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祝鳳云(1975— ),廣西財經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關鍵詞:新時期;經典;閱讀推廣
摘 要:文章分析了新時期人們閱讀方式的變化與發展情況,指出了當前高校圖書館經典閱讀推廣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創新經典閱讀推廣模式的對策和建議,旨在為高校圖書館經典閱讀推廣的創新提供參考。
中圖分類號:G25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1)01-0132-04
閱讀的重要性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許多人已經樹立了“終身閱讀”理念。北大教授王余光指出,在全民閱讀推廣中,特別重視推廣傳統經典書籍的閱讀,正是積蓄和弘揚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必要內涵[1]。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特別是經典閱讀推廣,對文化傳承和立德樹人具有重大意義。互聯網的高速發展、電腦和手機的普及、移動通信技術的進步帶動了新媒體的快速擴展,也極大地改變了讀者的閱讀方式。相關調查顯示,讀者每年閱讀的紙質出版物數量越來越少,有時間、有毅力靜心閱讀紙質經典書籍的人則更少。閱讀推廣面臨新形勢,傳統的經典閱讀推廣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的發展要求,亟須開發新的閱讀推廣模式。筆者結合近年來的工作情況和學校實際情況研究了高校圖書館經典閱讀推廣尤其是文學經典閱讀推廣的問題,以期創新高校圖書館經典閱讀推廣模式,開辟閱讀推廣的新陣地。
1 新時期人們閱讀方式的變化
歷史上,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的出現曾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技術的革命性進步使得紙張和書籍不再昂貴和稀缺,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閱讀書籍,從而也推動了文學的發展和傳播。哈佛大學教授馬丁·普克納在《文字的力量》一書中認為,文學塑造人類,創造文明,文學改變未來。計算機技術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閱讀和寫作方式。借助網絡和自媒體,作品的發表和傳播變得非常容易,每個人都能夠成為作者,同時也是他人作品的讀者,文字傳播、寫作和閱讀變得更為便利。對于經典閱讀推廣而言,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2019年8月30日,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由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該《報告》認為,我國網絡安全保障能力穩步提升,互聯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顯。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較2018年年底增長了2,598萬,互聯網普及率達61.2%,較2018年年底提升了1.6個百分點;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47億,較2018年年底增長了2,984萬,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1%,較2018年年底提升了0.5個百分點[2]。2019年4月16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在北京發布了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成果。該調查成果顯示,2018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7本、電子書閱讀量為3.32本,手機和互聯網成為國民每天接觸媒介的主要載體,紙質書報刊的閱讀時長均有所減少[3]。網絡技術的快速變革直接推動了新媒體的蓬勃發展,也影響到信息(知識)交流的效率、范圍、數量和質量。在新媒體環境下,每一個人都能制作信息(作品),同時每一個人也非常容易獲得、評論和傳播信息。
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使閱讀突破時空的限制成為可能,這對圖書館的紙質書刊借閱業務產生了不小的沖擊,也必將推動圖書館服務理念和服務方式的改變。新媒體具有互動、即時、便捷、可共享等突出特點,受到人們的熱捧。新時期,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特別是經典閱讀推廣也必須順應時勢、推陳出新、有所作為。
2 高校圖書館經典閱讀推廣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經典是人類文明的結晶,也是人們借以汲取人文素養的源泉。有研究者指出:“當前我們處于一個高度重視文化自信與傳統優秀文化傳承的時代,推廣經典閱讀是行使這個時代使命的基礎路徑。”[4]高校圖書館經典閱讀推廣致力于傳承經典,可以讓讀者通過閱讀經典感受到文學與文字的力量。
