫作的時候才找到自己。”21她還曾就文學作品與作家現實生活之間的關聯,很斷定地說:“作家的每部作品,都可以看作是他們靈魂的自傳。不論是音樂家、畫家,藝術家莫不如此。”22雖然,據此就將張潔的個人經歷與《愛,是不能忘記的》所講述的故事之間進行理所當然的直接關聯,仍然存在著困難。但是,由此也說明,張潔至少是把《愛,是不能忘記的》作為自己的“靈魂的自傳”去經營和書寫的。

二、“硬漢”孫友余

1998年11月12日,《人民日報》的第4版發布一個訃告,以《孫友余同志逝世》為題,報道了孫友余去世的消息。在訃告中,以簡歷的形式概括了孫友余的一生。“孫友余是安徽壽縣人,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1938年1月參加革命,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延安任中央軍委三局器材廠技術指導員,1939年奉命派往重慶中共南方局做統戰工作。皖南事變后,負責秘密交通和情報工作,參與開辟了川北至陜甘、川東到中原的交通線。1949年6月后任上海市軍管會軍事代表,華東紡織管理局保衛處長,紡織工業部處長,第二機械工業部十局副局長,第一機械工業部生產調度局副局長、儀表局局長,一機部第一辦公室主任兼第九局(原子能設備制造局)局長。1965年任一機部副部長、黨組成員。1969年平反后,歷任一機部奉新干校校長,一機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國家機械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1983年離休。”23在這份極其簡單的“履歷”上,看不出出生于1915年的孫友余有任何傳奇經歷,缺乏“神采”和“魅力”的展示。然而,要認識這位傳奇人物,還應該從他的先祖孫家鼐說起。在張潔的敘述中,“孫家鼐于一八五九年考取進士第一名,俗稱狀元,在清王朝的五位執政皇帝手下做過事。歷任吏部、禮部、兵部、工部尚書(在這一點上我先生與他先祖似乎一脈相承,毛澤東紀念堂內的水晶棺、液壓傳動裝置、照明裝置、恒溫恒濕裝置正是在我先生具體運作下制作的)、軍機大臣、閱卷大臣、學政大臣、武英殿大學士、京師大學堂第一任督辦(也可以說是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太子太傅,死后又獲贈太傅這一榮譽稱號”24。對于孫友余的這種“高貴出身”,張潔歷來不吝嗇筆墨,并稱贊這種出身所帶來的瀟灑和獨特氣質25。實際上,孫友余出身的輝煌還不僅僅如此。“所謂‘一門三進士,五子四登科,其中大哥孫家澤為道光乙未恩科舉人、戊戌科進士;二哥孫家鐸為道光己亥科順天舉人、辛丑科進士;三哥孫家懌為咸豐壬子科順天舉人;四哥孫家丞雖未中舉,但也是廩貢生;小弟孫家鼐則為咸豐辛亥恩科順天舉人、己未科一甲一名進士。……可謂極一時之盛。”26帶著出身的耀眼光環,孫友余的傳奇色彩就多了一條祖上蔭蔽的輝煌。然而張潔眼中的“硬漢”形象,卻并非是靠著祖上的輝煌——雖然這種輝煌也讓張潔迷戀不已——而是孫友余自身的“經歷”。這尤其體現在他人生的前后兩個時期中,即地下黨時期與領導干部時期。

