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英



【摘要】“3E活動”是基于兒童生活經驗的活動,在探究、表現、交流活動中幫助兒童建構知識,發現意義,是打開兒童英語知識到關鍵能力的通道。
【關鍵詞】3E活動;兒童英語
活動是落實學科關鍵能力、變革學生學習方式的途徑和保障。“3E活動”是基于兒童生活經驗的活動,在探究、表現、交流活動中幫助兒童建構知識,發現意義,是打開兒童英語知識到關鍵能力的通道。
一、“3E活動”概述
(一)“3E活動”的內涵解讀
“3E”是由三個英語單詞Explore(探究)、Express(表現)、Exchange(交流)的首字母構成。“3E活動”出自鐘啟泉教授的著作《核心素養十講》。這里的“3E活動”是在單元設計的課程開發背景下,著力組織探究、表現、交流的活動。“3E活動”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以情境創設為載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和提升學生的學科關鍵能力。
(二)“3E活動”的基本內容與活動觀
“3E活動”以學科知識為載體,通過精心設計活動來促進學生關鍵能力的形成與發展。通過豐富的活動體驗,掌握知識、技能與態度。“3E活動”的基本內容是:學生的探究、表現和交流,即在活動中提升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加強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遷移創新能力。學科理解能力、應用實踐能力和遷移創新能力是構成學科關鍵能力的三個核心要素,也是“3E活動”的活動觀。
二、“3E活動”對兒童英語知識建構及關鍵能力提升的重要價值
“3E活動”凸顯兒童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對知識進行加工與處理、消化與吸收,進而達到內化、升華的過程,是兒童基于體驗的知識建構。通過活動創造平臺,實現學科知識到關鍵能力的進階。兒童在活動中經歷、體驗和感悟之后,形成自己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其基本價值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活動聚焦探究,有效提升學習理解力
“3E活動”以兒童已有經驗為前提,以理解為基礎,使知識意義化。在活動過程中聚焦探究,建立兒童認識角度,使知識經驗結構化。知道不等于理解,在自主探究活動中習得語言,將自身知識經驗帶進學習過程,運用必要的學習資源,積極努力地建構知識,重組原有的知識結構。在活動過程中收集兒童語言能力發展的證據,實現從“知道”到“理解”的轉變,能有效提升兒童的學習理解力。
(二)活動關注表現,切實加強應用實踐力
“3E活動”以主題為切入點以情境為載體,以“做事”為根基,使知識功能化。在活動的過程中關注學生的表現,形成兒童的認識思路,使知識經驗程序化。知識與能力存在于個體與群體的合作、互動、反思中,當個體積極參與協商時,能促進學習。在活動過程中收集兒童在解決問題中的積極表現,實現“做題”到“做事”的轉變,能切實加強兒童的語言應用與實踐能力。
(三)活動指向交流,精準培育遷移創新力
“3E活動”以生活為主題,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使知識素養化。在活動中指向交流、回歸生活,使知識經驗系統化。為兒童提供交流現場,調動兒童的生活經驗,還原生活經歷,把英語學習遷移到生活中去,實現“解題”到“解決問題”的轉變,能精準培育兒童的遷移創新能力。
三、以“3E活動”提升兒童英語關鍵能力的教學策略
“基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的學科關鍵能力既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學科核心素養的共同要求,也是貫通不同學科領域核心素養的關鍵能力要求。”(王薔等,2018)知識不是能力,也不能直接轉化為能力,但知識是形成關鍵能力的載體。“3E活動”以探究、表現、交流為核心要素,在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中促進兒童學科關鍵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一)Explore活動:在“探究”中歷練知識建構的“理解力”
Explore活動,即“探究”活動,通過質疑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表達交流等活動,掌握知識與方法,能有效提升兒童的學習理解能力。學習理解能力包括觀察與注意、記憶與檢索、提取信息、概括等能力要素,是關鍵能力的重要基石。學習理解,需要打破學習的固有模式,幫助兒童克服思維的惰性。“知道”不等同于“理解”,真正的理解是通過觀察、檢索、提取、概括等行為建立起知識間的相互聯系,是通過舊知建構新知的過程。Explore活動在知識轉化為關鍵能力上,其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創設生活情境,建構語言知識