一般而言,經典與讀者都有時代隔閡,因此閱讀有難度,不容易讀進去、讀懂。美國著名諷刺作家馬克·吐溫曾經說過:“經典之作是人人皆稱贊卻不愿去讀的書。”閱讀經典需要讀者走進作品、走近作者,與作品和作者產生強烈的精神共鳴,而這往往不容易做到。梁春芳對地處杭州的16所本科學校在校大學生閱讀狀況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78%的學生認為閱讀經典名著很重要或比較重要,但從經典閱讀的完成情況來看,閱讀完20種以上經典名著的學生僅為11%。該調查反映出大學生對經典名著均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涉獵和閱讀,但閱讀率仍偏低[5]。王逸鳴對北京大學學生經典閱讀現狀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雖然有50%的被調查者是通過閱讀原著的方式了解經典,但仍有近30%的學生明確表示他們了解經典的主要途徑是影視、動畫作品等,另有大約20%的學生選擇通過書評網站了解經典[6]。新時期,閱讀推廣正面臨轉型和發展的巨大壓力。隨著數字存儲和傳播技術的日益成熟和進步,電子書大量涌現,報紙雜志逐步數字化,數字出版、數字圖書館已成為現實,人們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式也在不斷發生改變。大學生沉浸在網絡資源帶來的快感中,對于傳統文化、優秀典籍興趣較低[7]。同時,許多高校領導對閱讀推廣仍然不夠重視,不愿意過多投入,有的學校連專職推廣人員都沒有,更遑論專設機構。此外,一些高校圖書館在經典閱讀推廣方面缺乏創新,推廣效果無法令人滿意。根據筆者調研,當前高校圖書館在經典閱讀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2.1 推廣模式陳舊,效果不佳
一部分高校圖書館對閱讀推廣尤其是經典閱讀推廣重視不夠,閱讀推廣工作也缺乏創新,如:在圖書館大廳陳列一部分經典圖書樣本,列出經典推薦書目,或是出一期宣傳欄、辦幾塊板報、在校園廣播站播幾篇廣播稿等。高校圖書館經典閱讀推廣沒有隨著新媒體環境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變革,其效果可想而知。
2.2 相關投入不足,無常設機構和人員
一些高校圖書館在閱讀推廣方面投入嚴重不足,既無常設推廣機構,又沒有配備專門的推廣人員,未建立長效機制,只在特定的時間段或時間點開展“運動式”的推廣,如:在每年的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當天舉辦盛大儀式,召開閱讀推廣大會,邀請領導等出席講話,待相關時間節點一過便再無聲息。這類應景性推廣、集中式推廣的實際效果十分有限。
2.3 館員人文素養不高,缺乏專業推廣能力
現階段,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人員多為圖書情報類專業畢業,但在個人素養方面還存在以下兩方面的不足:一是受原專業限制,從事閱讀推廣的館員往往對各種經典尤其是文學類經典缺乏了解,其人文素養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二是開展閱讀推廣工作的館員大多對傳播學知識較為陌生,多數也未接受過相關培訓,對媒體推廣尤其是新媒體閱讀推廣更是知之甚少。
2.4 缺乏交流與合作,經典閱讀推廣未實現齊抓共管
經過長期的廣泛宣傳,閱讀推廣的重要意義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但由于多種因素的限制,許多高校圖書館仍未能聯合校內其他機構共同開展活動,推廣力量有限。筆者認為,經典閱讀推廣有益于中華歷史文化的傳承,關系到每一位師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圖書館開展推廣時非常有必要借助校內相關部門的優勢和力量,如宣傳部、教務處、校團委、學生處及文學院等,以形成合力,將經典閱讀推廣活動全面深入班級、宿舍、教室和食堂,創造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5 未確立“以讀者為中心”的指導思想,缺乏針對性
邁入新時代,人們面對海量信息經常會感到無所適從,這時就需要閱讀推廣人員面向讀者進行閱讀指導,引導他們閱讀經典。然而,許多高校圖書館開展的閱讀推廣并不是建立在調查了解讀者需求基礎上的,而是根據上級部署或領導意見進行的。由于閱讀推廣沒有確立“以讀者為中心”的指導思想,所以缺乏針對性而且效果很不理想。
3 新時期高校圖書館經典閱讀推廣的創新路徑
3.1 創新經典閱讀推廣模式,實現線上線下融合
新時期,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下,經典閱讀推廣工作應不斷推陳出新,做到線上線下相融合。傳統的閱讀推廣主要指成立讀書會、組織書評、開展征文競賽、舉辦主題演講比賽及知識競賽,舉辦主題展覽、圖書漂流等多種形式的讀者活動。新時期,圖書館在繼續開展這些傳統推廣活動的同時,還應利用新媒體創新推廣方式。高校圖書館應充分利用校園網、微信公眾號、QQ、手機客戶端、App、圖書館網站等開展閱讀推廣,如:借助互聯網技術開設讀書論壇(BBS)、經典閱讀專題網站、閱讀與欣賞網絡公開課、閱讀攝影展、經典電影選映、閱讀經典講座視頻點播等。這些新推廣模式具有交互性、開放性、共享性等特征,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3.2 不斷加大投入,增設閱讀推廣部門
高校各級領導應更新觀念、提高認識,將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工作作為日常工作開展,增加人財物的投入,配備閱讀推廣專職人員,設立閱讀推廣機構,建立長效工作機制。新時期,高校圖書館應有計劃地發現和培養專業的經典閱讀推廣人才,做好自媒體運營管理工作,對圖書館微博、微信公眾號、網站等資源進行挖掘和整合,增強經典閱讀推廣活動的針對性、趣味性和互動性。
3.3 引進與培訓相結合,努力提升閱讀推廣人員素質
