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香
(吉安市中心人民醫院,江西 吉安343000)
胃癌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病死率,該病多發于≥50歲的男性群體,且近年來,隨著飲食結構的改變、幽門螺桿菌感染及生活方式變化等因素,胃癌的發病率呈年輕化趨勢[1]。該病早期無明顯癥狀,患者可伴有上腹不適、噯氣等非特異性癥狀,常與胃炎、胃潰瘍等慢性胃疾病混淆,進而增加了診斷難度,致使其早期診斷誤診、漏診情況較多,對患者后續治療及預后評估均造成嚴重的影響[2]。因此,如何提高胃癌的早期診斷準確率,對后續治療及患者預后評估均有重要的意義。胃鏡檢查可直接探查胃黏膜病變的部位和范圍,且可獲取胃部可疑病變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因而常被用于上消化道早期檢查,然而其在胃癌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易受醫師操作經驗的干擾,加之臨床上關于其對不同的胃癌類型、分化程度診斷的相關研究相對較少。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疑似早期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早期胃癌患者胃鏡下活檢與術后病理診斷的差異,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齡50~79歲,平均年齡(64.58±4.63)歲;臨床表現:上腹部不適9例,上消化道出血13例,上腹痛25例,上腹部腹脹13例;腫瘤部位:胃底2例,賁門小彎側者27例,胃體19例,胃角8例,胃竇4例。患者及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凝血功能正常者;精神、認知功能正常者;心、肺、腎等臟器功能正常者。排除標準:合并消化道急性炎癥者;休克、消化道穿孔等危重患者;腦卒中者;存在明顯胸腹主動脈瘤者。
1.3 方法
1.3.1 胃鏡下活檢所有患者均進行胃鏡下活檢,內窺鏡經導管緩慢置入患者的胃部、腸道等位置,仔細探查胃黏膜、胃壁等是否存在體積增大、黏膜皺襞消失、潰瘍、腫塊等病理變化,對肉眼無法判斷的病變組織部位進行取材,應用鉗夾進行病灶切除,并送至病理科進行病理診斷。
1.3.2 術后病理診斷所有患者均在胃鏡下活檢后進行手術治療,術中觀察患者胃部病變部位、大小、浸潤情況等,對直徑<1 cm的病灶進行全部取材,對直徑≥1 cm病灶部位取典型部位,并在術后獲取病灶組織進行病理診斷,應用4%甲醛溶液進行固定、常規石蠟包埋切片、蘇木素-伊紅染色、制片后,應用奧林巴斯型號為BX53的光學顯微鏡觀察病灶組織的類型、浸潤程度、淋巴結轉移等情況。
1.4 觀察指標比較胃鏡下活檢與術后病理診斷對胃癌的檢出效果;比較胃鏡下活檢與術后病理診斷對不同病理類型的胃癌檢出率;比較胃鏡下活檢與術后病理診斷對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檢出率。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診斷方式胃癌檢出率比較兩種診斷方式疑似胃癌、排除胃癌占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病理診斷確診胃癌占比為96.67%,高于胃鏡下活檢的8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診斷方式胃癌檢出率比較[n(%)]
2.2 兩種診斷方式不同病理類型胃癌檢出率比較胃鏡下活檢管狀腺癌的檢出率為48.33%,高于術后病理診斷的3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胃鏡下活檢粘液腺癌的檢出率為1.67%,低于術后病理診斷的1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胃鏡下活檢乳頭狀腺癌的檢出率為3.33%,低于術后病理診斷的2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胃鏡下活檢印戒細胞癌的檢出率為46.67%,高于術后病理診斷的28.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種診斷方式不同病理類型胃癌檢出率比較[n(%)]
