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劉越
【摘要】我國是由56個民族構成的多民族國家,漢語言文字的學習與運用對國家穩定和諧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小學語文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學科,承載著重要的育人價值。作為語文核心素養之一,“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是小學語文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谡Z交際作為文字表達的主要形式,也是少數民族學生表達自我、融入社會的重要工具。
【關鍵詞】口語交際;少數民族;培養策略
目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已經在大力推行雙語教學、普通話教學,但是在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中,由于家庭環境、生活習慣以及社會資源等因素,有些學生在語言表達與運用上仍然呈現較低的水平。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開展援疆工作一年來,筆者觀察到身邊的少數民族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大多是“重寫輕說”,忽略了口語交際在學生語文表達能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結合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明確在多民族課堂開展口語交際教學的重要性,探究在多民族課堂中小學生語文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多民族課堂開展口語交際教學的重要性
口語交際是一種重要的教學策略和方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習口語表達技巧對學生語文能力和核心素養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提升語言學習水平,更能幫助學生自信地進行自我表達,更好地融入社會,獲得全面發展。
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其語言文化上的差異,民族與民族間的交流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障礙,因而普通話文字的推廣是促進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工作之一。少數民族的孩子,最先接觸到的是少數民族語言,部分偏遠地區學生甚至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學前教育,漢語學習基礎非常薄弱。在多民族課堂上,我們會看到部分少數民族孩子因為語音語調的不標準,羞于表達,不愿張口說話??谡Z交際是聽說能力在實際交往中的應用,它也包括在實際過程中對某一問題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概括、歸納等能力的運用。因而關注多民族課堂中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對少數民族學生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谡Z交際能力的提升,既能讓學生快速融入班集體,成長為有自我表達能力的孩童,還能影響身邊的人和事,維系民族穩定團結。
二、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能力在多民族課堂上的培養
(一)以讀促說,確保表達規范性
少數民族學生想要提升口語交際能力,首先要面對的是表達不規范的問題。由于大部分學生校外生活的環境都是接觸少數民族語言較多,因而很多學生使用普通話表達時語序表達不正確。例如哈薩克族語言和維吾爾族語言都屬于阿爾泰語系,部分學生在說話時仍然會使用“主賓謂”這樣的語序,導致對普通話的整體表達是混亂的。除了語序問題,部分學生還會保留方言用語習慣,比如“我和媽媽說話”,當地學生習慣說成“我給媽媽說話”。
如何高效快速地糾正學生語序等規范性問題?大聲朗讀經典美文是非常實用的方法。在日常教學中,由于少數民族學生的普通話整體水平不高,朗讀中存在拖音、斷句不明等問題,也就導致當地語文教師不愿意過多關注語文教學中的朗讀訓練。但事實上,教材中的文章,除古詩文外,大多是運用普通話書寫的經典文學作品,無論是從表達的規范性還是語言的文學性來說,都是非常值得誦讀的。例如《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挑選出青頭和紅頭的對話,引導學生關注人物對話中的提示語,再指導朗讀。讓學生知曉對話時,除了“說”,還可以用“問”“喊”等詞語。接著教師創設情境:如果你不小心受傷了,你會怎么向同學求助?指導學生在緊急情況時把事情說清楚。所以,大聲朗讀文本,既是朗讀訓練的要求之一,也是學生掌握規范表達的途徑之一。
(二)切實創境,力求表達合理性
在多民族課堂中,不同民族孩子的生活習慣不同,家庭環境不同,如果死板地按照教材提供的交際情境進行口語能力訓練,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會讓學生產生表達的障礙和羞愧心理。
例如在教學《名字里故事》時,教師先解釋自己名字的意思。因為教師是漢族,所以名字中的每個字都有一定含義。此時班級中漢族學生都能踴躍發言,但是少數民族的學生因為不能把名字單獨拆開來解釋,就不愿意回答。這時教師需要給予少數民族學生更多的機會,并且可以借助歷史上著名人物如“成吉思汗”等來幫助少數民族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名字也是獨一無二的是有意義的,這樣少數民族學生都能自信地進行表達。