在富有傳奇色彩的地下活動時期,孫友余的光彩照人形象,鮮明地體現在兩個事件上。其一,在重慶領導地下黨活動,摸清重慶國民黨的電臺情況,“為延安收購無線電電信器材。”27其間的危險性、特務跟蹤、擺脫跟蹤并完成任務,書寫起來不亞于一個情節豐富復雜、波瀾起伏又驚心動魄的地下黨故事。以至于在事后的追憶中,張潔不禁驚嘆孫友余的種種表現。“先生堪稱奇人。從事地下工作多年,且出生入死執行過黨的重要任務,多次被特務跟蹤卻每每能夠從容甩掉尾巴,將黨交代的任務一一完成,是南方地下黨榜上有名、智勇雙全的人物。”竟至于在頭腦中構造出一幅別樣的畫面,“眼前卻時常出現在各種危急驚險的情況下,懷揣著黨交給的重要任務,急煎煎走著的他。”28為了掩護身份,創辦了“青科技”,親自“當經理”29。此后,為更好地開展工作,孫友余利用家庭的便利條件,在上海創辦了地下交通站。“為了活動的需要,他學交際舞,什么布魯斯、華爾茲、狐步、探戈,他都學會了,為這他還招來一些不了解實情者的非議,將他與親戚表妹往來也作為話題,當然這些細節無礙于他完成了張明委派他的任務。”30這些為完成任務而學會的技能,無疑增加了孫友余的男性魅力。其二,解放戰爭時期傳遞情報的驚險經歷。“1947年秋,他攜帶重要軍事情報,從上海突破國民黨重重封鎖,前往大別山區,送交劉鄧大軍,為中共在戰場上轉入戰略進攻的初戰告捷做出了貢獻。”3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孫友余活躍在建設的各條戰線上,辛勤工作,這其中在第一機械工業部的工作尤為重要。他一直強調發展新產品,力主改革。他認為“新產品的發展是企業經濟工作的第一道工序”32,并以此來推動機械工業,尤其是軍事機械工業的發展。“他‘在機械行業任職期間,做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33不僅如此,“1980年11月召開的‘中國系統工程學會成立大會上,孫友余被聘任為該學會的‘首批顧問。”34在具體的工作中,“因孫友余同志的倡導,行為科學曾在中國80年代盛極一時。”35這些成就,都讓孫友余的形象得到了全方位的塑造,在張潔的眼中,更是成為“完美”的傳奇人物。因此,張潔曾在一篇文章中說:“早在30年代先生就是卓爾不群的人,在南方地下黨時期,就深得周恩來總理的賞識……此事撂下不談,就說解放后對他所擔負的各項重任,也是肝腦涂地、兢兢業業。故而成績顯著,有口皆碑,在國務院各部委也是一個數得著、出色稱職的官員。”36

正因為種種傳奇經歷、干練作風以及開創精神,在談到孫友余的時候,張潔毫不掩飾她的贊美之情。在1966年張潔參加的一次批斗會上,她第一次見到作為領導的孫友余,雖然那時候他已經“下馬”。在張潔的第一印象中,“孫友余穿了一件短、破、瘦的小藍棉襖,想必是特意找來應付這種場面的,嘴上掛著一個與那天氣一般冷的笑。造反派們一再吼道:‘孫友余,老實點兒,不要笑!但他依然很冷地笑著。……從此孫友余作為一條硬漢子,留在了我的印象里。”37也是在這次見面之后,“硬漢”形象就成為張潔描述孫友余的時候,所使用的一個界定詞語。“像大家一樣,我欽佩他,因為他是一位杰出的人,是一位廉正的領導人。……這正是我愛他的一個重要原因,他是條硬漢子。”38不僅有這種氣質上的稱贊,就是連不曾見過的年輕時期的相貌,也讓張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沒有見過他年輕時的樣子,只見到過他年輕時代的照片,的確是風流倜儻,光彩照人。”而且,“就是到了現在,不論我的中外朋友見了我的先生都會說他英俊、氣度不凡。”39不僅如此,在張潔看來,孫友余做事情的態度和方式,也是值得欽佩的。“先生說話行事從來深思熟慮,不會像我那樣,腦子一熱張嘴就講、動手就干,十有八九留下許多讓人殺個回馬槍的把柄。”40敘述至此,足以見張潔對他的激賞。不啻此,她還要再加上一筆,“更何況清廉公正、堅持黨性原則,從不以權謀私、拉幫結派,乃至飲食起居這樣的細微之處,也從不懈怠。”41種種特征,令張潔征服如斯,可見孫友余“完人形象”已是不言而喻的事實,被這位獨具個性的作家愛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后來,張潔自己就夫子自道地說:“當時在國務院所屬各部委的領導干部中,像這樣又有文化、又有才干、又清廉、又成熟、又激情、又有紳士風度、又有革命經歷(特別是驚險異常的地下黨經歷)、又……、又……的干部,真是難得。自然容易引起知識女性的浪漫幻想。”42這些贊賞性的言辭,與《愛,是不能忘記的》中,描述鐘雨所鐘愛的那個“30年代末”“在上海做地下工作”43的老干部的言辭,又是何其的一致44。

