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
摘 要:對高校專業技術人員精準扶貧中存在的保障體制機制和高校專業技術人員參與脫貧攻堅體制、體系兩個方面的問題進行研究,這些問題會為建立高校專業技術人員廣泛參與、按需配置、制度化、體系化、分層精細化,多學科專業交叉互補、綜合實力強、隊伍精干、專業高效的高校專業技術人員扶貧制度與體系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向。
關鍵詞:高校專業技術人員;精準扶貧;機制;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9-0014-02
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前提下,我國城鄉之間的經濟差異和貧困問題的主要矛盾不是資金問題,而是人才問題。我國的脫貧攻堅任務能否取得全面勝利也主要取決于人才是否能夠長期地、持續地、精準地參與到脫貧攻堅任務中去。而高校專業技術人員作為我國人才和技術的主體,是否能夠長期地、連續地、精準地參與脫貧攻堅任務,同時以何種形式參與脫貧攻堅、精準扶貧,是脫貧攻堅能否成功的關鍵。筆者通過精準扶貧、區溝經濟調研活動,自行深入基層調研,同基層科技特派員、扶貧駐村干部、一線基層扶貧干部和幫扶對象進行大量的交流后發現,高校專業技術人員在精準扶貧中的投入、起到的作用、作用范圍等方面還存在問題。
一、保障體制機制不完善
1.對高校專業技術人員參與扶貧的重要程度認識不足,缺乏細則指導
高校作為我國專業技術人員最為集中、最為強大的一股力量,在科技扶智、科技扶貧、產業扶貧、項目扶貧過程中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但僅依靠綱領性的文件,不突出高校專業技術人員在科技扶智、科技扶貧、產業扶貧、項目扶貧中的主體地位,缺乏細化的科技扶智、科技扶貧、產業扶貧、項目扶貧的指導性意見和方案,會出現無從著手、針對性不足的現象。一些高校通常會沿著前人的經驗摸著石頭過河,不管自身是否具備同樣的項目和產業優勢,為了引進資金、引入企業而盲目開展項目。一些高校或者幫扶單位不管項目是否適合當地,當地是否具有相關科技基礎和群眾意愿,填鴨式上項目,致使扶貧效果大打折扣,無法體現造血功能。這樣,會造成高校專業技術人員無法干專業的事情,使真正的扶貧需求得不到相應的專業技術指導。
2.現有高校專業技術人員精準扶貧隊伍建設不夠完善,專業服務水平不足
現有專業技術人員脫貧攻堅服務隊伍種類很多,如駐村干部、第一書記、科技特派員、科技特派團、分片包戶人員等,科技特派員和科技特派團更是省、市、縣、鄉(鎮)都有。但駐村干部、第一書記、科技特派員、科技特派團數量較少,能覆蓋的扶貧項目有限,脫貧攻堅工作任務又較重,扶貧工作綜合性較強,單獨一個貧困戶的需求可能都不是一兩個門類高校專業技術人員能解決的。由于人員嚴重不足,無法做到全方位的覆蓋。
3.缺乏相關的高校專業技術人員下鄉精準扶貧制度文件,有意愿的高校專業技術人員下鄉扶貧的資金、待遇和補貼問題無法解決
科技特派員、科技特派團有一定的經費支持,但指導授課耗時較長,補貼較少,且報銷十分麻煩,經常是單位一把手簽批才能獲得補貼,還要扣稅。因此,只有優秀的科技特派員、科技特派團,才能享有科技口項目申報綠色通道。除此之外,其他人員如駐村干部、第一書記、分片包戶人員等由于單位報銷制度限制、三公支出的限制、單位財力的限制等原因,一般沒有資金補助和津貼。這樣,在基層工作辛苦之余,扶貧的高校專業技術人員經常需要自掏腰包,而且往返的油費、差旅費、補貼等不能得到及時解決,使得扶貧攻堅變成了“苦活、累活”。
扶貧的高校專業技術人員由于長期不在本職工作崗位,本職工作一定程度上會受到影響,在相關福利和獎金方面雖然可以拿到單位的平均值,但無法拿到頭部值,造成收入的隱性下降。而且由于扶貧的高校專業技術人員經常不在單位,變成了單位的“隱形人”,在職稱評定和職務晉升的過程中也容易“受傷”。在調研過程中,有近75%的高校專業技術扶貧人員感到福利待遇不及預期。
二、高校專業技術人員參與脫貧攻堅體制、體系不完善
1.缺乏高校專業技術人員投入,扶貧、脫貧目標模糊
由于缺乏高校相關專業技術人員針對扶貧片區和扶貧點因地制宜的綜合深入調研分析,很多扶貧項目前期規劃盲目、目標模糊,無法形成產業帶動和產業示范效應。
