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際交往對大學生來說特別重要,無法融入群體、獨來獨往看上去是一件十分酷的事情,但當我們真正進入社會后,就會發現只有一個人的生活充滿了孤獨,而人際交往能力的下降,也會讓社會失去很大一部分人才,他們并不是不會與人交流,只是害怕、不自信。本文介紹鼓圈這種說法,而再創造式音樂治療的眾多方法都能在不同方面幫助大學生集中注意力,增強與人交往的能力,擴大自己的交際圈,更加自信地走進社會。
關鍵詞:再創造式;音樂治療;大學生;人際交往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1-00-02
社會的高速發展和對人才的更高要求,往往伴隨著越來越多的心理問題的出現。這無論是對剛步入大學的人來說,還是對剛剛大學畢業進入社會的人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們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人際交往。人際交往不僅是領導考核的依據,也是社會生存的基本要求。音樂治療作為國內的新興學科,對解決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問題有著很大的幫助,音樂治療師不同于以往的心理咨詢師,他可以借助音樂更快地與來訪者建立聯系,更全面地解決問題。越來越多的人把再創造式音樂治療帶入高校,用來解決高校不同學生身上的不同問題。
1 音樂治療簡單介紹
在史前文化時代,人們認為患病的人被敵對部族的“魔法”所侵害,所以“法師”就會把音樂作為實際治療儀式的前奏曲[1];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古埃及(公元前5000年)長老醫生把音樂當成心靈的藥物;在巴比倫文化高峰期(公元前1850年),音樂也同樣會參與到治療儀式中;18世紀后期,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科學有了更廣泛的認識,音樂慢慢退出了醫療活動。雖然歐洲醫生一直提倡把音樂用于疾病治療,但是其地位也慢慢降低到在某些個案中使用。隨著時代的變遷,對音樂的應用慢慢回到人們的視野,而音樂治療在美國也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20世紀80年代后期,音樂治療在中國出現。1980年,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華裔音樂治療教授劉邦瑞,來到中央音樂學院完成了有關音樂治療的演講,這件事情在當時激起了音樂家、醫生以及心理學家對音樂治療的極大興趣和研究欲望,同時也促進了音樂治療在中國的誕生。隨著關于音樂治療一系列研究報告的發表和相關書籍的出版,音樂治療相繼應用到臨床治療中。1996年,中央音樂學院開設音樂治療研究生課程,并按照美國音樂治療協會的標準進行教學,我國的音樂治療行業才慢慢地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音樂治療交叉學科得到了廣泛的拓展,但仍有很多人不是很清楚什么是音樂治療。
什么是音樂治療呢?這在行業內是一個十分難回答的問題,音樂治療是一門剛剛興起的邊緣交叉性學科,它集合了音樂、醫學和心理學三種完全不同的學科。在各國,不同的組織對音樂治療有不同的定義。目前最權威的音樂治療的定義由美國Temple大學(天普大學)教授Bruscia(布魯夏)提出,“音樂治療是一個系統干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治療師利用音樂體驗的各種形式,以及在治療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作為治療動力的治療關系來幫助被治療者達到健康的目的”[2]。
2 音樂治療的方法
音樂治療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有以下三種方法。
一是接受式音樂治療(Receptive Music Therapy),強調讓參與者聆聽音樂,同時感受音樂帶來的不同生理、心理反應。接受式音樂治療的方法包括歌曲討論、音樂回憶、音樂想象、音樂肌肉漸進放松、音樂系統脫敏、音樂催眠等。
