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差異是英漢翻譯中的難點之一,譯者要熟悉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并通過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來避免翻譯錯誤,保證翻譯的合理性和準確性。本文介紹了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異,分析了英漢翻譯與文化的內(nèi)在關系,研究了英漢翻譯中跨文化視角轉換的策略,給出了處理文化差異問題的幾點翻譯技巧。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英漢翻譯;跨文化視角轉換
【作者簡介】李波,黑龍江財經(jīng)學院。
從文化差異角度來看,英漢翻譯就是中西方文化的一種跨語言交流情景,是處理彼此不同語言習慣和思維方式的過程。譯者要根據(jù)翻譯情景實際情況,合理處置文化差異帶來的語言沖突和思維定式問題,這是英漢翻譯工作的難點之一。在進行英漢翻譯時,除了要注重語言表現(xiàn)層面的技巧外,跨文化視角轉換的策略和技巧也是提高翻譯合理性和準確性的重要內(nèi)容。
一、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異
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異是處理跨文化交際問題的基礎,譯者只有認識到文化差異的表象和成因,才能在翻譯工作中有的放矢,從而得到翻譯受眾的廣泛認可。
1.歷史傳統(tǒng)差異。中西方文化代表了不同時代、國家和民族的個性化演進過程,歷史的獨特性也是文化差異的主要原因。在中國,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是以諸子百家的哲學理論為根基的,以強調和諧統(tǒng)一、克己復禮的儒家思想為代表;而西方古希臘哲學則強調天人相分、客觀務實。這種歷史傳統(tǒng)的差異就會使中西方的民族文化迥然不同,例如“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這一詞匯在中華民族文化中是代表冒進、利己的貶義詞,而在英語中是代表本位和個性的褒義詞。
2.思維模式差異。語言是一個民族思維方式的直接外在表現(xiàn),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一大特點就是思維方式不同。中國人認為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人與自然需要和諧共處,自古就有“天時地利人和”的說法;而西方文化中人與自然大多數(shù)時候是對立的,西方人追求用科技來改變世界,著名的論調有“change the world(改變世界)”。
二、英漢翻譯與文化的內(nèi)在關系
英漢翻譯是一種跨越中西方語言的轉換行為,更是一項跨文化交際的活動,譯者從事翻譯工作也是用語言表達形式實現(xiàn)文化交際的過程,包含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碰撞和融合。研究英漢翻譯與文化的內(nèi)在關系,一方面可以幫助譯者提高翻譯水平,另一方面通過翻譯活動找到文化之間的普遍共性和個性問題,譯者可以利用這些現(xiàn)象來實現(xiàn)更深層次的跨文化交流。
1.文化共性與翻譯。無論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人類感知客觀世界的器官都是大腦,相同的生理特征使得中西方的人們對生活、學習和勞動的感受較為相近,這些相近的感知就形成了中西方文化的共性特征。在語言表達過程中,這些共性特征往往具有異曲同工的表現(xiàn)形式,譯者可以利用這些共性感知來實現(xiàn)英漢翻譯。例如,中西方語言中都可以使用“捧上天(to the skies)”來表達贊美之意。
He was exalted to the skies.
譯文:他被捧上了天。
2.文化個性與翻譯。中西方的歷史、人文、宗教和社會制度造成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文化個性特征深刻影響了語言的發(fā)展進程,可以說語言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產(chǎn)物。文化個性特征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就是語言缺失現(xiàn)象。例如,漢語中具有豐富含義的成語在英語中并無任何引申含義,如“胸有成竹”,部分英語語句直譯成漢語也沒有對應的表達含義。譯者在翻譯具有文化個性特征的語句時,要避免逐句逐字硬性翻譯,采取保留大意的意譯方法,盡量將對方語言的豐富內(nèi)涵用對應的喻體來呈現(xiàn)。在應對文化個體問題的翻譯過程中常使用補償法、增譯法和注釋法等。例如,baby一詞直譯為孩子,但在一些特殊語境或俚語中則表達不同的含義:
This is your baby.
譯文:這是你的任務。
baby fat
譯文:嬰兒肥
baby blues
譯文:產(chǎn)后抑郁
bottle baby
譯文:酒鬼
Jones was a baby-kisser when he was running for the position.
譯文:瓊斯先生在競選這個職位的時候到處拉選票。
三、英漢翻譯中跨文化視角轉換策略
1.詞匯的轉換。跨文化交際在英漢翻譯中的影響首先體現(xiàn)在詞匯轉換的問題上。在英語中,詞類轉換發(fā)生的場景是在名詞、副詞、形容詞和動詞等單詞上,而在句子中詞匯轉換相對較少,因為英語的句子語法結構相對固定,如主謂賓結構中有且只有一個動詞作為謂語,名詞與動詞的重復使用情況較為常見。而在漢語言環(huán)境中,名詞可以由多個漢字組成,所以名詞的數(shù)量會非常多,無需在語句中用名詞來替代動詞,這就要求英漢翻譯過程中譯者要將英語語句中的詞匯進行有效轉換。
2.感情色彩的轉換。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英漢翻譯中會遇到很多具有典故的英語詞匯,并且同一個詞匯在不同的語境中會發(fā)生較大變化,這就需要譯者在進行翻譯時首先要充分考慮段落大意和前后文結構,通過整理和組合最終形成具有特定感情色彩的語句結構,然后在漢語中找到與之相對應的詞匯來表達完整意思。譯者要注意保持文章的整體語言風格,不能完全照搬,也不能完全摒棄,要在合理保留和色彩轉換方面下功夫,努力實現(xiàn)對原作品風格的延續(xù)和進化,從而避免似是而非的翻譯問題。如“pink-eyed”既可以表示粉色的眼睛,也可以表示妒忌;“eagle-eyed”既可以表示鷹眼,又可以表示洞察力強。
3.語句虛實的轉換。為了保證英漢翻譯的準確性和合理性,譯者要學會用中西方兩種文化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實現(xiàn)語言“虛與實”的相互轉換。所謂語句虛實就是在一些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下某種語言的詞匯或語句會發(fā)生變化,用來表達其并不具備的表達含義。例如:
The matter was finally solved under the table.