學習是一個不斷建構的動態過程,以問題為導向,聯結已有知識和經驗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在遇到新的情境后能夠激活舊知,解決新的問題,以此來促使學生利用原有認知結構同化新知識,建構新的語言知識體系。在傳統的課堂活動中,活動過于封閉,兒童嚴重受限,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他們與真實生活情境之間的聯系。Explore活動通過質疑、分析、交流等探究活動,使知識間相互聯系且呈現螺旋上升趨勢,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架構的知識鏈。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4 Hobbies(story time)這一課時(以下簡稱《英語》),筆者創設了如下教學情境:課前拍攝學生參加學校社團活動的視頻,接著引出故事中Mike及他的朋友參加社團活動的場景,進入故事的學習,接著引導學生用所學語言知識介紹自己的愛好。最后根據班級學生的愛好及特點,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推薦、建議學校開設的社團項目。此舉,不局限于書本知識內容,將同類知識有機架構與整合,使知識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在探究、形成新社團的過程中,串聯知識并將其運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之中。
2.激活已有認知,發展語言技能
學科知識是學科關鍵能力的載體,活動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路徑。Explore活動通過探究發展語言知識與技能,激活已有的認知圖式,促使兒童思考自己知道什么以及能做什么。在活動中順利進行知識與經驗的輸入,在記憶、識辨、概括、提取等理解的過程中,發展語言技能,是兒童運用語言、理解意義的依托。傳統的課堂活動過分重視對語言知識的講解,忽略兒童現有的知識與經驗,導致所學知識碎片化、模式化,對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等技能缺乏現實意義。
仍以在Hobbies這一單元的學習為例,學生在通過探究、討論后形成即將開設的社團概況,接著,通過小組活動制作宣傳海報,激活已有的語言與思維認知,在發表自己的觀點、聽取同伴的建議、合作制作海報、寫明社團要求等系列活動中,使學生的各項技能得到發展。最后,讓學生根據海報內容及要求,用所學、所知介紹自己的愛好及特長,推薦自己參加其中一個社團,其余學生根據介紹,分析該學生是否適合參加此社團,并說明理由。
3.發展兒童思維,提升學習能力
《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英語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語言知識,發展語言技能,還要進一步促進他們思維能力的發展。(教育部,2012)Explore活動引導兒童在質疑和探究中掌握知能,培養兒童的思維能力,進而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在探究活動中培養出來的兒童,長大后才能具備面對生活中各種挑戰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7 Protect the Earth(Story time)時,文本是以說明文的形式呈現,從四個方面講述了如何保護地球以及這么做的原因。文本介紹的四個方面是:節約用水、節約能源、保護樹木、不要用太多的塑料制品。通過節約用水這一方面的學習,讓學生提煉出從哪幾個方面進行描述,通過圖片(如下圖1)形式呈現。接著,再進行下面三個內容的學習,讓學生根據圖1及第一部分的學習發散思維,討論為什么要節約能源以及節約能源的具體做法有哪些。最后通過與文本的比對,尋找信息差,掌握知識,提高學習的能力。
(二)Express活動:在“表現”中夯實知識應用的“實踐力”
Express活動,即“表現”活動,設計開放型大任務,讓兒童“做事”。從只關注結果到重視過程,在做事的過程中關注兒童的表現,能切實提高兒童的應用實踐能力。“英語應用實踐能力指(特定學段的)學習者實際應用英語語言的能力,是英語使用者依靠并綜合運用英語的知識和技能展開交際的能力。”(王薔等,2018)應用實踐能力主要包括描述與闡述、分析與判斷、整合與運用等能力要素,是關鍵能力的關鍵拐點。Express活動在知識轉化為關鍵能力上,其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從機械模仿走向動態生成