三、愛情二人轉

在追溯張潔與孫友余的愛情故事之前,需要交代一下孫友余的第一段婚姻。因為恰是因為這一段婚姻的存在,使得此后張孫二人的結合,成為千人所指的社會道德問題。“陳楚云是秦達遠介紹給老孫的,那時孫工作上需要一個燙頭發涂口紅的婦女打掩護,秦達遠問陳楚云肯不肯充當這一角色?陳答應了,就這樣老孫與她認識,所以他倆并不是談戀愛認識的。”45那時候,孫友余的勇敢、果斷、機智等一系列優秀品質,應該是陳楚云對其產生好感的原因。46“紅巖村火警那天正值孫友余來看我,一聽說火起,表現很勇敢,他第一個沖上樓去搬箱子。”47諸如此類的表現,讓孫友余成為重慶地下工作者們談論與夸贊的對象。在1942年左右,陳楚云逐漸對孫友余產生好感,對他展開熱烈的追逐。雖然孫友余并沒有直接拒絕,但是周圍都認為“原來老孫和楚云這一對并不美滿!”48這也為1985年前后,孫友余與陳楚云的離婚“拉鋸戰”埋下了伏筆。在張潔看來,“我先生和他前妻的婚姻沒有愛情,只是戰爭時期一種倉促的結合”49,那么孫友余離婚而與張潔結合,就是天經地義的追求愛情的行為,是無可厚非的。

在后來的追溯文字中,張潔曾言明,雖然她早在1960年便已經到第一機械工業部工作,但是她與孫友余的相識相遇,卻直到1966年才發生。也是因為這一次相見,讓張潔深深地愛上了“硬漢”孫友余。“我至今后悔去參加了那次批斗會,后悔留下了關于孫友余的印象,它使我的后半生,重又落入無盡的劫難之中。”50此后,又從各種渠道,獲得了關于孫友余的種種,更加讓張潔傾倒于孫友余的“魅力”,她的愛也隨之變得更為熱烈且固執,“認為愛情比生命更重要,為了愛情可以犧牲一切,乃至生命。”她坦言:“我對先生不僅深愛,更還有熱烈的崇拜。”51甚至不惜稱之為“皇上”52,認為“先生不但值得我愛,也值得他人敬愛”。然而其時,張潔經歷的是個人的“單相思”,所有這些都是內心的蜜意。以至于在后來可以公開談論這件事的時候,她還大聲地宣稱:“我的先生是我的驕傲,我的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前一機部常務副部長孫友余。”53此后,兩人分別經歷了“平反”和“下放”,并最終于1972年,隨著張潔的回歸,愛情才正式算是鋪展開來。在一篇寫于1993年的追憶性質文章中,張潔敘述道:“黃鶴渺然去,空留舊時騎。還馱著我赴先生——當初是情人——的約會……轉眼18年過去,世事蒼茫,物是人非。”54按照時間推算可知,也就是在1975年的時候,張潔已經開始以“情人”的身份,和孫友余展開了約會。

