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謙謙
教學反思是教師不斷更新教育教學方法,掌握先進的教學技術,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教學反思的過程中能實現教育教學理論和課堂教學實踐之間的對話。“教然后知困”,教師只有不斷進行教學反思方可激活教學智慧,探索出統編教材內容的嶄新表達方式,從而構建出師生互動的高效課堂。
教師想要得以快速有效的成長,離不開教學反思。當下,教學反思不僅要進行課后反思,同時也要進行課前和課上反思,只有三管齊下,方能提高教學質量。接下來,以《咕咚》一課的教學反思為例進行分析,淺談教師如何寫好教學反思。
一、立足教材,重視課前反思
課前反思能有效地提高教師教學設計的目的性。課前反思不僅要立足教材、立足單元,更要瞻前顧后結合整冊書的教學目標進行備課,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備課是上課的前提,課堂教學重在準備,要在專研教材上下足功夫,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如《咕咚》這一課,在一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借助圖畫、形聲字特點、聯系上下文等方式猜字、認字;能根據課文內容作簡單推斷”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課前做了猜字認字的教學設計,通過小動物的聲音導入,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引出“嘰”“呱”“喵”這三個形聲字。然后,通過動畫聲旁和形旁字體顏色的變化,引導學生掌握形聲字的讀音規則:形聲字讀聲旁。接著引出新朋友,咕咚。讓學生嘗試用剛才學習過的辦法猜字,激發識字愿望。最后,出示本課的形聲字“嚇”“攔”,在掌握識字方法的基礎上加以運用。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形聲字的識字方法,同時也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但是,在課前導入這一環節,當孩子們說出自己的識字方法以后,教師缺乏有效的總結,致使整個環節略顯單薄。
二、以生為本,強化課堂反思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課堂要以生為本,因生而教。教中學,學中教。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環節一步步展開,師生在互動中時常會擦出火花,迸發出教育靈感,因此課堂中的反思十分重要。
在《咕咚》這一課,教學設計在掌握生字詞的基礎上直接指導學生讀好小兔子的語言。然而,課堂教學中學生掌握了生字詞以后直接指導學生朗讀小兔子的語言時略顯吃力。參考語文新課標的要求“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應起到理解內容、明確主旨的作用”。針對這個要求,本著以生為本的理念,結合課堂中學生的反應,設計了“‘咕咚,嚇到了哪些小動物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圈出小動物”這一問題,進行整體感知。學生帶著問題邊讀書邊圈畫,很快就準確地找到了這些小動物。
三、基于學情,落實課后反思
課后反思具有批判性和總結性,在課后及時反思,統籌全局。總結課堂教學中的長處加以鞏固,豐富課堂教學經驗;找出課堂教學中的不足,分析原因加以改進;揚長避短,為今后更好地教學做準備,努力實現教學質量的高效化。
課后在反思《咕咚》一課時,發現本節課最大的亮點是在講解《咕咚》的另一個教學重點“在讀懂故事的基礎上根據課文相關信息進行推斷”時學生學習得十分認真,掌握得比較扎實。針對這一重點教師教授時讓學生在饒有趣味的畫面中一邊讀課文,一邊梳理故事情節,培養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這個板塊的教學中體現了層次性:先由扶到放,重點指導朗讀小兔子的語言。通過學生初讀,看圖猜表情,再到聯系生活實際以及展開聯想這四種朗讀方式,逐步指導朗讀教學。接著,再借助圖畫、聯系上文理解“拔腿就跑”“逃命”等詞;創設情境,情感朗讀,體會動物們害怕的心理。最后,老師展開追問,在追問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明白“遇事要動腦筋,不要盲目跟從”這個道理。
總之,教師要不斷進行教學反思。立足教材,重視課前反思;以生為本,強化課堂反思;基于學情,落實課后反思。在反思中重新審視自我,發現問題,提升自己。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用新則進。教師只有不斷反思,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促進教育教學專業發展,使每一位學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