在現實小學英語教學中,依然存在簡單的知識傳授現象,對教學內容反復、機械地操練,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達到短時記憶的效果。在這樣的模式下,兒童參與度不高,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為了能夠使兒童在課堂上不出錯,活動形式化,缺乏開放性。Express活動改變傳統的機械模仿、被動接受的狀態,讓兒童在活動中經歷描述、分析、判斷、內化、運用的動態過程,讓兒童進行深層次思考,從知識的現象走向本質的意義。
例如,在教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3 Holiday fun (story time)時,首先通過看圖預測并描述Mike和Liu Tao假期中做了什么;接著通過思維逆推判斷他們去了哪里,在那里做了什么事;進而內化,介紹自己的假期生活。在學習過程中,為了增強學生的體驗,讓學生思考Mike caught a big fish. What did he want to do with the fish? If you catch a fish,what do you want do? 始終讓學生在經歷中體會與感悟。最后讓學生分析與判斷,如何使我們的假期開心并具有意義(如圖2)。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在動態過程中接收、處理學習信息。
2.從重視結果走向關注過程
在教學實踐中,如果把注意力關注在學生的持久理解上,就不能重語言模仿,輕思維創造;重表達的準確性,輕內容的創造性,更不能只看結果而不關注過程。Express活動要引導兒童在開放性活動中經歷完整的過程,在完成活動的過程中關注學生的表現。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是執行課前教學方案上的內容與程序,而是通過活動收集學生學習的信息,根據學生的反應與學習信息做出新決策的過程。
例如,在《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7 On the farm(Checkout time)的教學中,筆者以“讓學生設計一個理想的農場”為活動,評價這一個單元中所學到的知識與技能。在這個表現活動的牽引下,激活已有儲備,要完成這個活動,就要會提問并回答農場上有什么。在這里需要用到本單元的語言知識,如What' s this?/that? What are these/those? 以及一般疑問句Is this/that…? Are these/those…?,引導學生與同伴進行合作與交流,在活動過程中觀察學生的表現。不管他們理想的農場長成什么樣子,只要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表現自我,便是我們追求的過程。
3.從靜態封閉走向多元開放
一個個小的知識點在封閉的活動中,很難與能力建立起關聯。解決點狀知識問題,需要將碎片化知識結構化、主題化,且要設計多元開放型活動。Express活動真正體現了從學科本位到以人為本的轉變,鼓勵、引導學生協同學習,進行主動探究,給兒童創造一個深度參與學習、思考的平臺,引導他們建立起知識、情境與生活的關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形成穩定的思維習慣與行為方式。
例如,在《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5 Seasons(Story time)的教學中,文本通過天氣、活動及態度(對季節的喜歡)三個方面描述了一年的四個季節。文本內容與結構整齊劃一,如果按照教材編排,僅落實文本中知識點的教授,會顯得呆板、閉塞。試圖改變這一現狀,讓內容及活動走向多元開放,筆者在教學中結合當地氣候與風俗習慣,設計了一個“設計明信片”的活動。在活動中,要求學生有個性化的表現,可以與書本有不同的表達形式與內容。經過引導,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被充分激發,表現積極且真實。如“In spring,it is warm and rainy.”(結合當地天氣,表述與文本略有差別)“In summer,it is too hot. I don' t like summer.” (發表內心真實想法,與文本內容不同)
(三)Exchange活動:在“交流”中催生知識遷移的“創新力”
Exchange活動,即“交流”活動,筆者認為兼有“交換、對話”之意,主要是指在個體知能、思維方式等作用下,在新的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能培育兒童的遷移創新能力。遷移創新能力包括推理與判斷、預測與想象、批判與評價等能力要素,是關鍵能力的穩固增長點。Exchange活動在知識轉化為關鍵能力上,其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交流設計,提高想象能力
學習的本質是意義的建構,以活動為載體,已有認知在活動的作用下,在語言的交流和思維的交互過程中,經過想象與分析得出新的理解與認知。Exchange活動在對已有認知進行深度加工中,借助兒童獨特的視角與個性化表達來提高兒童的想象能力。