然而在張潔一方是如此熱烈的愛戀,卻遭受了來自于他人的巨大非議,承受著同樣巨大的社會道德壓力。在后來的追憶文章中,張潔描述了一個最典型的反對者,以及她的態度。“L太太是一個激烈的人,對我這個所謂的第三者恨到了極點,也蔑視到了極點。逢人便指控我是個傷風敗俗的壞女人,堅決反對我先生和前妻離婚。”“并義正詞嚴地向我先生指出,他必須在革命和愛情之間進行抉擇。”55由此也可以看出,在這段愛情之間,不僅僅存在著為世人所不齒的“傷風敗俗”的第三者行徑,也同樣存在著“革命和愛情”之間的糾葛與爭斗。孫友余和陳楚云從革命中一路走來的婚姻,顯然被賦予了超出張潔所理解的愛情的范圍,包含著更為復雜的與共和國歷史糾纏的因素。何況在“文革”期間,在“文革”結束后的幾年里,“第三者”和“出軌”常被認為是道德敗壞的行為,言未敢言,更不用說行之已行。大約從1980年開始,到1985年左右,從工作崗位退下來56的孫友余,以奔赴愛情的決絕,與發妻陳楚云離婚,這種道德批判和社會輿論,達到了頂峰。“我先生拖著重病,肩負著他們那個階層的道德觀念的重壓,歷經許多折磨,打了五年官司才離了婚。”57這也讓張潔更加無畏地去追逐自己的愛情。她曾坦言,“想當初為了嫁給先生,真是上刀山、下火海、波瀾壯闊、九死一生。”58然而,“盡管為了和先生結婚,吃盡人生的萬般苦頭,但我覺得很值。”“盡管有人糟蹋我說,我和先生結婚是為了他的房子、車子、票子、地位……我也終生不悔。”“我愛先生至深,這些糟蹋我全不在意,這些詛咒又奈我何?它既沒有擋住我對先生的愛,也沒有擋住我在事業上的成功。”59終于,在張潔與社會輿論的壓力進行不懈的斗爭之后,在孫友余不顧一切地終于把離婚的官司結束之后,在1966年二人第一次相見“整整二十年后,我與因致力改革而中箭落馬的,無職、無權、無錢、無房子、無家具的五無干部孫友余結婚婚筵是在李國文兄的家里,并由李國文兄出資籌辦的。”60寒酸、簡陋成為描述張潔追求到的第二段婚姻的最佳詞語,然而對于張潔來說,“雖然為這一天我得等上一年,或是說,為這一天,我將忍受一年。那我也知足了。”61事實上,她等待和忍耐的何止一年。所以她會在結婚之后不禁感嘆,“他是把他的聰明才智、人生理想、遠大抱負、浪漫情懷、青春年少、生命享受……這些比一輩子還重要的東西,都獻給了這個黨。臨到從無風三尺浪的圈子里退出來,才有可能重續風流。”62就是如此得來的婚姻,日后也逐漸陷入柴米油鹽的爭吵,和無謂的抱怨,張潔似乎也并沒有得到她所渴求的《白雪公主》式的幸福。63張潔婚后所經歷的種種不滿、抱怨等,都成為她日后長篇小說《無字》的寫作素材。64而她熱烈愛著孫友余、以情人的身份與之交往的故事,則成為《愛,是不能忘記的》寫作素材。

四、《愛,是不能忘記的》

就小說的內容而言,《愛,是不能忘記的》所寫的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從敘述上來看,小說先由一個女兒“我”的婚姻選擇難題,逐漸引出母親“鐘雨和老干部”的愛情故事。在故事的進展過程,一再凸顯出契訶夫的小說選集——母親珍視它“簡直像是得了魔怔一般”65。緣由是,這套書是她深深愛著的老干部送的。對于契訶夫及其作品,張潔曾經毫不吝嗇自己的筆墨,對之稱贊有加。“十字架下,既沒有費盡心機杜撰的、拍案驚絕的故事,也沒有氣象萬千的意念和恢宏闊大的氣勢……無非是契訶夫的咳嗽,優雅、寧靜、溫柔、羞澀、敏感和憂郁。”66巧合的是,在一次去張潔家的拜訪之后,劉錫誠也關注到了張潔家中擺放著的契訶夫小說選集。“我還曾到二里溝張潔的家里去拜訪過她,當我看到她家里的陳設,書架上擺著汝龍譯的那一套27本契訶夫的小說集,墻上掛著契訶夫的大幅肖像,與小說里寫的那情景、那情調是多么一致呀!”67從這種種跡象來看,《契訶夫小說選集》不僅成為女兒破解鐘雨愛情的關鍵,也彰顯出小說和張潔的個人生活之間千絲萬縷的關聯。