高校圖書館中既懂得新媒體技術及運營,又熟讀經典尤其是文學經典的館員少之又少。高校圖書館要想在短期內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是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擴大招聘專業范圍。高校圖書館不能局限于只招收圖書文博專業人員,還可以招聘一些其他相關專業的人才。二是重視館員的繼續教育和培訓,優先安排閱讀推廣人員的業務進修。高校圖書館需將閱讀推廣人員(館員)的培訓納入專項計劃,尤其是經典閱讀推廣及新媒體運營推廣方面的專項培訓。人才是做好經典閱讀推廣工作的關鍵,處于新的時期,面臨新環境,圖書館只有擁有高素質的專業推廣人才隊伍,才能在經典閱讀推廣中不斷發展創新,開創經典閱讀推廣新局面。
3.4 加強校內協作,逐步形成合力
經典閱讀推廣關系到歷史文化傳承,是惠及全體師生的一項重要工作。高校圖書館應積極與宣傳部、教務處、學生處、校團委、文學院等相關部門和院系溝通協調,建立全校性的經典閱讀推廣聯合組織,如:與文學院、哲學與歷史學院等開展合作,做到優勢互補,共同組織形式多樣、吸引力強、有創意的經典閱讀推廣活動,提升推廣的效果、品位和針對性。
3.5 因勢利導,做好經典閱讀推廣工作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碎片化閱讀越來越受歡迎。新媒體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幫助人們利用零散的時間進行深度閱讀。例如,古代詩詞、格言、警句一般都是短小精煉、富含哲理的,圖書館可以通過新媒體每周(天)推出一首唐詩、宋詞或格言等,并配以圖畫、音樂、解讀、賞析或朗讀音視頻等,讓讀者可以充分利用課間、等公交車或搭乘地鐵等閑暇時間進行閱讀;也可以利用新媒體推出一些經典名著解讀短文及經典名著在線小游戲等。與哲學、宗教學、政治學等經典相比,文學經典相對容易閱讀和理解,而且閱讀文學經典對人的成長具有重大意義。毫不夸張地說,文學經典塑造人生,因而圖書館在閱讀推廣中可以優先推廣文學經典,如《荷馬史詩》《伊利亞特》等。新媒體環境下,圖書館通過多種方式介紹經典、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可以使他們產生借閱紙質經典圖書的愿望,進而有計劃、有重點地進行深入閱讀。
3.6 完善硬件設施,設置經典閱覽室
閱讀經典需全身心投入,所以高校圖書館應盡可能地為讀者打造一個古樸、典雅、幽靜的閱讀環境。圖書館可以開設專門的經典閱覽室,陳列經典文獻供讀者進行深閱讀;館舍緊張的圖書館則可以在閱覽室一角用屏風隔出一小塊區域供讀者休息交流。休息室(區)應配備飲水機、紙杯和留言簿,擺設一些中國古典樣式的實木沙發、茶幾,布置一些花草,墻上可以懸掛一些中國書法作品和中國畫。
3.7 “以讀者為中心”,重視不同讀者的需求
中央電視臺2016年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反響強烈,節目收視率高于其他娛樂節目,大大激發了民眾學習古詩詞和文學經典的興趣。但是,許多讀者想學習中國傳統經典卻不知道讀什么、如何讀,高校圖書館應抓住有利契機,因勢利導、有的放矢,做好經典文獻的推介和導讀工作。然而,讀者的生活閱歷、愛好、學術背景等千差萬別,不同讀者的閱讀需求各不相同,典型的有師生差別、學科專業差別、年級差別等。圖書館閱讀推廣只有“以讀者為中心”,了解其需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8 適時發布推薦書目,優化資源配置
圖書館應及時編制適應本校師生實際情況的經典推薦書單。國外名校和國內的許多高校都有自己的經典推介書目,但各個院校讀者間的差異客觀存在,閱讀推廣經驗不可能完全照搬。圖書館可以在清華大學《學生應讀書目》、北京大學《學生應讀選讀書目》以及其他版本書單的基礎上,廣泛征求讀者和校內外專家的意見,確定本校的經典閱讀書目。
4 結語
在社會轉型期,人們容易變得浮躁,社會上出現了“快餐文化”“娛樂至死”等不良現象,“碎片化閱讀”“淺閱讀”也成了一種閱讀“時尚”,新媒體的勃興也對傳統的閱讀推廣造成了不小的沖擊。高校圖書館應因勢而動,適時改革閱讀推廣方式方法,提升推廣效果。閱讀改變人生,文學直指人心,開展閱讀推廣特別是經典閱讀推廣,讓讀者從“經典難讀”轉變為“經典悅讀”尚有許多工作要做。除本文探討的對策和措施外,高校圖書館還可以設立閱讀推廣專項科研課題、開設經典閱讀選修課程等。利用新媒體開展經典閱讀推廣時會用到大量的音視頻、繪畫、照片及文字等,因此高校圖書館也需要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參考文獻:
[1] 王余光.百年來學人回答:為什么要讀經典[J].圖書館雜志,2014(4):26.
[2] 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0-08-30].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8/t20190830_70800.htm.
[3] 第16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成果發布[EB/OL].[2020-04-17].http://www.nationalreading.gov.cn/Read Book/contents/6271/397479.shtml.
[4] 朱原諒,陳幼華.大學經典閱讀推廣模式效果的實驗對比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9(18):40-46.
[5] 梁春芳.大學生讀什么書:杭州16所本科高校大學生閱讀狀況調查[J].中國出版,2009(4):48-52.
[6] 王逸鳴.當代大學生經典閱讀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以北京大學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4(2):13-14.
[7] 劉玉勇,魏本閣,蔣金人.文化自信視域下的高校經典閱讀推廣研究[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20(2):96-99.
(編校:周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