譯文1:這件事最終私下里解決。
譯文2:這件事最終在桌子下解決了。
原句中的“under the table”在非美國語言環(huán)境下表示“在桌子下”,如“drink me under the table”(把我喝倒在桌下),美國語言環(huán)境中表示買通或私下解決。譯者要根據(jù)上下文語境來考慮用哪種翻譯方式才能表達得準確和合理,這就是所謂的化實為虛,將實際的事物轉換為隱藏的含義。在一些語境中,譯者還要做到化虛為實,如:
I don't like a person who is more brave than wise.
譯文:我不喜歡有勇無謀的人。
這里的brave和wise分別表示勇敢和聰明,但放在語句“more brave than wise”則表示“有勇無謀”的意思。這種翻譯過程需要譯者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視角轉換才能實現(xiàn)。
四、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翻譯技巧方法
應對跨文化交際對英漢翻譯的影響,譯者要遵循文化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原則,努力促成文化的融合發(fā)展。近年來常用的翻譯策略包括異化和歸化兩類。異化策略是突出語言的文化屬性,通過還原原文的語言風格和文化特征來進行翻譯;歸化策略是以譯者母語為立足點,將外語用本民族文化的語言思維模式來表達。異化和歸化策略的交互使用形成現(xiàn)代英漢翻譯的諸多技巧,這里列舉幾種常用方法:
1.直譯音譯法。直譯音譯法是典型的異化翻譯策略,強調最大限度地還原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如翻譯漢語的“臨時抱佛腳”,將其使用音譯法翻譯為“embrace the Buddha's? feet in a crisis”。一般來說,涉及人物、地名、俗語等內(nèi)容的翻譯都可以采用直譯音譯法。
2.直譯加注法。直譯加注法又稱附注式譯法,就是在異化策略中,如果讀者無法理解譯語的深層意思,可以在直譯的基礎上加上注釋,幫助讀者來理解譯語的真正含義。
如:殺雞給猴看。
譯文:To kill the chicken to frighten the monkey.It means: to punish somebody as a warning to others.
將原文直譯得出譯文后,再加上It means來加以解釋,這樣的做法既保證了準確性又幫助讀者深入理解。
3.意譯法。歸化策略的典型方法就是意譯法,其以本土化語言的思維模式來進行原文的整理和歸納,最終得出符合本民族文化的語言表達形式。意譯法經(jīng)常發(fā)生在成語、俚語、風俗等語言環(huán)境下的語句之中,如英語“queen's English”表示標準語言,而不是女王的語言,又如漢語“塞翁失馬”可以翻譯為“Life is full of surprises”。
4.音意結合法。音意結合法是將異化和歸化兩種策略并用和組合的翻譯方法,常用在具有歷史背景和社會階層語境下的翻譯過程。例如,“eats no fish”在英語中表達對政府的忠誠,來源于英國伊麗莎白一世在位期間,她出臺法律摒棄了天主教星期五不準吃肉只能吃魚的戒律,目的是徹底脫離羅馬教會的統(tǒng)治,人民為了支持女王就打出了“星期五不吃魚”的口號。經(jīng)過多年的演變最終成為“不吃魚”,含義也引申為“忠誠的國民”或“誠實的人”。同樣的典故或用法在漢語習語翻譯中也較為常見,如“開門見山”利用音意結合法可翻譯為“to play the game”。
結語
跨文化交際已經(jīng)成為當今世界的一個熱門話題。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進一步發(fā)展以及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文化多樣性的存在給全世界人民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又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在這樣一個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跨文化交際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并且已經(jīng)成為人們應具備的重要素質。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關鍵是培養(yǎng)文化移情能力,然而這一過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既是對自身文化不斷感悟和豐富的過程,也是將自身文化融入對方文化的同時汲取對方文化精華的一個完善和超越的過程。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交際者既要充分融入對方的文化特性,又要保持并彰顯本民族的文化特性,做到文化移情“到位”而不“越位”。
參考文獻:
[1]高麗利.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文學作品翻譯影響[J].教育學報, 2018,35(1):124.
[2]顏秋靜.旅游英語中中西文化差異翻譯處理方法[J].海外英語, 2017(5):114.
[3]張詩焓.對英漢習語翻譯中歸化和異化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14(7):83.
[4]陳昊.面向機器翻譯的英漢醫(yī)學對應語的歸化和異化研究[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6,3(13):78-79.
[5]王淼.跨文化視域下英漢習語翻譯的歸化與異化[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6,12(6):115-116.
[6]向治國.英漢文化差異影響下習語翻譯中的歸化和異化[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5,12(11):348-349.
[7]黃益琴.中西文化差異視域下的跨文化移情能力探究[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8(12):113-117.
[8]胡慧.漢英翻譯中的文化移情及其培養(yǎng)[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9(2):80-83.
[9]王小睿.接受美學視角下中英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9):130-132.
[10]朱秀芝,胡慧.跨文化交際中的適度文化移情及其培養(yǎng)[J].經(jīng)濟研究導刊,2018(34):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