此后,隨著對母親“寫著,‘愛,是不能忘記的……筆記本”展開更深入的閱讀,女兒發現了母親的愛情秘密,那對象正是一個“30年代末”“在上海做地下工作”的老干部,而且是母親“機關里的一位同志”。“他給人一種嚴謹的、一絲不茍的、脫俗的、明澄的印象。那頭白發生得堂皇而氣派,特別是他的眼睛,十分冷峻地閃著寒光,當他急速地瞥向什么東西的時候,會讓人聯想起閃電或是舞動著的劍影。”68這和張潔所描繪的孫友余嘴角上的“冷笑”“英俊瀟灑”“說話行事從來深思熟慮”等,又有著極其類似的一面。同樣能看出互相印證的,是小說中關于寫作和作品的隱秘心事。老干部對鐘雨說:“您最近寫的那部小說我讀過了。”然后幾乎是用剖白心曲的方式,告知她“其實那男主人公對她也有感情”。透過小說,來委婉地說出了深藏內心的愛意,那通由小說的種種所表達的,不僅僅是男女主人公的故事,自然也包含了張潔的一些小小的私心。在一篇寫于1993年的散文中,張潔如是說:“十多年前初進文壇,沒想到我這個平庸的名字會帶來什么麻煩,也不曾奢望將來有一天在文壇大紅大紫,起個讓人振聾發聵、過目難忘的筆名。當然,我不用筆名恐怕還包含著我的一番癡情。那時,我正在熱戀著一個人,希望不斷在報刊上出現的這個名字,會給他一些刺激,要是換了名字,還有什么意思。”69果然,這種方式在小說中,起到了神奇的效果——“他在百忙中也不會忘記注意著各種報刊,為的是看一看有沒有我母親發表的作品。”“鴻雁傳書”被替換成了“小說傳情”,這自然是鐘雨和老干部的“委婉手法”,也未嘗不是張潔的“隱微式書寫”70。

正式進入母親的“愛,是不能忘記的”筆記正文,女兒終于發現了鐘雨的愛情故事——甜蜜并痛苦著的、不被認可卻義無反顧地堅守著的、愛而不得又不得不愛的感情,在字里行間流露。她的壓抑來源于不得不壓抑,也來源于老干部對自己結發妻子的不離不棄。如此,她反而更加敬佩這個老干部,以為這才是值得愛的人的品質。這正如張潔對孫友余結婚后的表現所做的評價一樣——“盡管先生現在還時常回到前妻那里共敘舊誼,我們婚后的第一個春節,先生不但送去節日食品,更是在舊家與前妻共進年夜飯。但我認為,這恰恰說明先生是個有良心的人:有了新妻不忘舊妻。”71于是,鐘雨和老干部“相約:讓我們互相忘記”。然而“愛之神奇偉大,讓人無所不能”72。鐘雨一直未能忘卻,偏偏在內心執著地愛著,書寫了一曲偉大的愛情故事,明確地宣稱著“愛,是不能忘記的”。終于,1969年的“文化大革命”運動中,老干部因為“右派言論”而被批斗至死,鐘雨默默為其在臂上纏了一條黑紗,作為祭奠和哀悼。在默默地愛著老干部20多年之后,鐘雨在臨死前,囑托女兒把《契訶夫小說選集》以及寫著“愛,是不能忘記的”的筆記本,和她“一同火葬”。在閱讀了筆記本之后,女兒站出來,替母親喊出了她壓抑了20多年的情感,為其鳴不平:“有人就會說你的神經出了毛病,或是你有什么見不得人的隱私,或是你政治上出了什么問題,或是你刁鉆古怪,看不起凡人,不尊重千百年來的社會習慣,你準是個離經叛道的邪人……總之,他們會想出種種庸俗無聊的玩意兒來糟蹋你。”73最終,“大聲疾呼”,“別管人家的閑事吧,讓我們耐心地等待著,等著那呼喚我們的人,即使等不到也不要糊里糊涂地結婚。不要擔心這么一來獨身生活會成為一種可怕的災難。要知道,這興許正是社會生活在文化、教養、趣味等方面進化的一種表現。”74若聯系著1966—1986年間,張潔自己所經歷的愛戀故事,或許可以從這些話語中,能聽出屬于張潔的內心呼聲。

張潔曾在許多場合,表示自己的寫作和自己的生活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75在一篇懷念冰心的文章中,她十分認同冰心對自己作品的看法。“她對我的《愛,是不能忘記的》一文的看法,也是慧眼獨具:‘……我也看了,也感到不是一篇愛情故事,而是一篇不能忘記的心中矛盾。是嗎……”76類似的,哈里森·索爾茲伯里寫信告訴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是一個非常動人的故事,也是沒有用一個虛假的文字寫下來的故事。”77張潔同樣默然接受。這正如她在接受德國《明鏡》周刊采訪時所認為的那樣——“‘張潔的書如同其人,正直不阿。她的目光始終洞察著陰暗的角落。我很喜歡她,但是很難和她接近。我覺得他說得對。”78不唯此,在談到《沉重的翅膀》的寫作時,張潔就曾經坦言,“說到底,我是一個感情重于理智的人,15年前寫《沉重的翅膀》不過是愛屋及烏奮力而為,并非我對體制改革、經濟騰飛、國家大事、一個理想完善的政治架構有多少研究……”79這“愛屋及烏”的“屋”,正是當時深陷改革風潮并因此而下馬的孫友余。所以張潔才會在一個創作談中說:“我必須回答那些尊敬的讀者:我為什么要寫《沉重的翅膀》?我想我必回答不好,這如同讓我回答:你為什么是張潔一樣。”80糾纏于小說到底是否是作家的親身經歷,顯然空費心力。但是從作家的故事來解讀文學作品,卻可以看出其中的端倪,也為我們理解文學作品,提供了更豐富的、新的側面。或許,還是應該回到張潔自己的文學觀念上來,才是最合適的——“作家的每部作品,都可以看作是他們靈魂的自傳。”81

