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巖 陳禹 王艷春 沈楠 徐冶

摘? 要 鑒于國內外基礎醫學綜合實驗的改革經驗,以臨床常見病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崗位勝任力為向導,梳理現有的實驗內容,設計并實施一系列基礎醫學綜合實驗項目,以培養醫學生的臨床思維、科研思維、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提升實驗教學質量。
關鍵詞 基礎醫學;綜合實驗課程;實驗教學;課程整合
中圖分類號:G642.0?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1)06-0118-03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Courses of Basic Medicine//LI Songyan, CHEN Yu, WANG Yanchun, SHEN Nan, XU Ye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reform experience of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 of basic medicine at home and abroad, a series of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projects of basic medicine were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with the guidance of clinical common diseases, student-centered,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ost competency. In order to?cultivate the clinical thinking, scientific research thinking, practical ability and team cooperation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improve the?experimental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basic medicine;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courses; experimental teaching; curriculum integration
0 前言
隨著醫學教學模式的不斷變革,實驗教學成為醫學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課程是保障醫學專業教學的關鍵載體和支撐[1]。目前,許多醫學高校已經完成醫學理論課程的整合,但實驗課程仍然沿用傳統的以學科為單位的教學模式,嚴重影響了醫學整合課程的教學效果[2]。
傳統觀念認為,實驗教學是理論教學的輔助部分,因此只開設簡單的驗證性實驗內容;且實驗內容簡單、枯燥、循規蹈矩,課上學生按照教師給予的操作步驟按部就班操作,就可以驗證教師講授的結果[3]。這樣刻板的實驗教學嚴重忽視了學生對實驗過程的理解和分析過程的訓練,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對于枯燥乏味的實驗課毫無興致。
基于上述問題,吉林醫藥學院基礎醫學院于2016年進行基礎醫學部分實驗教學的整合,將醫學機能學實驗課程、形態學實驗課程和細胞與分子生物學實驗課程整合為基礎醫學綜合實驗課程,以臨床常見病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涵蓋內容廣泛的基礎醫學綜合實驗內容,旨在培養醫學生的臨床思維、科研思維、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1 構建基礎醫學綜合實驗課程的必要性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4]。改革的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和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實驗課作為教育過程中的重要組成,是醫學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實驗課程可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技能,更為深刻地理解專業知識,更是塑造良好道德品質、提高人文素養、牢固專業思想的有效途徑[5]。
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涉及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細胞生物學、生理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病原生物學、免疫學、病理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藥理學等眾多二級學科的理論基礎與實驗技能。實驗教學不僅僅是驗證理論知識,更應激發大學生對知識的探索以及實驗創新的興致。在基礎醫學階段的實驗教學中更應減少驗證性的實驗內容,加大綜合性、設計性、探索性實驗的比例,以培養學生崗位勝任力為向導,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開展實驗教學。在原有機能學實驗、形態學實驗和細胞與分子實驗的基礎上,打破傳統課程和學科界限,構建以基礎醫學橫向整合為主,將虛擬實驗引入整合實驗當中,做到虛實結合、線上線下混合的基礎醫學綜合實驗課程。
2 實驗課程實施方式
促進課程實施,組建教學團隊? 實驗教師的素質不僅決定教學效果的好壞,更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專業素養和人文情懷。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教師的人生觀、價值觀、治學態度、敬業精神以及人格魅力都會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感染和教化學生,從而達到素質教育“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吉林醫藥學院基礎醫學院領導下,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牽頭組織成立基礎醫學綜合實驗課程小組,小組成員包括臨床醫生、實驗中心主任、各實驗平臺主任、各教研室主任、實驗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和青年實驗教師。青年實驗教師作為本課程的執行人,臨床醫生、實驗中心主任、實驗平臺主任和教研室主任討論確定實驗整合方向和整合實驗項目。
