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惠 婁家星 程川生
作者簡介:許 惠(1979— ),山東大學圖書館館員;婁家星(1972— ),山東大學圖書館館員;程川生(1974— ),山東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關鍵詞:圖書館管理;信息共享空間;新技術服務;高校圖書館
摘 要:學生參與圖書館管理和服務工作,既有利于促進高校圖書館創新服務模式、提高服務能力,又能起到管理育人、實踐育人的作用,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文章介紹了智慧圖書館建設發展的新形勢,并以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圖書館為例,介紹了學生深度參與信息共享空間管理和服務工作的情況,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應對策略,以期為高校圖書館開展相關工作提供經驗和思路。
中圖分類號:G25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1)01-0086-03
1 背景
國內外有關大學生參與高校圖書館管理和服務工作的實踐案例和研究較多,有些高校圖書館還形成了固定的組織模式及團隊品牌。例如,西安交通大學圖書館的iLibrary Club社團已運行多年,且服務效果較好[1];清華大學早在2013年就開始采取勤工助學、助教助管助研和學生顧問三種模式鼓勵學生參與圖書館工作[2];2014年,宋娟開展了針對學生參與圖書館工作的研究,并設計了學生深度參與圖書館管理工作的模式[3];教師、學生、校董和普通圖書館員等多個主體參與美國高校圖書館的治理工作,他們以不同的組織和形式參與圖書館的治理工作,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治理體系[4]。
目前,圖書館界正處于智慧化建設快速發展時期,如何開展智慧化服務已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熱點。隨著圖書館智慧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圖書館的服務方式及服務內容發生了多重變化,尤其是新技術、新設備的應用,對圖書館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圖書館既要注重提升館員的服務能力,也要構建多種服務模式。學生是高校圖書館的主要服務對象,深入探討學生在新環境下參與高校圖書館管理和服務工作的形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學生參與新技術管理和服務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近年來,很多高校圖書館為師生設置了新技術體驗區或創新體驗服務專區,為師生提供多種智能化服務,如: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為師生提供虛擬導航、3D影院體驗、移動認證及自助打印等服務;北京大學圖書館為師生提供3D打印、移動經典閱讀、移動多媒體課程點播及數字應用體驗等服務;重慶大學圖書館成功上線“智慧門戶”系統,為師生提供虛擬智慧圖書館導航服務;南京大學圖書館利用自主研發的智能圖書盤點機器人——“圖客”及智慧圖書館服務平臺,為師生提供智慧化服務。如何應用和推廣新技術、新空間,是圖書館創新發展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高校圖書館引進學生團隊參與新技術管理和服務工作,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
2.1 必要性
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受思維和專業知識的限制,針對年輕學生設計的活動內容與開展方式往往缺乏活力,不能充分發揮新技術服務的優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高校圖書館既需要引進大量人才,也需要獲得大量年輕力量和專業技術人員的支持。近年來,很多高校圖書館根據高校全方位育人的號召及要求,不僅采取多種方式招募學生參與管理和服務工作,還在新技術應用拓展方面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以期推動新時代高校實踐育人目標的實現。
2.2 可行性
學生是高校圖書館的主要服務對象,他們有活力、有創意,對新生事物有較強的好奇心,參與新技術管理和服務工作的積極性較高。目前,高校圖書館開展的智慧化服務主要有新空間的預約使用、新設備的調試維護指導、創造空間設備的使用培訓、新技術創新實踐等。學生深度參與這些服務活動,負責活動的組織、策劃、宣傳、培訓等工作,既能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也有助于圖書館服務模式的創新及服務水平的提升。
