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令杰
關鍵詞:互聯網+;智能配電網;運維技術
引 言
隨著信息時代的全面到來,基于“互聯網+”的智能電網將直接面向公眾,利用高端信息技術為人們帶來各種便捷服務。未來將全面創(chuàng)新發(fā)展“互聯網+”智能配電運維技術,使整個運維技術平臺更加高效,從而全面提升電力企業(yè)工作效率,使配電業(yè)務智能化。
1 智能配電網的基本概要
配電網產業(yè)是我國社會發(fā)展的基礎產業(yè)之一。然而,由于我國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不平衡,配電網設施整體建設水平較低。配電網設施建設往往投入大量資金,延長了配電網的建設和改造周期。現有配電網設施不完善、優(yōu)化,難以覆蓋全國,無法充分發(fā)揮配電網設備的作用。
為了保證電力系統的安全穩(wěn)定運行,需要相關人員進行定期檢修和維護,以提高其運行效率,這就要求我國配電網的管理者配備專業(yè)的維護人員進行專項維護。然而,在日常運行過程中,配電網的運維往往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維護效果難以保證。要有效提高系統的運維效率,需要相應的員工具備較高的專業(yè)素質和完善的知識體系,從而有效提高系統的運行質量和效率。
2 基于"互聯網+"智能配電網運維技術的作用分析
2.1 加快信息傳播
受5 G時代影響,“互聯網+”呈現井噴式發(fā)展趨勢,基本實現了利用智能終端發(fā)展移動無線通信媒體相關業(yè)務的目標。在移動電商、移動互聯網接入、娛樂等領域,電力行業(yè)也不例外。可見,通過結合各種“互聯網+”技術,可以擺脫原有運維模式的局限,大幅提升信息傳播速度。基于“互聯網+”技術,可以提高智能配電網運行效率,消除影響配電穩(wěn)定和電力資源時效性的風險因素,滿足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具體要求,最大限度提高電力資源利用率,進一步提高智能配電網運行效率,保證整體工作效果。
2.2 節(jié)約成本投入
“互聯網+”技術可以有效調節(jié)配電網的供電需求,時刻保持供需平衡,最大限度地減少調度中的損耗,有助于控制整體運行成本,實現綠色發(fā)展的目標。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科技進步和信息化建設的推進,配電網運行技術正在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發(fā)展,對保障電力系統良性運行、加快電力基礎設施建設進程起到了無可比擬的積極作用。同時,配電網運行成本普遍較高,運行效益往往不成比例。此外,一些企業(yè)在分銷網絡的運維和建設上投入過多,難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大的回報,消耗了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財力。此外,傳統的配電網運維效率低下,一旦維護時間過長,將直接影響整個配電網的運行效率。
3 基于"互聯網+"智能配電網運維技術舉措
基于“互聯網+”,為構建智能配電網運維平臺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持。該系統主要包括:信息處理中心、業(yè)務診斷系統、專家系統和案例數據庫系統。信息處理中心的主要功能是高效收集設備的相關信息,找出運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效整合各類信息,與技術人員進行有效溝通,將技術人員的處理方案和措施存儲在信息管理中心。通過診斷技術的應用,系統運行診斷系統定位故障位置和情況,為技術人員解決問題提供更有力的實踐支持。在配電網的運行和維護中,專家系統是建立在專家交流的基礎上的,它允許專家進行高效的交流和溝通,為解決問題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典型案例庫收集常見故障和問題,進行整理和分析,收集設備各部分之間的錯誤信息。此外,智能配網運維平臺還需要一個服務交互平臺,可以通過公共平臺的各種接口向用戶普及用電常識,讓用戶在出現故障時可以根據它進行維護。應用“互聯網+”智能配電網運維技術,可以從根本上提高配電網的運行效率,從而解決我國配電網存在的諸多問題。
3.1 信息采集技術
目前我國電力系統智能配電網建設發(fā)展存在區(qū)域不平衡,部分地區(qū)環(huán)境惡劣。這些企業(yè)在管理和信息交流方面落后。一般來說,當電力系統出現故障時,需要分階段進行人工檢查。這種方法效率低,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反之,也會降低用戶的用電體驗,延長停電時間。電網故障數據的采集和反饋是電力系統故障數據的有效手段,是及時解決故障的關鍵。
具體來說,“互聯網+”下的配電網是將電力設備和測試設備接入互聯網。配電網與終端連接后,可以形成智能配電網。新型配電網借助發(fā)電、儲能和用能設備,對電力系統故障設備和傳感器進行分析和控制,采集相關數據,為故障診斷提供參考。統籌管理配送網絡、人力、物力等資源。智能配電網原始數據和智能配電網運行數據。它能準確反映供電設備的性能和功能。配電網運行數據能很好地反映電壓和電流的變化。此外,綠波放大器還可以通過AD芯片將虛擬數據信號轉換為實際數字信號,輸入終端處理平臺。信號處理后,可以實現定時計算,以確定實際的電流和電壓值,技術人員可以通過比較數據來診斷故障類型。
3.2 故障判定技術
配電網的工作頻率為50 Hz,即20毫秒,為正弦波。根據傅里葉算法的精確條件,將250個離散正弦波分成80段。打開定時器,將其設置為中斷離散點。時機成熟時,啟動數據采集程序,與AD轉換芯片通信,獲取離散數據。結果表明,傅里葉算法適用于有效參數和最大參數。將計算數據與固定值進行比較。當在正常范圍內時,啟動傳輸程序,將數據傳輸到發(fā)送模塊。如果該值超出正常范圍,則發(fā)送故障類型。電網故障時,應根據智能配電網的運行可靠性進行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報告應包括:1.設備是否有故障;2.如果需要維修,費用多少。在設備維修中,應以成本為主要考慮因素,根據設備維修情況制定維修計劃,確保設備效益最大化。此外,除了根據故障值判斷故障位置,制定維修計劃外,還可以將故障值與原始數據進行比較,對故障設備作出進一步判斷。通過分析設備當前的運行狀態(tài)和使用壽命,可以洞察設備的運行狀態(tài),預測未來可能出現的故障,并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參考文獻:
[1] 黃杰輝. 基于“互聯網+”的智能配電網運維技術應用分析[J]. 電子測試,2020(4):100-101,103.
[2] 王二輝,連凱,侯國卿,等. 基于“互聯網+”的智能配電網運維技術分析[J]. 科技傳播,2020,12(2):120-121.
[3] 熊杰. 基于"互聯網+"的智能配電網運維技術探究[J]. 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20(26):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