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在德夯大峽谷之上的矮寨大橋,遠觀如群峰之間的一道飛虹,讓天塹變為通途。
這座集科技進步與工程美學于一身,融歷史人文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橋梁,被習近平總書記贊譽為“中國的圓月亮”,被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推薦為“十大非去不可的世界新地標”。
那么,這座大橋身上有什么樣的科技力量?
“軌索滑移法”縮短工程進度
實際上,湘西矮寨大橋設計時面臨5大挑戰:主跨1176米,是世界最大跨度的跨峽谷橋梁;橋面距谷底355米,高度遠超吊裝設備適用范圍;矮寨盤山公路蜿蜒盤旋,運輸條件極為不便;兩岸山勢跌宕,懸崖峭立,施工場地極其狹小;峽谷風場復雜,濃霧、雷暴天氣頻繁……受環境所限,傳統方法均無法滿足工程安全、經濟、高效的施工要求。
受高空纜車技術的啟發,以工程設計師胡建華為首的團隊結合橋梁頂推工藝,發明了“軌索滑移法”,即利用懸索橋自身的永久結構——主纜和吊索作為承重及傳力構件,在吊索下端安裝水平鋼絲繩作為運梁車走行軌道(稱為軌索),軌索、主纜與吊索組成空間索網體系,梁段通過運梁小車懸掛于軌索,以坐高空纜車的方式沿軌索從兩岸運至安裝位置,再起吊就位,完成梁段安裝,直至全橋貫通。
采用軌索滑移法,矮寨大橋全橋69個節段、總長1000.5米加勁梁架設任務,僅2.5個月就完成了,創造直接經濟效益1.2475億元。與國內外同類橋梁相比,其工期僅為常規工藝的六分之一,節約工期10個多月。
世界上第一座塔梁分離式懸索橋
一座好的橋梁不應該只有漂亮的外表、驚奇的結構,更應該是與自然的有機融合,要科學環保、經濟和諧,同時更要引領這個行業。但既要修橋又不想破壞自然風光,怎么辦?
為解決這一難題,設計團隊突破傳統的塔和梁相連的建設理念,創新性地將加勁梁與索塔分離。通過塔梁分離式結構的應用,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山體的開挖,減少山體開挖量達67萬立方米,即相當于一個足球場堆積一百米的土量。這有效降低了兩岸路線高度,大幅度降低了跨兩岸山谷的橋梁規模,不僅節省了投資,也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做到了結構與環境的和諧統一。
(據中新社、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