二是即興演奏式音樂治療(Improvisational Music Therapy),該方法所用樂器多為簡單的打擊樂器,這種樂器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需要長時間的專業訓練就可以演奏。在集體演奏中,治療室會要求參與者自己挑選演奏的樂器,通過觀察參與者所拿樂器了解他的性格特征、在日常交往中充當的角色和所處的位置。在個體治療中,這種方法能夠快速接近來訪者,建立連接,幫助參與者利用自發隨意的演奏所創造的音樂,抒發和宣泄自己的情感。
三是再創造式音樂治療(Recieative Music Therapy),其更強調參與者本身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不僅限于單純的聆聽、享受音樂。這種方法可以注重演唱演奏,也可以注重音樂技能學習,這里提到的演唱演奏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上臺演出的水平,它不要求參與者接受專業完整的訓練,大部分時間由參與者自己創造音樂。
3 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一天天長大,慢慢進入大學時代,走入大學校園,接觸更豐富的環境,接觸更多不同的人,隨之而來的是初入社會的恐懼和來自形形色色的人的壓力,而這種壓力讓我們越來越恐慌。減輕這種壓力,能夠很好地處理人際關系,更好地適應社會、適應工作。當我們的人際交往頻繁出現矛盾時,我們不禁更多地思考,怎樣才能游刃有余地進行人際交往呢?這時人與人之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就成了社會生活的重要任務之一。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自身幸福感的提升,有利于心理、生理健康,沒有足夠社會支持的人會感到孤獨。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出現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與人交往的主動性。在陌生環境中,距離感甚至是恐懼感造成的焦慮,使大學生不愿與陌生人接觸交流。二是以自我為中心,不顧他人感受。率性直爽不能算是缺點,但也同樣不是優點,過于直率會給對方留下以自我為中心、自私的感覺,而不注意細節,也會給人毛躁、做事魯莽的感覺,不利于人際交往。三是忽略自己的言行舉止、一舉一動。一個人的行為舉止讓另一方感覺舒適、文明、穩重,是給人留下良好印象的重要條件,這也能為日后交流相處作鋪墊。
4 再創造式音樂治療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的研究
音樂是一種聲頻,它能讓人與音樂產生共鳴效果。聲音來自人類本體的最初生命運動,它們隨著人類產生,隨著人類的發展而發展。故音樂由心而生,隨心而變。音樂同樣也是人們感情的語言,早在人類還沒有創造文字、形成語言體系時,音樂就已經代替對話、交流而存在,而今也有音樂可以表達出語言無法表達的東西這一說法。人類的情感是十分豐富的,而語言相較于這些情感來說是十分匱乏的,甚至有些情感沒有辦法用語言來表達,所以利用音樂,我們可以表達出更加豐富的、語言無法描述的情感。
Bowman(鮑曼)在介紹音樂的重要性時指出,音樂是一種遠勝于娛樂形式的活動過程。它能獲取注意力,恢復長時間遺忘的記憶,交流情感,創造和加強情緒,將大家凝聚在一起。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同感:聽有歌詞的歌時,我們多多少少都會聽出自己的故事,勾起好的或是壞的回憶;當聽到沒有歌詞的歌的時候,我們會閉上眼睛,隨著歌曲想象出一些熟悉的或者不熟悉的畫面。音樂治療就是用類似的方法,把治療師作為音樂與來訪者之間連接的媒介,起到一系列想要達到的治療目的。
再創造式音樂治療則是利用來訪者自己創造的音樂,進行音樂的學習或嗓音表演或樂器表演,或是模仿一種音樂形式,也包括音樂游戲、舞蹈等等。但在這個過程中,更強調患者自己在學習、欣賞、表演中體驗,并不強調舞臺上的表演,不要求具有多么強的藝術性。再創造式音樂治療包括這樣幾種主要的活動形式:第一種是音樂游戲,以音樂為背景,與參與者進行相關的游戲活動,為參與者提供適當競爭和娛樂體驗;第二種是嗓音和歌曲,學習怎樣運用嗓音,發出不同的聲音,比如旋律模仿、歌曲演唱、看樂譜演唱、參加合唱等等,讓參與者學會互相合作,相互配合;第三種是樂器,學會使用樂器進行演奏,利用樂器模仿聲音、節奏,學會演奏音樂片段,進行音樂表演,讓參與者學會利用音樂進行交流,創造音樂,提高在團體中的自信心;第四種是動作和舞蹈,學會更好地對身體進行控制,跟著音樂移動,學習和表演舞蹈,表演不同角色,更好地對注意力、空間感、社會性互動、身體感知等進行把控。
