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
摘要:20世紀,俄羅斯鋼琴學派迅速形成并且躋身于世界前列。到20世紀50-60年代,我國有一批直接師承于俄羅斯學派的鋼琴家,而后成為我國鋼琴藝術發展的中堅力量。本文探討俄羅斯鋼琴學派對我國鋼琴家產生的影響以及他們在演奏、教學、創作方面的關系,分析中國鋼琴家的藝術理念的成因。
關鍵詞:中國鋼琴家? 俄羅斯學派? 影響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06-0013-03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長久以來被束縛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藝術環境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1956年,毛澤東同志根據當時中國的具體情況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了“雙百”方針——“藝術方面的百花齊放,學術方面的百家爭鳴”,這對我國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從此以后,我國在設施建設、人才培養、藝術生產等方面有了明顯的進步。同時,在一系列黨的方針政策指引下,中蘇兩國在經濟和文化領域展開更廣泛的交流和深度的合作,新中國的音樂事業像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1954年—1960年,蘇聯派出多名音樂家來中國講學,有阿克薩科夫、普里貝特科娃、馬爾戈林斯基、拉扎列夫、科斯塔維奇、薩哈羅娃、列維京娜等。其中,俄羅斯音樂專家謝洛夫(師從奧柏林)、塔圖良(師從戈登維澤)、克拉夫琴科(師從奧柏林)在上海音樂學院任教。在此期間,他們對中國鋼琴藝術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奉獻,為我國專業鋼琴演奏,教育的起步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這些俄羅斯專家班上的學生有:趙屏國、陳比鋼、李名強、周廣仁、顧圣嬰、李瑞星、史大正、王羽、葉惠芳等。
同時,我國政府派出70多人留學蘇聯學習藝術,其中學習鋼琴專業的有倪洪進、殷承宗、劉詩昆等人,這些鋼琴家成了新中國鋼琴藝術發展的中堅力量,不僅在國際鋼琴比賽中獲得重要獎項,而且迅速投入到培養人才的隊伍中,為我國的音樂教育事業儲備了力量,同時也創作出許多優秀的鋼琴作品。
俄羅斯鋼琴學派的產生遠遲于西歐各派。當西歐已進入鋼琴表演藝術的黃金時代時,俄羅斯鋼琴學派才剛剛起步。然而,俄國鋼琴音樂家在積極學習、消化西歐優秀鋼琴藝術的基礎上,勤學苦練,不斷創新,培養出霍洛維茲,肖斯塔科維奇等世界級的音樂家,向世界展示了大量的俄羅斯鋼琴名作,使俄羅斯鋼琴學派迅速崛起并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國鋼琴家們接受了其系統專業的鋼琴體系,在學習中不斷地吸收俄羅斯鋼琴藝術的養分。因此中國鋼琴家們從鋼琴演奏、教學、創作等多方面都流露出俄羅斯鋼琴藝術對他們的影響,同時也逐漸形成獨特的演奏風格。
一、表演方面
俄羅斯鋼琴學派非常注重基本功的培養,他們認為演奏技術是一切技術的基石。每個鋼琴家都是在嚴格的手指訓練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他們重視整體的構思以及每一個細節的表達,強調技巧的全面性、穩定性。以講解和示范演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使用科學的訓練方法使演奏技術調整和提高。經過學習,中國鋼琴家們對于彈奏方法、聲音的概念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原來的片面強調手指演奏變為科學的“重量演奏法”。在俄羅斯音樂家們的專業指導下,中國音樂家們的演奏技巧很快有了很大的提升,演奏曲目的難度上了一個臺階。