只有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生活,才能搭建適合少數民族學生表達的舞臺。今年暑期,因為烏魯木齊的疫情,學生都無法出游,只能居家學習,因此,當同學們交流《我的暑假生活》時,大部分學生都是一樣“在家寫作業”“做家務”,部分學生對這樣的交流缺乏興趣。教師可以改變設計,創設這樣一個情境:如果疫情過去,你最想去做什么?讓學生在合理的想象中展望假期生活,這樣整個交際過程就會更加多樣化,更具趣味性。
(三)科學建模,提高表達邏輯性
由于缺少規范化的語言表達訓練,加上游牧民族自由奔放的性格,學生在接觸口語交際初期,表達的內容都非常隨意。很多學生在交流時思維非常發散,很難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表達。因此,加強口語表達的邏輯訓練就更為重要。例如在《有趣的小松鼠》這一口語交際活動中,教師借助表格,引導學生對小松鼠的皮毛、眼睛、耳朵、爪子等部位進行觀察,做到從整體到部分進行細致描述。
借助表格、樹狀圖或者思維導圖等思維模型,都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思維,進行有邏輯的表達。在交流《身邊的“小事”》時,學生就由“小”事入手,在班級頭腦風暴的過程中,分類出“溫暖”“開心”“難過”“憤怒”等不同情感主導的事件,再把每個情感分支細化成“養一只小貓”“得到別人夸獎”“幫助老奶奶買菜”“看到隨地吐痰的人”等具體事件。思維導圖模型讓學生在打開思維的同時,仍然能有一根線牽引著他們的思緒,這樣的敘述能有中心、有重點,學生對如何講述一件事這樣的主題交流活動就會更加得心應手。
(四)知趣明理,重視傾聽專注度
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不僅要關注表達能力的訓練,交際中的另一方即聽者也需要提升自己的傾聽能力。實踐中我們發現,許多少數民族教師只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說,卻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聽。學聽,其實是一門學問。提高傾聽的專注度,首先要聽得全面,其次要聽得用心。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設計“小組討論—組員總結—課堂展示”這樣的環節,讓傾聽在課堂上得到展現。
在一次口語交際活動《聊聊我們的校園》中,教師先組織學生分小組觀察校園各處景物,小組內學生輪流發言,再由記錄員做總結。請學生使用“我們組經過觀察,有的同學發現……有的同學發現……”這樣的規范句式進行發言。接著,其他小組認真傾聽后再補充。在這樣的分組交流中,學生必須對同學的發言認真傾聽并記錄,并篩選整合。這種活動環節的設計,能在一個學習群體中訓練學生口語表達的概括、歸納能力,讓學生聽得全面。
那么如何能引導學生聽得用心呢?在傳統的口語交際活動中,教師會忽視“聽者”的表達需求,因此扮演“聽者”的學生往往游離于對話之外。例如《請教》這一口語交際中,需要提出“請教”的學生會有意識地關注自己表達的完整性和邏輯性,有禮貌地進行請教但是接受“請教”的學生常常只需要回答“好的”“沒問題”等。這時教師不妨讓學生在不預設的情況下向別人請教,并且允許“聽者”可以去刁難“請教者”。這樣看似沒有禮貌卻在生活中可能會出現的場景讓學生非常興奮,會在對話中彼此用心傾聽,并抓住對方話語的重點進行“交鋒”,令整個交際活動變得更加有趣起來。無論是“請教者”還是“被請教者”都樂于扮演自己的角色,并且對話充滿生活氣息。
(五)延伸課外,增強交際實用性
口語交際訓練最根本、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能運用于實際生活,解決實際生活中出現的難題。那么作為教師,除了在課堂上創設情境讓學生模擬對話,更能提升學生實際運用口語交際能力的場合則是在課外。只有學生能夠把課堂隨學真實地運用于課堂之外,解決實際難題,才能讓他們愛上表達。
在一次放學排隊時,某個其他班級的學生因為大聲喧嘩被值日老師批評,那位學生卻謊稱自己是我們班級的學生,導致整個班級被通報。我們班級學生因此情緒非常沮喪。教師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組織學生派代表和值日老師說明這一情況。在討論中,同學們為了處理好這一事情,總結出該派誰去說、如何說明前因后果、用何種態度去解決等交際細節。當最后那位值日老師前來道歉時,學生都因為親自解決了一件生活中的難題而開心。讓口語交際在生活中真實地發生,才能真正讓學生理解“交際”的重要性。
三、結語
對于普通話基礎較為薄弱的少數民族學生來說,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是他們對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最直觀的感受。無論是在學校里,還是在家庭中、社會上,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將會幫助他們表達最真實的內心感受,獲得較好的人際關系,解決實際生活難題。在一個多民族課堂中,只關注語文知識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一個多民族課堂就是社會的小小縮影,只有處于這個群體里的學生們都善于交流,樂于交流,才能真正打造和諧溫馨的多民族課堂,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才培養才能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