5 再創造式音樂治療方法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的應用
再創造式音樂治療活動可以讓我們了解、注意身邊的人或事物,可以集中群體成員的注意力,讓團隊人員意識到此時此刻,更加注重當下。這里值得提到的一種活動形式是鼓圈(Drum Circle)。鼓圈,就像它的名字一樣,由各種各樣的非洲鼓和各種各樣的小打樂器組成。隨著被各地越來越多不同領域的人熟知和運用,圈中也加入了越來越神奇的樂器,比如吉他、手碟、甩琴、音塊、雨聲筒、海洋鼓等等。
2014年,鼓圈創始人Arthur Hull(阿瑟.赫爾)從美國來到中國培訓鼓圈引導師后,鼓圈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和喜愛,很多音樂治療師也把這種方法運用到了臨床實驗中。經導師推薦,筆者2018年到北京參加了Arthur老師近100人的大師課,從早上8:30開始上課,一直到17:00結束,中午休息一個半小時,這個圈中沒有年齡的差異,沒有職業的區分,更沒有語言溝通的陌生感,只有豐富的節奏律動,笑臉和熱情,每個人的釋放和表達。你可以利用手中的樂器創造音樂,和圈中的每一個人進行交流互動,當節奏混亂時,Arthur老師會走進圈子調整一下節奏和音樂。因為是培訓,所以除去老師講解的時間,每一次打鼓就變成了筆者最享受的事情,當筆者作為演奏者的時候,可以用手中的鼓與圈中任何一個成員進行“對話、交流”,體會音樂帶給自己的自由和融合的感覺;當筆者作為一個引導者走到圈子中心的時候,可以輕而易舉地與圈中演奏的人建立聯系,可以自由地跟隨,跟隨你的人創造你想要的音樂,去到你想去的地方。培訓第一天結束后,筆者就發現自己可以很輕松地和這些剛剛見過一天的人進行交流,很快地拉近了距離,并且沒有那種剛剛見面時的小心翼翼。培訓結束后,筆者帶著鼓圈帶來的輕松、舒適的心情,回到了學校,并在學院內成立社團。筆者組織活動的時候,曾遇到過這樣一件事,在大家都玩得非常開心的時候,有一個人坐立不安,也不想融入大家的音樂中。活動結束后,筆者單獨問了他這件事,他說:“不是我不愿意走進去,而是當我坐在圈里的時候,我十分不安,甚至害怕。”這就體現出了他在社交中的不自信,后來組織活動的時候,筆者會鼓勵他走到圈中心帶領大家創造音樂,幾次后他主動找到筆者說,參加這幾次活動后,他可以與陌生人游刃有余地交談,也更加自信了。這就是再創造式音樂治療的魅力,它真的能讓人看到并感受到參與者的改變。筆者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它讓筆者找回了久違的存在感,為人處世更加妥當。
6 結語
任何人都無法以一個人的狀態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更何況現代社會信息如潮奔涌,信息量的增加,要求我們不停地吸收新的知識,不停地與陌生人交流,也導致了人際關系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其實人際交往并不難,大學生人際交往普遍出現問題還是因為離開父母獨立生活,初入社會感到不安和恐懼。音樂治療可以有效地緩解這種不安和恐懼,讓大學生更加了解自己,學會自尊和尊重他人,傾聽別人說話,做到三思而后行。如果在人際交往中一味地只顧自己舒服,那么就會慢慢走向孤獨;反之,若只為他人著想,讓他人舒服,那么總有一天,你會心力交瘁,筋疲力盡,慢慢不再想與人交往;若是雙方都不舒服,那么時間長了,就會讓身邊更多的人受到傷害;唯有在兩人之間找到一個彼此都非常舒服的平衡點,才是人與人之間最好的相處模式,才是最好的人際關系。人際交往之所以與我們密不可分,是因為它是我們漫長生命線中很珍貴的一部分,只有學會了解自己,才可以更好地理解、關懷他人。只有這樣,當我們真正走上工作崗位,走進社會,才可以因為我們的為人處世、做事風格、與對方的交往方式等種種因素,接觸到更加優秀的人,積累更加豐富的經驗,適應當今飛速發展的社會。
參考文獻:
[1] 張勇.中國古代音樂治療思想探微[J].民族音樂,2018(5):11-13.
[2] 王黎,孫天歌,孫昕萍.音樂治療:尋找生命韻律的平衡與和諧[J].美與時代(下),2018(7):83-85.
作者簡介:王佳(1981—),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
通訊作者:張玉春(1966—),女,黑龍江佳木斯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治療、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