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東沙湖學校 朱晨燕
小學數學屬于一門基礎性學科。在小學數學的具體教學過程中,從認識數字開始,到學習最基本的加減乘除運算、混合運算,再到后面的簡便計算、比和比例、平面圖形、立體幾何、統計與概率等,知識點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小學數學的學科特點便是數學知識具有系統性和連貫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視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十分關鍵。
小學數學教材的編寫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原則,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引申和發展。根據這一規律,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以舊知識為切入點,先將前面學習的相關知識進行鞏固,再引入新知,從而實現舊知與新知之間的聯系,既鞏固了舊知,又學習了新知。在舊知基礎上引入新知,學生相當于是有階梯式的學習,學生心里更有底,學習也會更加游刃有余。
比如,在學習“圓柱的體積”這一課時,聯系底面積相等、高也相等的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體積之間的關系,結合舊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初步建立圓柱的體積公式(底面積×高)的猜想。

再遷移舊知(圓面積公式的探索方法),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 份,沿著高切開后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切開后拼成的幾何體就越來越接近長方體)。


根據拼成的長方體與原來的圓柱體積相等,可以得出圓柱的體積。經歷這樣的圓柱體積公式的探索過程,結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以及“圓面積公式的探索方法”的舊知,學生對圓柱的體積公式會有更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師在教學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會用到一些之前學過的知識點,此時就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對之前的相關知識點進行回顧,從而實現新舊知識之間的銜接和聯系。推陳出新很難,但新中找舊相對容易,把新知識向舊知識靠攏,學生對新知識會有一定的熟悉感,學習起來也更加有興趣和動力。
比如,在學習“圓柱的表面積”這一課時,將圓柱的表面展開,可知圓柱的表面是由兩個底面“圓”和一個側面“長方形”構成,因此,在求解圓柱的表面積時,需要回顧舊知(圓面積和長方形面積的求解方法):圓柱的表面積=兩個底面“圓”的面積+一個側面“長方形”的面積,而一個底面“圓”的面積=π×半徑2,一個側面“長方形”的面積=底面“圓”的周長×高=2×π×半徑×高。通過這樣“以新知為連接點,回顧舊知”的教學過程,學生不僅理解了圓柱表面積的求解方法,更掌握了每個面具體的求解過程,這樣拓展到“無蓋”圓柱表面的面積和“通風管”問題就更方便,學生對圓面積、圓周長和長方形面積的知識也進一步回顧,學習的效果大大提高了。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就是把數學知識進行內化,形成自身認知結構的過程。教師要學會給學生找方法、找階梯,抓住新知與舊知的聯系,以新知和舊知為發展點,把新知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使新知和舊知相互作用,充實、完善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拓展學生的思維。
比如,在六年級下冊總復習“式與方程”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將“方程的定義”和“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結合在一起,方程的定義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在講解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時,教師可以將“未知數”和“等式”作為關鍵詞來展開教學,選擇合適的等式和合適的未知數,更便于我們用方程解決問題,也為后續初中學習方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小學數學涉及的知識點較多,根據數學知識的系統性以及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在舊知的基礎上進行新知教學,在新知的教學中聯系舊知回顧,也是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深入研究教材,將相關舊知進行及時回顧分析,重視新知中存在的舊知,對新知進行深入探索,實現舊知和新知的綜合運用,突破新知識,提高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