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王家蓮(1970— ),大連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館員。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理論邏輯
摘 要:文章闡述了高校圖書館開發高品質學習空間的內涵,從理論邏輯與實踐探索的視角對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再造進行了多維探索,以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空間為例,通過實體空間、人文空間及虛擬空間的打造,分析了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再造的實踐路徑,提出了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再造需深化的問題,并對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再造進行了前景展望。
中圖分類號:G25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1)01-0064-03
1 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的內涵
廣義的圖書館學習空間包括圖書館所有能深化或豐富學習行為的場所,而狹義的圖書館學習空間則是指推崇互動與協作的新型學習空間。關于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的內涵,筆者查詢中國知網后發現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一是要素論。持該觀點的隆茜認為高校圖書館的學習公共空間、文化公共空間、知識共享空間及信息交流空間共同組成了公共空間四要素[1]。二是空間搭建論。持該觀點的許亞鋒等認為高校圖書館創建學習空間應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考慮如何通過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并支持與學習相關的活動促進學習者的學習,包括物理學習空間和虛擬學習空間[2]。三是服務空間論。持該觀點的倪代川等認為學習空間服務是高校圖書館發展的重要內容,包括信息共享空間服務、學習共享空間服務、多媒體學習空間服務、自主學習空間服務、預約學習空間服務等[3]。
2 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再造的理論邏輯
高校圖書館的學習空間設計理論常談常新,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持續關注。近年來,學習空間研究熱度更是急劇上升,吳建中在《再議圖書館發展的十個熱門話題》一文中將“空間再造”列為第三[4]。當前,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再造研究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幾種:①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何克抗認為學習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而實現的意義構建過程,“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該理論的核心四要素[5];許亞鋒等則認為如何利用學習場所促進學習者的主動建構、社會交互、社會參與等是學習空間設計者應關注的焦點[6]。②學習環境設計理論。鐘志賢認為心理學、教育學、技術、文化和實用主義是該理論的核心內涵。③技術支持學習理論。胡海明等認為技術支持學習理論是為學習者的學習減少其認知負荷,并提供內容、場景、工具的整合性媒介[7]。④信息資源共享理論。陳穎認為圖書館個性化服務的最終目標可以概括為任何用戶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均可以獲得任何圖書館擁有的任何信息資源的信息資源共享功能[8]。
2.1 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再造是其服務方式多維度發展應運而生的文化新業態
隨著科技的發展、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以及師生日益高漲的多樣化學習需求,傳統圖書館的學習空間難以滿足當前培育民族復興大任新人的新需求,高校圖書館需重新審視學習空間再造的價值和作用。高校圖書館應以文化使命新擔當推動個性化、智能化、精準化學習空間再造,社會化、個性化、體驗化、品質化應成為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的主要特色。學習空間規模可大可小,空間設計可多樣化;學習空間中的館藏文獻要體現地域特色、專業特色以及學科特色。多元化、智能化、立體化的學習空間形式不拘一格,可實現高校圖書館服務效能的跨越式提升,是高校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新方向和開展學術研究的新領域。
2.2 高校圖書館空間再造可聚焦服務效能,實現空間服務的內涵與價值
建立一個契合時代教育要求的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服務模式,是高校圖書館轉型發展的重要目標和新的進取方向。從理論上謀劃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再造的內在邏輯,有助于推動高校圖書館轉型發展,提升服務效能。正確認識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再造服務趨勢,打造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再造的理論新生態,可實現學習空間與高校讀者精準服務的良性互動,提升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的感召力。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再造應緊扣時代脈搏,契合當今個性化、專業化服務的時代背景,與時俱進打造開放、智能、多元的學習空間,創新服務范式,以專業化、精準化服務打造服務品牌,達到陶冶性情、滋養心靈、涵養品德的目的,提升服務效能,實現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為創新我國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再造的理論研究和具體實踐提供有益的借鑒。
3 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再造的實踐路徑
3.1 打造立體多元的實體學習空間
高校圖書館要增強實體學習空間服務的競爭力,構建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多元化、全方位、立體化的實體學習空間服務模式。顏值與內涵并重的學習空間是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的助推器,高校圖書館可利用冷暖、疏密、動靜等因素增強學習空間的視覺效果,如:擺放生機勃勃的盆景、栽種錯落有致的花木、張貼名人字畫、巧妙配置簡介圖示等,以彰顯物理空間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共融。讀者在柔和的燈光下,品著清香的淡茶,聽著溫馨的音樂,猶如置身綠意盎然的樹林間、馨香怡人的花園里、靜謐古樸的草廬下,享受曼妙的學習時光。
精細化、一體化、人性化設計的學習空間再造,可充分彰顯空間的功能價值,實現內外空間的和諧統一,便于高校圖書館有效利用實體學習空間開展服務。例如,高校圖書館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空間,可以設立思政類圖書主題書架,擺放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革命史、黨的基本路線方針、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等文獻資料,并定期更新圖書,同時開展思政圖書讀書月活動,利用數字化文化長廊、多媒體名人墻、超星瀑布流等方式播放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題開展學習時,可將習近平著作、音視頻資料等置于學習空間,同時設置背景墻懸掛習近平在各地考察調研的圖片,并搭配相應的景觀,使進入學習空間的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3.2 搭建全新多維的人文學習空間
