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的重要目標就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幼兒教育屬于人一生的重要基礎性教育,幼兒從家庭小環境逐步走向校園小社會,在育兒教育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創新教學指導方法,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現代生活習慣,逐步增強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文章基于此背景下分析,探索如何在幼兒語言教育教學活動中創新教育指導方法,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養成良好的現代生活習慣。
關鍵詞:幼兒;現代生活習慣;社會交往;適應能力
一、 引言
在幼兒教育過程中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對于幼兒發展而言,是適應社會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培養,必須要體現出社會性發展需求,用于社會性交往能力,體現在友好和平等上,必須要做到友好平等才能夠實現相互間的交往、尊重、扶持。
二、 增強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使幼兒樹立平等友好互助關系
在幼兒教育過程中重視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首先要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現代生活習慣,例如養成良好的主動問好習慣,無論是在幼兒園中還是日常生活中,應當積極主動地向遇到的教師和家長問好,也要向長輩和親人問好。在此過程中,幼兒教師應當發揮自身言傳身教的作用,為幼兒進行示范,例如幼兒間存在沖突時,必須要做好調解工作,正確地認識無論何種社交,都會存在一定的摩擦,即便出現摩擦也必須要分辨對錯,養成謙讓團結的友好精神,對于幼兒而言,可能一開始并不了解謙讓的好處,但是教師必須要引導幼兒保持友好平等的關系,如果一遇到事情便進行爭論,可能會導致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薄弱,不利于幼兒的發展。所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現代生活習慣,能夠潛移默化地增強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三、 通過家園合作,培養幼兒社會交往能力
對于幼兒教師來講,開展家長會有助于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由于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培養需要家園共育,營造良好的習慣養成氛圍,在幼兒園中教師需要發揮自身的引導示范作用,在家庭之中,家長的言行舉止和處世態度則會影響著幼兒的良好習慣以及社會交往能力發展。作為教師必須要與家長保持良好的教育交流關系,家長應當搞好鄰里關系,能夠做到表里如一,同時幼兒教師也應當讓家長尊重幼兒的交友選擇,切記不要過于干涉幼兒的活動,培養幼兒的愛心以及同情心。家長也應當向幼兒教師反映幼兒的實踐情況,將幼兒在家庭中遇到的各項交往難題講給教師聽,然后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教師也應當布置親子交往活動,引導家長帶幼兒走出家門,開拓視角,與他人溝通交流。例如在菜市場買菜時可以讓幼兒自主交談,在遇到問題時可以詢問一下幼兒的想法和意見。同時要與幼兒進行良好的溝通交流,有的家長忙于工作并不愿意與幼兒互動,過于關注幼兒的學習情況,卻忽略幼兒的身心發展。所以家長必須要正確地認識家庭教育屬于幼兒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與教師保持良好的交流關系,同時也要與幼兒進行多元互動,關注幼兒的生活問題,在此過程中幫助幼兒不斷地梳理生活經驗,養成良好的交往能力。
四、 尊重幼兒性格特殊性,培養良好生活習慣
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培養體現出社會性要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根據幼兒的性格特點,選擇幼兒喜歡的游戲內容進行教育引導,在游戲活動中開發幼兒的智力,并且鼓勵幼兒以小組的方式進行探討交流,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人際交往習慣。例如在戶外游戲中,教師可以給出合作競爭類游戲,引導幼兒做一些社會交往活動的游戲,鼓勵幼兒自主交談,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也可以邀請其他幼兒共同合作完成小組目標。由于幼兒的心理特點決定著幼兒的興趣及容易轉移,對于游戲而言,幼兒可能玩不了幾次便會感覺厭煩,所以教師必須要合理地設置游戲,將多元生活經驗融入幼兒的社會交往游戲之中,可以鼓勵幼兒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問路,哪一組先到達目標即為獲勝,也可以扮演商販,引導幼兒購買物品,根據幼兒的買賣情況以及花費情況進行評分。通過探討交流,能夠使幼兒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創新熱情,在游戲活動中,教師切忌不要進行過多的干預和限制,應當引導幼兒主動地去玩耍,思考探究自己想表演什么,如何進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又應該養成哪一些習慣,幫助幼兒不斷地積累生活經驗,增強幼兒的綜合能力。
五、 結束語
結合上述,我們能夠總結得出,幼兒的個人成長以及未來發展情況都必須要緊密貼合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所以教師應當與家長保持良好的合作交流關系。通過家園攜手共育、齊抓共管,能夠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及各項心理,科學合理的健全教育,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現代生活習慣,促進幼兒更好地成長。
參考文獻:
[1]李青青.借助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幼兒交往能力[J].科普童話,2017(8):20-23.
[2]王李妹,鄒小寧.在社會活動中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J].課外語文,2017(8):50-52.
[3]黃敏.幼兒現代生活習慣培養在幼兒社會交往方面的實踐研究[J].才智,2017(23):122.
[4]隋新云.幼兒現代生活習慣培養在幼兒社會交往方面的實踐研究[J].內江科技,2016,30(2):206.
作者簡介:范姝娟,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區第二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