梳理實驗內容,擬定實驗項目? 實驗項目只是教學的一種形式,而本課程的核心是素質教育。對于實驗項目,學生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占主導地位,教師只是從旁輔助。但在實驗的各個環節,教師均對學生的醫學素養進行主動滲透和引導。為了尋找臨床案例與基礎醫學的最佳契合點,課程組成員共同探討實驗項目的選擇、實驗流程、實驗方案及課堂設計。每個實驗項目均選取臨床常見病,并將基礎醫學知識融入實驗項目中,使學生將知識融會貫通,落到實處,提前進入醫生角色。要從應用出發,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有主動學習的動力。經過對吉林醫藥學院基礎醫學院現有實驗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初步擬定兩個實驗項目作為整合實驗方案,如表1所示,利用有限的實驗時間及實驗條件完成一整套以解決臨床常見問題為目的的基礎醫學綜合實驗課程。
優化課堂設計,落實實驗改革? 本課程由三部分組成,即課程概述、實驗課和討論課。
課程概述是對本課程實驗設計、實驗室守則、安全制度、動物倫理、課程的學習方法和考核制度的介紹,使學生能夠了解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更好地完成本課程的學習。
實驗課每個實驗項目分為三部分完成,每部分八學時,共24學時。
第一部分,學生在實驗教師的指導下完成設計實驗方案,隨后開始動物實驗階段。動物模型選擇小鼠急性酒精中毒模型和家兔急性缺血性腎損傷模型,具有造模方法成熟、周期短、操作簡單、容易復制、成功率較高且病理改變較為明顯等優點。課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完成此動物模型的建立、藥物治療以及檢測樣本的采集。檢測樣本存放于相應的條件下,以供后續檢測使用。
第二部分,實驗樣本的分子生物學檢測。學生在實驗教師的幫助下按照實驗方案中分子生物學檢測指標對樣本進行檢測。
第三部分,實驗樣本的形態學指標及其他指標的檢測。學生在實驗教師的幫助下完成樣本的形態學指標以及其他指標的檢測。
討論課,學生在課前根據自己小組的實驗結果,查閱文獻,分析討論并得出初步的結論。在課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實驗結果。
整理課程資料,匯編教學講義? 目前,基礎醫學綜合實驗課程缺少適合吉林醫藥學院的配套教材,使用的教材仍是以學科為主編寫的,使得實驗課程整合非常被動。為了使得整合實驗項目規范化、實驗內容系統化、實驗項目具可持續性,根據設計的實驗內容編寫適合吉林醫藥學院的教學講義。這樣既可以填補吉林醫藥學院對整合實驗的空白,又可以彌補實驗教學內容的不系統、不連貫,以及學生缺少實驗教材的不足?;A醫學綜合實驗在吉林醫藥學院基礎醫學院實施成熟之后,將講義進行匯編,形成具有吉林醫藥學院基礎醫學院特色的整合型實驗教材,并在校內推廣。
提高教學質量,優化課程考核? 基礎醫學綜合實驗課程以鼓勵學生成熟和成長、以學生進步的速度和達到各項學習目標的程度作為課程成績重要的依據,課程的考核應以學生的素質、能力、思維和知識為基礎,因此采取形成性評價為主、輔以終結性評價的方式確定學生的成績。
3 實驗課程教學效果
增進學科聯系,培養學生能力? 基礎醫學綜合實驗課程連續實施兩年,主要在護理學本科專業、生物技術本科專業、臨床醫學專升本專業和護理學專升本專業基礎醫學教學階段實施。通過對2017級和2018級學生實施基礎醫學綜合實驗課程,極大提高了學生實驗課的積極性,實驗完成度高,學生參與度較好,學生反響良好。
減少實驗內容,節約學生時間? 由于醫學職業教育的特殊性,基礎醫學學習階段學時縮短,學生對知識的需求與教學時間顯著沖突。在以學科為主的實驗教學中存在實驗內容重復重疊、驗證性實驗比例高、大量浪費學生時間等問題,已經不能滿足現今醫學教育的要求。將以學科為主的實驗進行合理整合,可以減少實驗內容的重復,提高設計性實驗的比例,節約學生課上時間,豐富學生課余生活,運用有限的時間與教育資源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學生積極參與,提升學習能力? 基礎醫學綜合實驗課程的實驗內容不局限于基礎醫學學科的知識,實驗設計以臨床問題為導向,教學框架中將臨床問題與基礎知識相互融合。學生在設計實驗方案及實驗實施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需要利用課余時間克服困難,主動想辦法獲取有效的知識和技能,尋找答案,完成課程目標。這種整合的課程設計與以崗位勝任力為中心,以早臨床、自主學習、科研能力、促學為導向的“一中心、四導向”理念充分契合[6]。
4 課程開設問題及展望
實驗教學是實踐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是醫學基礎課程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教學環節。實驗教學具有培養綜合性思維、創新性思維、團隊協作思維“三位一體”的特點[7],在增強學生創新能力和人文素質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實驗項目綜合多學科知識,學生和教師需要多次交流、反復磨合,學生團隊需要具備較高的團隊協作精神。整合實驗不僅提高了對學生的要求,同樣提高了對教師的要求[8]。教師需要具有豐富的實驗教學經驗,可將醫學知識融會貫通,并能夠嫻熟地掌握實驗操作技能,同時能夠解決學生跨學科的理論及實驗問題,這對于教師也是一種挑戰。最后,整合實驗能夠順利實施,還需要學校對學生授課學時的整體把控,對實驗教學配套硬件設施的保障,并需要持續的經費支持,保證整合性實驗項目的不斷完善、優化和創新。
參考文獻
[1]于軍,嚴喜章,鐵茹,等.培養創新能力,構建綜合實驗課程體系的思考[J].基礎醫學教育,2016(1):52-53.
[2]張曉麗,徐進,麻智,等.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生理學綜合性實驗設計[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18):3288-3290.
[3]郭穎,張立民,任君旭,等.基礎醫學綜合性實驗的探索與實踐[J].基礎醫學與臨床,2015(10):1424-1426.
[4]于海榮,劉振虹,馬泉,等.基礎醫學綜合設計性實驗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7(2):279-280.
[5]李劍平,吳秀珍,陶建華,等.綜合與設計性實驗在微生物檢驗教學中的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11):21,27.
[6]林桂淼,董鳴,應穎,等.基礎醫學器官系統整合性實驗改革實施初探[J].基礎醫學教育,2019(4):304-307.
[7]王麗娜,徐曉惠,周曉慧,等.基礎醫學跨學科整合實驗教學的改革和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9(6):75-76.
[8]張金萍.基礎醫學整合課程基礎醫學導論的教學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19(2):125-127.
*項目來源: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思政專項課題“基于協同育人的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基金編號:JKH20191079SZ);吉林省高教科研課題(師生健康專項)“基于‘一平三端’的醫學生動物實驗安全教育研究”(基金編號:JGJXZ2019C13)。
作者:李松巖,吉林醫藥學院,實驗師,研究方向為高等院校實驗教學研究;陳禹、王艷春,吉林醫藥學院;沈楠,吉林醫藥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院校實驗教學;徐冶,通信作者,吉林醫藥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院校實驗教學(1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