人文精神是圖書館的基本精神。近年來,人文關懷逐漸成為高校圖書館打造學習空間關注的重點,秉承“以人為本”原則,將學習空間的設計焦點放在強化讀者體驗上,從點滴細微之處著手打造學習空間,提供人性化和個性化服務。例如,高校圖書館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精準定位目標讀者,并建立目標讀者性別、年齡、學歷、職業、愛好等信息數據庫,有針對性地為具有不同信息服務需求的目標讀者群體打造全新多維的學習空間,開展差異化、個性化服務,以滿足不同層次目標讀者的服務需求。
高校圖書館人文學習空間的整體布局基調應與服務內容協調一致,為讀者創造更好的人文環境和文化體驗,提升讀者的親近感和感受度。例如,針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空間,高校圖書館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黨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等精選書單,并策劃專題講座,同時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視頻資源庫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以紅色文化為主題進行宣傳時,應以紅色文化為背景打造學習空間,除組織紅色專題研討會、紅色專題講座、紅色經典電影放映、紅色人物報告會等活動外,還可開展“重溫紅色故事,喜迎祖國華誕”征文活動,在學習空間裝飾毛主席語錄、五星紅旗、黨旗等,邀請專家學者走進學習空間開展紅色講座,進行精彩點評,使讀者獲得沉浸式學習體驗[9]。
3.3 構建智能精準的虛擬學習空間
高校圖書館可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構建虛擬學習空間,如:利用微信、微博、QQ群等創建虛擬社群學習空間;開展線上體驗服務,構建數字影像室等新型虛擬體驗空間;利用5G技術構建集社群生活、數字沖浪、學習交流、休閑閱讀、智能應用等服務于一體的跨時空精準智能學習空間;利用智能機器人語音導航、智能咨詢、智能文獻資源檢索等構建智能虛擬學習空間;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構建線上數據庫,打造音視頻直播或錄播學習空間等方式,促進短視頻、微傳播和融媒體平臺的有機結合,構建智能精準的虛擬學習空間。
高校圖書館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虛擬學習空間時,可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方式調研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充分利用網站、學習強國、微信、微博、抖音等平臺大力宣傳思想政治教育虛擬學習空間服務,邀請知名專家學者進入虛擬學習空間舉辦思想政治教育專題講座,并開通直播與大學生讀者進行互動;安裝電子顯示屏,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資源庫相連,應用AR和VR技術使讀者猶如身臨其境,瞬間徜徉于長征途中、走進莊嚴的開國盛典現場、飛躍祖國版圖領略錦繡壯美河山。此外,高校圖書館還可利用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構建融合館內外及“線上+線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虛擬學習空間,建設思想政治專題數據庫,有效優化和整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增強虛擬學習空間服務能力,為大學生讀者提供豐富多彩的虛擬學習空間思想政治教育服務。
4 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再造需深化的問題
4.1 完善學習空間再造考核評價機制
高校圖書館要不斷健全和完善學習空間再造的考核評價及獎懲監督機制,構建科學的考核評價機制,因館制宜地創新考核評價方式。高校圖書館可成立學習空間再造考核領導小組,利用高校圖書館的年度大數據報告開展考核評價,考核評價要有理有據,不僅要對文獻流通率、入館人次、借閱排行榜等服務情況進行分析和評估,同時還要發揮第三方考核評價的作用,增加外部考核評價,對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的核心讀者進行線上線下訪談或問卷調查,在重視讀者滿意度的基礎上對高校圖書館的學習空間再造進行整體的客觀評價。針對考核評價結果,高校圖書館可建立學習空間制度化反饋機制,利用空間評估結果指導未來的空間改造。此外,高校圖書館還應研究制定相應的激勵制度,將學習空間考核評價結果與考核評價對象的工作績效相掛鉤,促使考核評價對象不斷提升學習空間服務能力。
4.2 打造卓越的專業化學習空間服務團隊
高校圖書館要組建以館長為首的學習空間專業化服務團隊,通過跨界合作、跨部門合作等方式構建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服務共同體,同時借助社會資源實現跨行業服務,共同打造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服務品牌共贏機制,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高校圖書館要對高質量發展學習空間的理念文化、組織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進行明確規劃,不僅要科學論證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再造服務的目標、模式、理念、特色,還要合理制定學習空間再造服務的發展策略、戰略步驟等。此外,公共圖書館要不斷提升館員的學習空間再造服務能力和水平,創新服務模式、服務文化和服務管理方式。
5 前景與展望
綜上所述,學習空間再造成為高校圖書館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高校圖書館要根據本館的服務領域、服務內容、服務方式、服務對象等,搭建與之相匹配的學習空間,不斷探索、優化學習空間服務模式,實施過程要循序漸進。高校圖書館不僅要以精準服務模式打造學習空間再造新生態,以學習空間再造提升讀者的忠實度,還要打造多樣化學習空間,如信息共享空間、藏書空間、閱覽空間、休閑空間、創客空間、智慧空間、交流空間、體驗空間等,實現常規學習空間與特色學習空間、實體學習空間與虛擬學習空間的完美融合,建構包含主體、資源、時空、技術等多維度、立體化學習空間服務創新模式,推進讀者閱讀新體驗與學習空間打造同頻共振,進一步促進我國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再造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隆茜.中外高校圖書館學習空間的設置與使用政策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5(5):53-64.
[2][6] 許亞鋒,高紅英.面向人工智能時代的學習空間變革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8(1):48-60.
[3] 倪代川,呂筱文.現代大學圖書館公共空間內涵探析[J].新世紀圖書館,2015(7):5-9.
[4] 吳建中.再議圖書館發展的十個熱門話題[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7(4):4-17.
[5] 何克抗.深度學習:網絡時代學習方式的變革[J].教育研究,2018(5):111-115.
[7] 胡海明,吳永和.個人學習環境系統的應用設計:以電子書包為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2):116-126.
[8] 陳穎.港臺地區大學圖書館24小時學習空間發展現狀及啟示[J].新世紀圖書館,2015(5):25-28.
[9] 劉艷.“場景”嵌入閱讀推廣的價值、反思與啟示:由《一本好書》說起[J].圖書館,2020(10):69-75.
(編校:徐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