2.3 兩種診斷方式胃癌分化程度檢出效果比較胃鏡下活檢中分化胃癌檢出率低于術后病理診斷,高分化和低分化胃癌檢出率高于術后病理診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種診斷方式胃癌分化程度檢出效果比較[n(%)]
臨床認為胃癌的發生與生活環境、幽門螺桿菌感染、癌前病變、遺傳等因素相關,該病早期通常無明顯癥狀,部分患者可伴有惡心、嘔吐或類似潰瘍病癥的上消化道癥狀,因而常被患者忽略。隨著病情進展,患者會出現較明顯的癥狀,如上腹疼痛、食欲下降等癥狀,但均缺乏特異性,臨床診斷難度較大,致使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就診時,胃癌病情程度多已發展至進展期;而該時期的患者即使采取手術治療,其5年存活率依然低于50%,且患者預后較差[3-4]。因此,如何盡早的診斷該病,并給予有效治療,對患者術后5年存活率及預后改善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臨床上診斷胃癌的金標準為病理診斷,可有效鑒別疾病的良惡性病變,明確胃癌的病理類型、分化程度、轉移等情況,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但病理診斷過程較長,不適用于患者術前病癥評估,因而應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5]。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與進步,胃鏡下活檢也逐漸應用至早期胃癌的診斷過程,且相比病理診斷具有安全、操作簡單便捷等特點。同時,該種診斷方式可直接探查患者胃黏膜病變的部位、范圍,并可直接獲取可疑的病變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有效提高早期胃癌的檢出率,應用帶有超聲探頭的纖維胃鏡進行診斷,可對病變區域進行超聲探測成像,有助于臨床醫療人員了解腫瘤浸潤深度以及周圍臟器和淋巴結有無侵犯和轉移情況[6]。胃鏡下活檢雖能鑒別良惡性病變,但該種方式取材存在一定局限性,致使活檢取材的病灶組織較小,且易受外界因素干擾,如醫生操作技術、炎癥反應等因素,最終降低診斷結果的準確率,增加臨床誤診、漏診的情況。
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種診斷方式疑似胃癌、排除胃癌占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病理診斷的確診胃癌占比高于胃鏡下活檢;胃鏡下活檢對管狀腺癌的檢出率高于術后病理診斷;胃鏡下活檢對粘液腺癌的檢出率低于術后病理;胃鏡下活檢對乳頭狀腺癌的檢出率低于術后病理診斷;胃鏡下活檢對印戒細胞癌的檢出率高于術后病理診斷;胃鏡下活檢對中分化胃癌的檢出率低于術后病理診斷,對高分化胃癌、低分化胃癌的檢出率高于術后病理診斷。分析原因為:相較術后病理診斷,胃鏡下活檢易受外界因素干擾,致使臨床誤診、漏診率增加。②相較術后病理診斷,胃鏡下活檢取材具有局限性,其不能準確囊括所有的病變組織,進而降低其對胃癌的病理類型診斷準確率。③不同病理類型的胃癌,在進行胃鏡下活檢取材時的難易程度也存在較大差異,如管狀腺癌起源于胃黏膜內,胃鏡下活檢取材容易,因而診斷的準確率也相對較高,而印戒細胞癌,腫瘤細胞生長迅猛,且惡性程度也相對較高,其病變中央易發生出血壞死情況,進而增加了胃鏡下活檢取材的難度[7]。④早期胃癌患者病變程度處于早期階段,病理組織的病變程度相對較低,往往不具備典型臨床表現,臨床醫療人員若存在檢查不細致情況,易發生誤診、漏診情況,可造成胃鏡下活檢診斷的準確率降低[8-9]。
為提高胃鏡下活檢對早期胃癌的檢出效果,針對上述幾種情況,建議采取以下措施:①在進行胃鏡下活檢取材時,應進行多點取材,每個病灶組織取材約在6片左右,對于部分彌漫性病變患者,在此基礎上應加大取材數量,當病灶組織中出現≥1片的癌組織時,應高度懷疑其發生胃癌的可能性,并及時給予有效治療。②胃鏡下活檢過程中,應對病灶組織進行細胞學刷片檢查,以降低臨床誤診、漏診情況。③在進行胃鏡下活檢取材時,應采取潰瘍隆起病灶組織的邊緣內側,對高度疑似胃癌的患者,應至少取材2~3塊標本進行活檢,以提高臨床診斷的準確率。④加強臨床醫師的專業技能,在進行胃鏡下活檢時,應充分仔細的探查病灶組織的病變情況,降低因探查不細致、不充分造成的人為誤診、漏診情況。
綜上所述,胃鏡下活檢對早期胃癌的檢出與術后病理診斷存在一定差異,但術前應用胃鏡下活檢,有助于臨床醫療人員診斷病癥、制定手術方案,為臨床預防及胃癌的早期篩查提供客觀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