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國際交流中,英語被視為國際通用語言,這表明,通過英語翻譯不同國家的文學是十分關鍵的,翻譯質量的優劣關乎國家文化的有效傳播。在英文翻譯過程中,不同國家的文學典故是核心內容之一,也為翻譯難點所在。基于此,本文在闡述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來源基礎上,分析翻譯英語文學作品時典故的約束因子,嘗試提出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方式及策略。
【關鍵詞】英語文學作品;典故;翻譯技巧
【作者簡介】劉禹杉,吉林建筑大學。
作為更好理解及使用英語的重要途徑,經典英語文學作品中包含部分我們難以將其核心思想掌握的典故,阻礙了人們對其準確翻譯,影響了人們英語水平提升。對英語文學作品翻譯,本質主要為整體理解英語詞句,通過翻譯掌握英語作品核心思想,為更深層次的學習奠定基礎。英語文學作品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內容,在閱讀及翻譯過程中,要掌握作者表達的深刻思想,才能準確理解文章的主旨,確保典故翻譯的準確性。
一、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來源
1. 古希臘神話故事。英語文學作品中,涵蓋數個神話故事,立足本質層面,其也為西方文化的源頭,當前人們熟知的神話故事,不僅影響西方國家文化的發展,且潛移默化影響我國文學作品。古希臘神話故事中,語言較為詼諧幽默,作者以對比的手法,為人們刻畫多個鮮明的人物形象,以此深化文章的主旨。古希臘神話故事具有鮮明的色彩,在文學作品中,將人物性格展示得淋漓盡致,其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這也是其在英語文學作品中出現頻次較多成因。譬如英國詩人拜倫,擁有強烈的浪漫主義情懷,其作品《唐璜》中利用神話天鵝故事有一句“There, swan-like, let me sing and die”,將其轉譯為中文含義為“我愿似天鵝,哀歌而死亡”,為后期英語文學作品創作帶來較多的鮮明形象。
2. 寓言故事。縱觀西方文學作品,多數典故由民間寓言故事延伸,但其也存在一定的薄弱點,在典型性及展示文化色彩方面較為薄弱,卻又篇幅短小,蘊含深刻思想的語言故事,受文學藝術者所青睞。通過將人物進行鮮明對比,展示西方文學作品自身魅力,具有較強的思維性及邏輯性,如“The War in the Ai”一文中,主要表達“狼來了”故事內涵,其中“to cry wolf”為假報警。
3. 基督教圣經故事。對西方國家而言,基督教文化為其核心宗教信仰,多數人以基督教行為標準,不斷約束自身行為。時代高速發展過程中,基督教文化并無較大的改觀,人們將原有特征與現代化時代發展特征結合,構成新時代基督教文化,成為西方文化藝術核心內容,也因此被廣泛應用于英語文學作品中。譬如在《圣經》中“Adam's apple”表面意思為亞當的蘋果,深刻含義主要指難以經受誘惑,做出讓人始料未及事情的群體。
4. 經典文學作品。西方部分經典具有較強意義的文學作品,深受各國人們的認可及喜愛,不同程度影響國家文學作品發展。譬如莎士比亞戲劇為西方經典文學,社會在發展過程中仍未撼動其影響力,其中形成多個經典典故。
二、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翻譯的影響因素
1. 文化差異。文化具有較大的差異性,不同程度影響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精準性。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來源社會背景、歷史環境等不盡相同,作者依托相關典故將自身理念傳輸,從而造成典故闡述深刻理念不盡相同,深究其成因為文化背景具有差異。新時期背景下,各國文化仍具有較大的差異性,我國針對西方文學作品翻譯過程中,不僅需將其文化背景掌握,還應結合西方社會背景及特征進行翻譯。因此,為進一步準確理解英語文學作品內涵,應將其來源及社會背景熟知,根據作者當時所處的現實社會完成翻譯,準確把控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思想,從而更深層次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
2. 文章的鮮明性及整體性。英語文學中典故占比較大,作品創造過程中作者表達思想情感不一,其主要在英語文學作品中以較為分散形式存在,作者根據文章表達思想,適當引用典故,不僅刻畫鮮明的人物形象,而且升華作品的主旨思想,實現“畫龍點睛”作用。因此,翻譯及理解英語文學作品中,需從多方面加以考量,不僅需考量其文化時代背景,而且應確保文章翻譯的邏輯性及流暢性,特別翻譯分散典故時,應多加考量文章的整體性,以此明確引入典故真實價值。
3. 英漢典故對應。我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典故形式較為多樣,與西方文學典故有異曲同工之處,所以翻譯英語文學作品過程中,應將英漢典故對應性加以考量,確保英漢典故有效銜接,使作者、翻譯者以及讀者思想達到共鳴。立足西方文學作品中典故發展狀況,應將其在文學作品中真實內涵掌握,準確識別中西文化關聯點。
三、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翻譯方法及技巧