其次,俄羅斯鋼琴學派非常強調音樂的歌唱性,他們堅持追求使琴聲去接近人聲,要求層次分明,使音樂富有表現力。他們注重從本民族的音樂作品中汲取營養,遵循本民族的審美要求和審美習慣,把優美如歌的旋律和技巧完美結合起來。為了使中國音樂家們更好地學習和體會音色的重要性,教師讓他們接觸并深入學習了大量俄羅斯的鋼琴作品。在對作品的不斷打磨中,中國鋼琴家們無論是音色的呈現,還是對音樂的理解和審美方面都有所提高。同時,接觸曲目的數量也積少成多,涵蓋了從巴洛克、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到印象派等不同時期的作品,讓他們在演奏中把握并感受不同時期的風格和特征。
俄羅斯的音樂院校非常注重課程的設置,既有理論性亦有實踐性,室內樂合奏課可以激發大家的演奏熱情,積累更多的曲目,并與樂隊合作,這樣既提高了團隊的合作能力,也增強了舞臺駕馭能力。
指法的規范,力度的把握,音樂作品內涵的理解與詮釋等,俄羅斯鋼琴家們對中國鋼琴家們無私傳授,不僅對中國鋼琴家們的演奏進行全方位的指導,而且鼓勵他們多參加比賽。1950年-1990年期間,中國選手在國際鋼琴比賽中屢獲佳績,中國的鋼琴演奏得到了世界的認可,中國鋼琴家們成為一支強有力的新生力量。浸潤在俄羅斯濃厚的文化藝術氛圍里,使得中國鋼琴家們開闊了視野,拓寬了鋼琴演奏風格和創作思路,提高了音樂素養,對音樂的理解亦有了更深的體會,增加了對國外鋼琴藝術的關注與其成果的學習和研究,受益匪淺。
二、教學方面
俄羅斯鋼琴學派對構建中國鋼琴教學體系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我們沿襲了俄羅斯鋼琴學派系統的教學體系,由此建立了附中、附小這種“一貫式”培養模式以培養專業的音樂人才。在音樂學院細分了教研室,制定并完善教學大綱,引進了許多國外鋼琴教材與文獻,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學生的考試方式、學習進度等方面做了系統的工作。
在教學理念方面,中國鋼琴家們承襲俄羅斯鋼琴學派的啟發性教學,因材施教,主張音樂與技術訓練相結合,在教學中特別把民族民間音樂融入其中。俄羅斯鋼琴學派的這種把民族元素放在重要位置上的教學理念深深的影響了中國鋼琴家們,此后培養出“中國式”的鋼琴教育人才成為中國鋼琴家們的目標,大大推動了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在教學方法方面,中國鋼琴家們都感受到了俄羅斯鋼琴家們的無私奉獻,講座、大師班、錄制并出版鋼琴教學示范片等。克拉夫琴柯留下了寶貴的教案和錄像,她提出,教學時要講解作曲家和創作的時代背景,按具體的小節數框定細節講解的范疇,平時練習中注意加強薄弱環節的訓練,各個部分都要進行詳細講解,特別是那些與演奏密切相關的問題,并將個人對音樂結構和內容的理解滲入其中。
事實上,俄羅斯鋼琴學派專家們對我國鋼琴家們的教學幫助具有切實的價值和深遠的前瞻性,他們在教學中細致嚴密、注重個性、目標明確的教學優勢值得我們學習。
他們作為當代我國鋼琴藝術發展的主要力量,為我國培養出了一批年輕的音樂家,繼而建設起專業的藝術院校以及強大的鋼琴教育師資隊伍,使得專業鋼琴教育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我國鋼琴水平得以快速提高。
三、創作方面
俄羅斯的鋼琴作品富有民族性和通俗性,有著很深的群眾基礎,并且注重良好的傳承。俄羅斯的鋼琴音樂家們將民族性的表達視為一種責任,他們帶著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去挖掘和表現俄羅斯優秀的民族文化,并創作出讓人民聽得懂,深受人民喜愛的作品。中國鋼琴家們耳濡目染,切實感受并學習到音樂創作民族化的經驗,其中倪洪進、劉詩昆、殷承宗等人應政府號召開始探索中國鋼琴民族化的問題,開拓我國民族音樂在鋼琴上的新領域,并在鋼琴的各種體裁上都創作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品。
創作民族化作品的特點表現如下:
第一,作曲技術方面。寫作技巧有了較大的進步,作品充滿豐富的曲式、調式、轉換手法與和聲語匯,擴大了調式音列等。題材多樣,選材比較廣泛,對民族民間音樂進行發掘和整理,在作品中滲透民族元素并加強再創作,使兩者能夠得到很好的融合,增強了藝術表現力。