例如,在《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6 My e-friend教學中,首先讓學生根據題目發揮想象: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e-friend? 學生根據已有經驗進行討論交流,想了解一個人,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就這一問題進行意見互換,并用思維導圖的形式立體呈現。接著,根據設計的思維導圖到文本中尋找答案(如圖3)。學生設計的問題中,有一些是文本內容沒有呈現的,這恰恰是可以利用起來提高學生想象力的有利條件。讓學生通過想象來設計問題的答案,只要合理都可作為問題的答案,此舉無疑可以催生學生的創新力。
2.參與評估,提升批判能力
對知識的超越與追問是提升批判能力的有效途徑。兒童經過獨立思考,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質疑、批判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升華內心對現實世界的認識,讓文本思想與個人認識相遇。Exchange活動給學生提供時間與空間發表自己的觀點,批判性地了解知識與現象,并發表自己的觀點闡述它們是否符合事實,并且要能夠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合乎邏輯的論證,不盲目跟從。
例如,在《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1 Cinderella的教學中,筆者在交流、對話活動中設計了讓學生說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的人物角色,并說明原因。大部分學生都表示喜歡灰姑娘,是因為她漂亮、善良;不喜歡故事中繼母及其女兒,因為她們自私、兇惡。在分析故事中繼母這一角色時,引導學生換一個角度去評估。對于Cinderella而言,是有她不善的一面;但作為媽媽,她愛護自己的女兒,想讓女兒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不希望任何人去破壞,這也沒有錯。要試著讓學生從多角度去分析與評估,以此來提升他們的批判能力。
3.協商意義,激活創造能力。
語言學習以語言應用為前提,實現從思維層面到思想層面的進階。語言對學習交流起到直接的作用,思維對學習交流有著間接的推動作用,意義建構與協商能夠不斷豐富學習與交流的層次。Exchange活動讓兒童在情境中交流、對話,在此過程中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要進行意義協商,就要深度解讀活動的實質內涵。從活動內容來看,不僅要讀文字符合的表層意義,更要讀文字背后的深層意義;從活動方式來看,關鍵在于深刻的體驗與思考;從結果來看,生成與創造是活動的最終追求。
例如,在《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4 Drawing in the park教學中,故事講述的是Mike和Tim在公園畫畫,Tim 先畫了樹和花,從Mike對他畫的評價“Well done!”中便可得知他畫得很好。接著,Mike讓Tim畫河面上的船,這次他畫得怎樣呢?文本中沒有直接回應,最后一句話是“Is this a boat?”(如圖4)。我們的教學不能止步于此,要引導學生體驗與感悟。雖然他沒有畫好,但是仍然值得學習。文本中 “It' s difficult,but I can try.”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與思考,也為激活學生的創造力另辟蹊徑。
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把核心素養的內涵界定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為什么是品格和能力?這是因為品格(必備品格)是一個人做人的根基;能力(關鍵能力)是一個人做事的根基。”
知識不是關鍵能力,更不能直接轉化為關鍵能力。但知識是關鍵能力形成的載體,在Explore(探究)、Express(表現)、Exchange(交流)的活動中實現對語言知識的理解、運用與遷移,在“做事”中為“做人”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核心素養十講[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2]王薔,胡亞琳,陳則航等.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英語學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3]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4]王磊.學科能力構成及其表現研究[J].教育研究,2016(09):57-63.
[5]馬天明.小學英語詞匯意義自主建構的教學探究[J].教學與管理,2020(0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