【注釋】

①黃秋耘:《關于張潔作品的所想》,《文藝報》1980年第1期。

②《文藝報》先后刊發了黃秋耘的《關于張潔作品的斷想》、李希凡的《“倘若真有所謂天國……”——閱讀瑣記》和曉立的《深刻細致,但也要寬闊——談張潔的創作特色》。這些文章引出的爭論話題,受到全國各地的關注,報社先后收到各種信件,并最終整理出《關于〈愛,是不能忘記的〉(來稿綜述)》。《光明日報》于1980年5月14日、28日刊發肖林的《試談〈愛,是不能忘記的〉的格調問題》和戴晴的《不能用一種色彩描繪生活——與肖林同志商榷》。《文匯增刊》1980年第2期也刊發了唐摯的《純真愛情的呼喚——讀小說〈愛,是不能忘記的〉隨感》。王蒙也談到過這篇小說。參見王蒙:《當你拿起筆……》,北京出版社,1981。

③⑧何火任:《張潔小傳》,載何火任:《張潔研究專集》,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第1-4、2頁。

④張潔:《何以解憂,唯有稀粥》,載張潔:《張潔文集·散文隨筆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第39頁。

⑤張潔:《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第62頁。

⑥張潔:《幫助我寫出第一篇小說的人——記駱賓基叔叔》,載張潔:《張潔文集·散文隨筆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第132頁。

⑦52617279張潔:《可憐天下女人心》,載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還有勇氣嗎?》,作家出版社,1997,第553、550-551、555、549、550頁。

⑨張潔:《去年,在Peloponnesus》,載張潔:《張潔文集·散文隨筆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第364頁。

⑩鄧國治:《我所認識的張潔》,載何火任:《張潔研究專集》,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第64-66頁。

11張潔:《清輝依舊照簾櫳》,載張潔:《張潔文集·散文隨筆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第165頁。

12張潔:《不再清高》,載張潔:《張潔文集·散文隨筆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第189-191頁。

13張潔:《我沒什么了不起》,載張潔:《張潔文集·散文隨筆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第210頁。

14荒林、張潔:《存在與性別,寫作與超越——張潔訪談錄》,《文藝爭鳴》2005年第5期。

15張潔:《答〈收獲〉雜志鐘紅明女士》,載《她吸的是帶薄荷味兒的煙》,花城出版社,2011,第156頁。

16在荒林、鐘紅明、張英等的訪談中,張潔一再把自己“不悔改”“不低頭”“不妥協”“不放棄”的性格給描繪得淋漓盡致。參見《真誠的言說——張潔訪談錄》《存在與性別,寫作與超越——張潔訪談錄》《答〈收獲〉雜志鐘紅明女士》《答〈南方日報〉陳黎女士》等。

17張潔:《也許該為“芝麻”正名》,載張潔:《張潔文集·散文隨筆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第337頁。

18張潔:《一個中國女人在歐洲》,載張潔:《張潔文集·散文隨筆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第226頁。

19荒林、張潔:《存在與性別,寫作與超越——張潔訪談錄》,《文藝爭鳴》2005年第5期。同樣的表述,也出現在《答〈收獲〉雜志鐘紅明女士》中,她說:“因為寫作是我生命存在的一種形式。”見張潔:《答〈收獲〉雜志鐘紅明女士》,《她吸的是帶薄荷味兒的煙》,花城出版社,2011,第151頁。