第二,融入民族元素。在民歌的基礎上,進行鋼琴化的處理和改編,如《黃河》中的第一樂章旋律曲調就選自《黃河船夫曲》,并且使用了民族化的和聲,展現了民族音樂的魅力。在作品的內容上更貼近人們的生活,風格真摯淳樸,充滿了健康積極的時代氣息。
第三,傳統樂器音色的模仿。在創作中引入中國傳統樂器的音色,如《黃河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借用了彈撥樂器箏和琵琶的多樣演奏手法,模仿其音色,使樂曲具有濃郁的民族氣息。
第四,戲曲唱腔的運用。倪洪進創作的《京劇曲牌鋼琴練習曲四首》和《幻想曲四首》直接使用了京劇的曲牌音調,別具匠心地將復雜多變的戲劇性在短短的篇幅里表現出來,在追求民族音調素材的運用與和聲語言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殷承宗創作的《紅燈記》,將京劇的曲調和鋼琴技法相結合,可以說是鋼琴音樂與戲曲的完美結合。
還有劉詩昆創作的《青年鋼琴協奏曲》,其獨特之處是將民族樂器按照西方交響樂隊來編制作為協奏部分,將鋼琴與民族管弦樂隊融合,在音樂表現手法上,更多地吸收了民間音樂的結構特點。
這一時期創作出的很多鋼琴作品都帶有濃厚的民族氣息,具有“中國風格”,他們以鋼琴家的身份參與音樂創作,使中國鋼琴音樂作品更加專業化,鋼琴化,這對中國鋼琴藝術的發展是一個劃時代的突破和提高。陳銘志說:“無論是傳統手法或是現代技巧,單純的模仿是毫無意義的,即使作曲者把它運用的非常地道,非常完整,但充其量只是一次練習而己。唯有當技巧為藝術構思服務時,它才是真正有價值的”。
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發生了重大轉變。中國鋼琴界由此步入獨立發展的新時期。中國鋼琴家們在吸收了俄羅斯鋼琴學派精華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使鋼琴這種“舶來”藝術在中國順利的生根,并逐漸發展起來,啟發和引導著中國鋼琴藝術未來的發展方向。在鋼琴演奏、教學和創作方面,我們取得的成績無不和俄羅斯鋼琴學派有著直接的聯系。俄羅斯鋼琴學派的確為中國鋼琴事業的騰飛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20世紀80年代,中俄友好的交流和學習仍在繼續,年輕的中國鋼琴家們緊跟著前輩的步伐,不斷為中國鋼琴藝術注入新鮮的血液。其中有許斐平(師從范繼森、格羅德尼茨基),韋丹文(師從李其芳,霍洛維茲),潘淳(1987年赴莫斯科音樂學院,師從多倫斯基),卞萌(1990年赴圣彼得堡音樂學院,師從穆麗娜)等。他們為我們樹立了優秀的榜樣,引領著中國鋼琴藝術進入新的發展期。
四、結語
現今,許多鋼琴演奏新星以及強大的師資隊伍使我國鋼琴水平持續提升,可以看出俄羅斯鋼琴學派對中國鋼琴家的影響是重大的,對中國鋼琴發展的貢獻是值得肯定的。鋼琴藝術在中國取得的成果,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產物。中國鋼琴顯現出磅礴的發展態勢,鋼琴界人才輩出,鋼琴教育已經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鋼琴創作更是百花齊放,中國鋼琴藝術也面臨新一輪的機遇與挑戰。在更深入、透徹的了解過去的同時是為了更明智的把握當下和面對未來。他們用自己的一生實踐了“鋼琴藝術”這一崇高的理念,凝聚在他們身上的那種愛國主義的精神永遠值得后人學習。“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個強大的鋼琴學派,總是植根于民族文化創作出的大量音樂作品的養育下成長起來的,鋼琴家們要在傳承中不忘初心,繼往開來,用鋼琴這種外在的形式去展現中華民族內在的精神與文化。
參考文獻:
[1]王潔慧.20世紀50年代中國留蘇鋼琴家群體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3年.
[2]劉小龍.中國鋼琴藝術發展60年[J].鋼琴藝術,2009(05):28-31.
[3]梁茂春.百年琴韻-中國鋼琴創作的第四次高潮(二)[J].鋼琴藝術,2019(10):8-16.
[4]周為民.從文化交流的角度談鋼琴學派的融合與發展[J].中國音樂,2015(04):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