3 學生深度參與新技術管理和服務工作的實踐探索
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圖書館于2017年9月正式啟用,該館引進了多種智慧化的新技術和新設備,設置了多樣化的共享空間,如研討交流空間、多媒體制作空間、智造空間、沙龍路演空間、書法繪畫棋藝間等,為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礎。為了激發學生利用新技術體驗區進行學習和創造的熱情,該館決定引進學生力量參與讀者服務工作,以期從青年讀者的視角探索服務工作的新模式,提升服務創新能力。
該館對志愿服務團隊、學生會、學生社團等進行了調研,認為這些組織在管理新技術服務區方面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為了尋求一種可行的方式,高校圖書館主動與學生工作部溝通交流,雙方不謀而合,嘗試通過新的勤工助學方式吸引學生參與新技術管理和服務工作。山東大學青島校區有關部門研究出臺了《青島校區大學生“展翼計劃”試行方案》,方案的實施目標是:組織一批學有余力的大學生直接參與學校建設,并借此培養青年學生自立自強、誠實守信、勇于擔當的良好品質;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正確面對困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利用國家資助完成學業,增強受助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幫助受助學生健康成長成才;推動校區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機制建設,搭建管理育人新平臺,激勵校區干部職工在人才培養工作中發揮更大作用。該館利用“展翼計劃”這個平臺,通過項目申報的方式引進學生團隊深度參與信息共享空間的管理服務工作。
3.1 展翼團隊工作開展始末
3.1.1 項目申報。該館研究確定信息共享空間的工作范圍,形成立項書提交給學生工作部,并明確項目概況、崗位設置、崗位責任要求、崗位工作內容、指導教師開展的教育內容、工資發放標準等。立項書經過學校評審小組審核,予以立項。在校本科生可通過學生工作部了解該項目的相關信息,并自行組隊,參加項目申報答辯。在答辯前,多個學生團隊到圖書館了解相關情況,在圖書館的積極配合下完成了申報準備工作。根據學校“展翼計劃”試行方案的通知要求,學生團隊需要明確團隊負責人、項目成員、對項目的認識、工作與工資分配等情況,在項目成員中家庭貧困學生的比例不低于50%。在團隊通過答辯競選成功后,該館要與學生團隊簽訂協議書,進一步明確工作職責與權限、工作標準與要求、工作考核與測評等內容。學生團隊需要獨立完成信息共享空間的管理與服務工作,學生工作部按月為學生團隊發放工資,圖書館負責培訓指導、考核等工作。
3.1.2 工作開展詳情。學生團隊被命名為“展翼圖圖”,由20名2017級和2018級本科生組成,屬于跨年級跨專業跨學科組建的團隊。50%的團隊成員來自計算機學科及信息學科學院,具有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能夠滿足信息共享空間的技術需求;其他成員來自人文社科的相關學院,具有開展宣傳策劃等方面的工作能力。指導教師要對學生團隊進行業務及技術培訓,引導他們了解館內環境、工作范圍、設備及系統使用方法,為他們開展相關工作提供幫助。學生團隊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一是負責制定研討間、攝影間、預演間、錄音間預約使用規則,沙龍路演區、智造區準則,無人值守圖書館書籍管理制度及圖書更換辦法等,并在實際工作中不斷修改完善。二是負責信息共享空間的常規工作,如功能間的預約、審核及答疑,服務區域內的設備設施調試、檢查、維護、使用指導,室內用品的建賬、發放、管理和使用登記,以及服務區內的衛生打掃、安全檢查等,在圖書館開放時間保證相關服務及時到位。三是定期開展針對全校學生的培訓活動,開展讀者使用調查,有針對性地設計培訓內容。培訓內容包括館內設備設施的使用方法(如VR、虛擬圖書館、開源硬件、3D打印,攝像間、預演間、錄音間、研討間設備,預約系統平臺等)、使用規則及注意事項;培訓方式有網絡推廣、現場培訓。四是獨立設計完整的活動策劃方案。開展的特色活動主要有“新學期、新希望”新生走進圖書館、“發現圖書館的美”攝影大賽、VR之云中行走等你來體驗活動、經典誦讀活動、傳統藝術走進圖書館教育教學活動、開源硬件培訓及3D打印培訓等。五是利用線上線下兩種途徑開展宣傳工作,通過建立“展翼圖圖”微信公眾號、依托圖書館微信公眾號與校內其他部門進行聯動、充分利用學生群體的微信公眾號或QQ群等方式,加大對服務內容的宣傳力度,制作活動海報、宣傳單、互動留言展板及在宣傳屏幕滾動播放相關信息,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六是及時反饋校內師生的意見或建議,向圖書館匯報服務中遇到的問題或改進更新的計劃方案,并根據工作開展情況定期與指導教師商討。
3.2 團隊建設經驗及效果