202281張英:《真誠的言說——張潔訪談錄》,《北京文學》1999年第7期。

21[德]米歇爾·坎-阿克曼:《訪張潔》,載何火任:《張潔研究專集》,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第93頁。

23新華社北京:《孫友余同志逝世》,《人民日報》1998年11月12日。

2449515557張潔:《最后一個音符》,載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還有勇氣嗎?》,作家出版社,1997,第546、542、542、541-542、542頁。

25張潔曾在多篇文章中觸及孫友余的這種出身,以及由此而散發出的獨特魅力。《無可奈何花漸落》《無地自容》《吾愛吾夫》《人家說我嫁了個特權》等是較為集中的篇章。

263133汪謙干:《安徽壽縣孫世家族與教育》,《史學月刊》2011年第4期。類似的文字,還可以參見孫友余前妻陳楚云1999年編寫的紀念孫友余的內部材料《孫友余同志生平》。

2729楊仲明:《秘密交通紀實(一)》,《紅巖春秋》2001年第1期。

283962張潔:《無可奈何花漸落》,載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還有勇氣嗎?》,作家出版社,1997,第526-528、523、523頁。

3047楊仲明:《接頭暗號:我從重慶來——秘密交通紀實》,《紅巖春秋》2001年第6期。

32本刊特約評論員:《參加新產品鑒定會有感》,《上海機械》1980年第12期。

34記者:《中國系統工程學會成立大會紀要》,《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81年第1期。

35陳立:《行為科學在中國的回顧與前瞻——為悼念孫友余同志而作》,《應用心理學》1999年第1期。

3641535971張潔:《吾愛吾夫》,載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還有勇氣嗎?》,作家出版社,1997,第557、558、557-558、556-557、556頁。

375060張潔:《文革中的一天》,載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還有勇氣嗎?》,作家出版社,1997,第517、517、517頁。

38[法]阿蘭·佩勞伯:《同張潔的會見》,載何火任:《張潔研究專集》,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第108頁。

40張潔:《無地自容》,載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還有勇氣嗎?》,作家出版社,1997,第535頁。

4258張潔:《人家說我嫁了個特權》,載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還有勇氣嗎?》,作家出版社,1997,第529、529頁。

43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北京文藝》1979年第11期。

44參見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北京文藝》1979年第11期。

4548楊仲明:《秘密交通員的生活浪花——秘密交通紀實》,《紅巖春秋》2001年第4期。

46楊仲明:《劉少文遇險——秘密交通紀實》,《紅巖春秋》2002年第4期。

54張潔:《不忍舍棄》,載張潔:《張潔文集·散文隨筆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第72頁。

56在張潔的記述中,孫友余是因為力主改革被自家人“暗算”了才下臺的,退休只不過是個委婉的說法。“先生在他那個階層,可算頂天立地的一條漢子。且不說他在經濟建設,以及后來的經濟改革中那不可磨滅的貢獻,并為此中箭落馬的事。”參見張潔:《最后一個音符》,載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還有勇氣嗎?》,作家出版社,1997,第542頁。

63在結婚后不久寫下的許多文章中,張潔一再表達了自己對孫友余的諸種不滿。“我這一輩子為母親和女兒操的心,也趕不上這幾年為先生操的心。”參見張潔:《無可奈何花漸落》,載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還有勇氣嗎?》,作家出版社,1997,第524頁。“事后,我悔恨無窮地對先生說:‘我當時昏了頭,你經歷過那么多事,又比我年長許多,怎么沒替我想著給媽買個花圈呢?先生說:‘你又沒告訴我。……后來,我終于從悲痛中緩過氣來的時候對先生說:‘這一年要是沒有朋友們的關心,我真不知道怎么過,可是你連問都不問問我是怎么熬過來的。先生照樣無辜地說:‘你又沒有告訴我。”“先生的萬般事體,除了大小解這樣的事我無法代勞外,什么時候要他張過口?就連他打算到街口去迎火葬場的車,我在那種情況下還能為他著想,怕他累著,轉請諶容代勞。”參見張潔:《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第172-173頁。這種略帶憤怒的表達,在很多散文中都透露了出來。最后,這段婚姻仍舊是以離婚而告終。