1.直譯法。直譯法為英語語言翻譯常用方式之一,在針對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也是如此。直譯法并非將英語文學作品中的詞句逐一翻譯,而是需將英語文學作品典故來源、社會文化背景等掌握,在此基礎上進行翻譯,從本質而言要求翻譯者應帶有人物情感進行翻譯。直譯法對翻譯人員專業技能、理解力等具有較高要求。因此,利用直譯法翻譯西方文化作品及典故,應將其典故來源深究,并掌握作者刻畫人物形象,避免對詞句進行逐一翻譯,不僅降低翻譯精準性,而且不利于引發讀者思想情感共鳴。翻譯者應依照英語文學作品文化背景,通過平庸語言將作者思想情感體現,從而賦予讀者閱讀譯文時情感升華,實現讀者感同身受。譬如格林童話中《灰姑娘》一書中有“The stepmother was jealous of Cinderella's beauty. She asked Cinderella to work at home and went to the dance with her two daughters alone.”將其轉譯為漢語,其詞句含義為“繼母嫉妒灰姑娘的美貌,讓灰姑娘在家干活,獨自帶著女兒參加舞會去了”。該句子主要側面刻畫繼母的形象,展示其內心嫉妒,在后期文學作品中,多將其為典例,以此表達內心自私、惡毒的人物形象。在翻譯過程中,無需對“Cinderella”深層次翻譯,將其直譯為“灰姑娘”便可,不僅不會誤導讀者,而且會激發讀者想象力[1]。
2. 意譯加注法。為進一步展示英語文學作品及其典故真實含義,意譯加注法使用頻次較多。翻譯英語文學作品過程中,要求將作品中語言典故性及作品真實情感還原,現實生活中翻譯者難以滿足其精確化要求,受文化背景存在差異性影響,我國人民與西方人民不僅享受教育體系不盡相同,而且對于同類事物看法存在偏差,所以翻譯英語文學作品典故時,應確保文章流暢性及整體性基礎上,最大限度將作者真實思想情感闡述。意譯加注法將主要結合當前人們所處文化背景,將英語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文化不斷融合背景下,英語文學作品中細節會發生微變,出于英語文學作品及典故翻譯的目的考量,利用意譯法將其復雜典故簡單化,以此使讀者更易理解,促進讀者對作品故事的還原。同時,為將文學典故中蘊含的民族文化保留,需給予適當的加注,將原文表達意思闡述出來。譬如翻譯“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時,若選用直譯法將其翻譯為“約翰是一個可靠的人,他不吃魚參加比賽”,就會使讀者閱讀較為疑惑,“人吃魚與可靠有什么關聯”?因此,作者應給予適當的相關語句,以此使文章語句因果關系明晰,使讀者明確耶穌教徒為向英國政府表示自己的忠心而不吃魚,翻譯者只有在文章中根據實際背景,適當給予加注,才能使讀者更清晰明了掌握文章真實內涵[2]。
3. 增譯法。增譯法與直譯法相比,對翻譯人員技巧要求較高,英語文學作品翻譯實際運用該方式時,應將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加以深究,以免僅依附于直譯法出現歧義現象,不利于讀者更好理解文章內涵。英語與漢語文化背景有異有同,要求翻譯人員翻譯過程中,不僅須立足整體層面,掌握英語文學作品內容,而且應將自己理解的內涵,確保不改變文章初始含義基礎上,為其適當潤色,深化作品主題思想。譬如,翻譯“The United Nations Organization was born at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out of the reaction of peoples determined to save succeeding generations from the scourge of war”時,該句子翻譯成中文主要為“聯合國組織誕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際,當時各國人民決心拯救后代免遭戰禍”,在實際翻譯過程中,需要將“peoples”翻譯為各國人民。由此表明,翻譯人員需對文學作品中每個詞句加以斟酌,只有真正了解文章整體含義,才能準確把握全文的中心思想,提升翻譯準確性,展示作品核心價值。再如“handwriting on the wall”,從該句子表面含義可知,其主要為“墻上的筆記”,顯然,這并非為典故實際含義,所以需積極掌握典故出處,以及作者當時生產的社會背景,事實上,該典故出自《圣經》,與我國“不祥之兆”含義相同。
4. 釋義法。翻譯西方國家具有民族特色典故時,僅依靠直譯遠不夠,不僅難以將作品主旨及內涵體現,而且對讀者閱讀造成一定的干擾,使翻譯過于形式化,出現主次不明晰。因此,翻譯人員翻譯過程中,應積極利用釋義法將其典故翻譯,從而將作品中隱喻內涵表達。譬如人們將鴿子視為“和平”,文學作品《創世紀》記載,上帝要求諾亞制作方舟,并進行降洪水,諾亞在制造方舟過程中,若想得知洪水是否退去,需釋放一只鴿子,觀看其是否可順利飛回。因此,應用釋義法過程中,不僅需將作品整體內容掌握,而且需根據文章實際狀況進行判定詞句真實含義,以此深化文章中心思想。
結語
文化領域中語言為核心構成,深層次對語言文化進行深挖,可準確解讀語言背后的文化與思想。英語文學中出現典故,對文化傳播、交融等具有積極作用。因此,翻譯人員在實際翻譯過程中,應結合英語文學典故實際文化背景,準確把握典故真實內涵,全面分析英語文化作品中典故翻譯影響因素,依照其典故實際,利用多個翻譯方式及技巧,確保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翻譯的精準性,從而引發讀者思想情感共鳴。
參考文獻:
[1]崔振芳.英漢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差異及翻譯[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4):78-81.
[2]田思睿.從譯者主體性的理論視角對比《瓦爾登湖》三個譯本中典故的翻譯[J].海外英語,2019(2):50-52.
[3]袁媛.英美文學中典故翻譯考慮因素及技巧的思考[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26):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