3.2.1 教師指導有方,團隊成長迅速。學生團隊雖然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但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迅速成長,較好地完成了相關工作,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學生團隊初期比較松散,部分成員持有“志愿者”或“臨時性工作”的意識,負責人也持有“帶頭人”“班干部”式的思維,工作目標不明確,很少主動與圖書館溝通。指導教師根據這種情況,要求團隊骨干成員利用“創業者”或“職場經理人”的思維先把工作內容進行分類,再根據成員專業與學習情況,結合個人興趣與特長調整分組,進一步明確工作職責并落實到小組和個人。調整后,團隊成員各司其職,對工作準則和目標不再迷茫。二是學生團隊的自我管理不夠嚴謹,人員的功能發揮不夠充分。指導教師引導團隊注重協同工作,提出骨干成員不僅要做好職責內的工作,還要對職責尚未明確的工作進行協調、跟進,不斷修正完善工作職責。學生團隊根據建議調整了管理機制,對工作內容進行了量化,實行差異化的薪酬制度,提高了團隊成員的工作積極性。團隊內部逐漸分開層次和序列,一支團結有序、分工明確、協調一致的隊伍逐漸形成。
3.2.2 管理制度合理規范,服務質量逐步提高。學生團隊有一名負責人,主要負責團隊的整體建設;有一名學生協助負責人開展工作;設置四個小組負責活動策劃、日常事務、技術、宣傳工作,每組設1~2名負責人。日常工作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其他工作采用以認領為主、以分配為輔的辦法,各組之間相互協調、相互配合。考核標準主要有值班次數、例會與活動參與情況、工作認領積極性、對團隊及圖書館的關心度等。圖書館根據考核標準實行隊員淘汰制,淘汰沒有達標的隊員,并通過邀請與招聘的方式吸收新成員。工資分為基礎工資和績效工資兩部分,基礎工資根據崗位類別、值班次數確定,績效工資根據工作時長確定。規范的管理制度提升了學生團隊的服務質量,為讀者營造了良好的閱讀氛圍。“展翼圖圖”既是圖書館的管理者又是宣傳者,提高了圖書館的服務能力,擴大了圖書館服務的覆蓋面,提升了新技術體驗區的利用率,激發了讀者的閱讀熱情,滿足了讀者的學習和創新需求。
4 思考與建議
4.1 重視頂層設計及規劃
學生團隊參與高校圖書館的新技術管理和服務工作,不僅要開展常規管理工作,還要在新技術的功能推廣工作中創新活動方式及內容。學生團隊雖然擁有足夠的熱情、自信和知識技能做好推廣組織工作,但對每一次的培訓、宣傳、活動內容的整體把握及圖書館相關資源和館內其他狀況的認識不夠充分,難免出現目標不明確、效果不明顯,甚至疏漏的情況。因此,高校圖書館要提前做好規劃及指導,根據新技術體驗空間的服務內容,構建明確的資源利用框架,為選擇競聘團隊提供科學的評價標準,進而保證新技術體驗空間及新設備利用的持續性和穩定性。高校圖書館還要制訂科學的指導方案,邀請更多的專家學者加入指導教師團隊,加強與指導教師的溝通交流,引導學生團隊科學地開展管理和服務工作,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困難。
4.2 完善工作流程與管理機制
學生團隊一般通過“傳幫帶”或培訓指導的方式開展服務工作,由于新成員對業務工作不熟悉,從而影響了服務質量。因此,高校圖書館要不斷完善工作流程與管理機制,保障學生團隊服務工作的順利開展,進而提升服務質量及自身的服務形象。
4.3 豐富讀者的實踐體驗
如果學生參與高校圖書館的工作經歷是愉快、有收獲甚至是成功的,就能有效增強學生群體對圖書館乃至大學的認同感和忠誠度[5]。因此,高校圖書館不僅應加強與學生團隊的聯系,對學生團隊的管理和服務工作進行規范,豐富學生的實踐體驗,還要引導指導教師塑造良好的形象,為讀者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擴大自身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張雪蕾,吳卓茜,尹飛.學生社團參與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的實踐探索:以西安交通大學iLibrary Club為例[J].圖書館建設,2016(4):82-86.
[2] 韓麗風,王媛,劉春紅,等.學生讀者深度參與圖書館管理和服務創新的實踐與思考:以清華大學為例[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3(4):26-30.
[3] 宋娟.學生深度參與大學圖書館管理的模式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4(S2):22-24.
[4] 張宏濤.美國高校圖書館治理中的學生參與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6(8):85-90.
[5] 朱小玲.體驗式服務:圖書館服務的新思路[J].圖書館,2009(2):20-22.
(編校:孫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