64王蒙曾在一篇文章中就《無字》發出較為嚴苛的批評意見。“如果無所不寫,還有沒有隱私與尊嚴、文德和文挌之類的考慮?或者,一部小說和一部揭發材料之間的區別應該怎么樣界定?”參見王蒙:《張潔——極限寫作與無邊的現實主義》,《不成樣子的懷念》,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第250頁。關于張潔的個人經歷與小說《無字》間的關聯,可參見張建偉:《〈無字〉:男神鏡像的創生與顛覆》,首都師范大學,2008。張忞悅:《當代中國女性作家作品中的現代革命歷史建構——以〈無字〉、〈笨花〉為例》,上海社會科學院,2014。

656874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載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還有勇氣嗎?》,作家出版社,1997,第374、376、385頁。

66張潔:《“我很久沒有喝過香檳了”》,載張潔:《張潔文集·散文隨筆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第388-389頁。

67劉錫誠:《在文壇邊緣上:編輯手記》,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第379頁。

69張潔:《“張潔”的煩惱》,載張潔:《張潔文集·散文隨筆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第183頁。

70實際上,披閱張潔的自述,能找到許多處與小說對應的地方。比如小說中一再強調的兩人“曾經一同走過的那條柏油小路”,張潔就在《不曾舍棄》中有過描述。又比如小說寫道:“逢到他咳嗽得講不下去,她就會揪心地想到為什么沒人阻止他吸煙?擔心他又會犯了氣管炎。”張潔則在《無可奈何花漸落》中,詳細地描寫了孫友余的氣管炎,以及為之操心穿衣服等細節。

73這一大段表白,和張潔在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是多么驚人的一致。在《吾愛吾夫》《最后一個音符》中,張潔寫到,“指控我是個傷風敗俗的壞女人”,“這些糟蹋我全不在意”等。

75當然,張潔也曾表示這種關聯的不存在。在一次文學報告會上,當有人提問“《愛,是不能忘記的》是不是你本人的經歷?”張潔回答說:“這種提問缺乏常識。……自己的故事,三句話就講完了,還有什么好寫的東西呢?一定要強迫自己忘記自己,應該記住的,只是你的‘人物。”(張潔:《漫談小說創作的準備——在錦州文學報告會上的講演和答問》,載何火任:《張潔研究專集》,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第58頁。)與此類似的表述,還出現在“創作自述”《我的船》中。參見張潔:《我的船》,載張潔:《張潔文集·散文隨筆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第173頁。文章中還憤憤不平地說道:“或有人對某篇小說對號入座,入座之后,不那么舒暢之后,便把我告上掌有生死簿的權力結構,然后就沉醉在從自己過長的舌頭噴射出的唾液所映射出的彩虹中,以為那點唾液便是足以淹死我的汪洋大海。”“還有因那不好說出口的原因而貶低你——你反復寫的不就是自己那點破事!可我也沒見著你寫了什么超出自身經驗的驚人制作,是不是?”如此語氣,也讓這篇寫于1981年的文章,兼具有為自己創作及為自己和孫友余的愛情辯護的雙重效果。

76張潔:《乘風好去》,載張潔:《張潔文集·散文隨筆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第156頁。

77張潔:《“我最喜歡的是這張餐桌”》,載張潔:《張潔文集·散文隨筆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第281頁。

78 K.萊因哈特、F.麥耶爾:《〈明鏡〉周刊編輯部采訪張潔記錄》,載何火任:《張潔研究專集》,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第100頁。

80張潔:《我為什么寫〈沉重的翅膀〉?》,《讀書》1982年第3期。

(謝尚發,上海大學文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99精品国产电影| 国产JIZzJIzz视频全部免费|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网址|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极品国产在线| 黄色成年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中文字幕第4页|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久精品色妇丰满人妻| 色视频国产|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在线看|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在线a网站| 又爽又大又光又色的午夜视频|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久久成人免费| www.91在线播放|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麻豆国产精品一二三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 国产成人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欧美啪啪一区|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日韩国产另类| 五月天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AⅤ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国产va免费精品| 人妻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国产精品一线天| 国产视频入口|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538精品在线观看|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亚洲免费黄色网|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超碰91免费人妻|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国产成人喷潮在线观看|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国产一二视频|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久久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99热亚洲精品6码|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日本黄色a视频| 国产亚洲第一页| 国产三级a| 亚洲区一区|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高h视频在线| 高清不卡毛片| 高清国产在线|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经典三级久久|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