僅按既定任務定扶貧指標、扶貧方案,進行填鴨式扶貧,會造成一些片區制定的扶貧產業不能因地制宜,群眾基礎薄弱,目標不夠清晰,扶貧方案制式僵化,扶貧質量無法保障。更有一些扶貧片區的扶貧項目盲目大干,為了引進資金,先上項目,前期缺乏論證,目標模糊,中期缺乏規劃,盲目建設,后期缺乏運營管理,造成項目建成即死亡。
2.高校專業技術人員全面化和系統化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體制機制不完善
如同上面談到的,缺乏各種高校專業技術人員全程保駕護航,很多扶貧項目無法完成科技扶貧、產業脫貧,形成產業示范效應。扶貧過程的復雜化和綜合化,會使通過單層、單項階段性、點狀、離散性的專業技術人員投入無法完成科技產業扶貧項目的整個流程,容易導致扶貧項目失敗,或偏離既定目標。
通過調研發現,基層的現實情況是,分村包片的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的團隊力量時常不足,專業化層次也參差不齊,缺乏精準扶貧和脫貧攻堅制度化、體系化,分層精細化的幫扶體系,不能保證科技扶貧項目全流程、全過程、每一步都有相關對口的專業技術團隊支持,造成扶貧基層對專業技術人員十分渴求。前期缺乏因地制宜的項目規劃人才,中后期缺乏具體實施、管理和運營人才。
3.進行合作生產,科技入股制度無法突破,“能人、強人”不愿意深入基層進行產業扶貧
大量參與扶貧的高校專業技術人員都是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由于事業單位的制度和公職人員持股、開設公司的限制,高校專業技術人員本人持股、開設公司困難重重。原本應該充滿創業激情,并擁有專業實力的高校專業技術人員無法扎根基層,投身扶貧事業,無法通過“先富帶動后富、產業示范效應和項目就地解決就業”的方式進行扶貧。而有激情、有想法的“能人、強人”即使想在熟悉環境的情況下,通過自身資源、專業實力、自有資金在幫扶點開設公司,進行產業扶貧,促進就業,建立產業示范,也是無法進行的。這大大挫傷了廣大高校專業技術人員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現有扶貧體系下,政府雖然重視科技扶貧、產業扶貧,但并未高度重視高校專業技術人員對于脫貧攻堅的作用,僅將任務派下去,各個包片、包戶單位能干到什么程度,能將高校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性發揮到何種程度,能對產業扶貧起到什么作用,沒有清晰的認識。這樣,各高校專業技術人員和扶貧單位只能摸石頭過河,按照以往的經驗進行。由于經費保障機制壁壘較多,扶貧隱性福利的“隱性傷”造成現有扶貧機制下的高校專業技術人員“傷很大”,扶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往往都只是為了完成單位的任務,扶貧效果大打折扣。扶貧體系外的高校專業技術人員又由于股權、觀念和鄉土親族關系的問題,很難激發創業的熱情,無法為現有產業扶貧體系引入活水,引入新的力量,形成人人投入,共襄盛舉,進行產業脫貧、產業示范扶貧的良好格局。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2]牛震.為脫貧攻堅夯實產業之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進產業扶貧綜述[J].農村工作通訊,2017(16).
[3]新華社.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解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Z].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報,2018(08).
[4]黃海嫚.高校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廣西高校為例[J].廣西教育,20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