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紅梅
批注式閱讀可以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在閱讀中吸收知識,發現更為寬廣的天地。教師作為學生學習路上的領路人,背負著教學重責,應該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圍繞學生設置課程內容,在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的原則下,合理地選擇教材內容以及活動進行方式,挖掘批注式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價值,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素材選取
因為學生目前尚處于分析能力不足、認知程度較低的年齡段,因此開展語文閱讀教學必須要圍繞學生當前的實際情況,合理地選擇閱讀素材,美國語言學家弗斯提出:“在所處的語境中使用語言才可以發揮語言的價值,如果語言脫離了所處的環境,語言將會變得毫無意義。”
閱讀教學需要圍繞語境考慮學生所處年齡段的特征,圍繞學生合理設置,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保證學生能夠在課程學習中吸收知識,由此才能顯示出教學工作的價值。批注式閱讀與傳統形而上的教學方法不同,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動筆畫書的方式,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閱讀素材中,批注式閱讀不能脫離語言環境,在教學過程中挖掘學生的潛能,于內容選擇方面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這是批注式閱讀可以發揮其最大教學價值的關鍵所在。
內容的選擇尤為重要,文本作為閱讀的基礎,是教師實施批注式閱讀必須關注的內容,合理選擇文本,保證批注式閱讀文本擁有一定的趣味性,同時內容編排邏輯縝密,具有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價值,可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針對閱讀中常出現的問題需要合理防護。閱讀文本還需要具備經典性與典型性的特征。
首先閱讀文本經典性是指批注式閱讀在一定的范圍中可以發揮教育價值,閱讀分為精讀與略讀,批注式閱讀主要適合于精讀,在文本選擇中應該以經典著作為主,同時將批注式閱讀的投放點集中于經典段落。因為課程教學時間有限,合理劃分閱讀文本內容,對課程的開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另一方面典型性,在文本選擇期間,從單一的小說、散文等體裁向全文體方向過渡,戲劇、小說、散文均可以作為文本的選擇題材,在部編版教材中可以選擇《清平樂·村居》《飛向藍天的恐龍》《琥珀》等文本,通過對不同文體的批注,強化學生對不同文字的分析能力,從而可以提升批注的有效性與準確性。選擇批注文本內容,必須確保閱讀課程時間可以滿足學生批注的工作量,選擇與修辭方式、字詞精煉等方面具有典型意義的文本,在有效的時間內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方式應用
閱讀進行期間需要設立課程目標,確定具備科學性的實踐過程,在合理的目標下保證教學工作能夠按照一定的流程進行。教師作為語文課當中的引導者,必須發揮自身的職能作用,引導學生參與文本閱讀,幫助學生快速進入閱讀狀態,分析課程內容,而閱讀教學目標的設置需要從學生與當前的閱讀分析能力進行,使學生能夠在閱讀期間與作者對話,與編者對話。教師為了讓學生按照要求批注閱讀而設置相關的問題,在問題導向下可以使學生積極地參與批注式閱讀活動。批注需要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不能拘泥于形式,不要求在符號、線條方面具備統一性。在批注式閱讀執行期間,學生可以使用常規的批注圖標,但是要確定不同圖標的劃分類別,在此過程中應該以簡潔為最佳選擇方式,保證批注是閱讀可以發揮最大價值,訓練學生分析文字內容能力。
以部編版《母雞》一課為例,教師讓學生在批注閱讀過程中,思考“老舍眼中的母雞是一只什么樣的雞” ?批注閱讀不局限在學生自我感悟,而是分為多個環節,首先學生自主批注閱讀,接著進行群體性交流,與其他同學分享各自的想法,在此過程中可以強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最后將小組探討的結果于課堂中展示出來,各小組分別共享各自的討論結果,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參與批注式閱讀活動,最終經過探討,得出作者是借母雞比作母親這個身份,并回答教師之前提出的問題——它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因為它有了一群雞雛。
三、知識鞏固
批注式閱讀可以強化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能力,在課堂討論結束后需要圍繞批注內容的某段精彩段落,比如在《母雞》一課中的“到下蛋的時候,它差不多是發了狂,恨不能讓全世界都知道它這點成績,就是聾子也會被吵得受不了”。要求學生仿寫該語句,使用夸張的方式進行仿寫,實現知識遷移,讓學生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關聯以往之時發現語句,由此提高學生的文字應用能力。
結語:
批注式閱讀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可以發揮學生于課堂中的主體性,語文課程教學采用批注式閱讀使學生直接投入到文本閱讀中,完成精讀,快速掌握文本內容,加強對文本內容的記憶,于批注式閱讀模式下掌握文本字詞應用方式、結構布局、修辭應用方法,內化相應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