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靜 張石平



3月16日,安化縣平口鎮完小四年級116班學生夏娜未按時到校,班主任蘇玉娟聯系家長未果,果斷上門,卻意外救下了一氧化碳中毒的祖孫三人。面對夏娜爺爺及爸爸的多次感謝,她卻不停地說著:“這只是我應該做的事情。”(詳見新湖南·湘學頻道https://www.hunantoday.cn/article/202103/202103171226333868.html)
救人之舉曝光之后,獲贊無數。網友紛紛稱贊:“長得好看還能干,最可貴是心又善。”“一個不經意間的善舉,溫暖了世間。”
本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除了救人事件外,蘇玉娟關心關愛孩子的溫暖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著,關于勇氣、善意、決心,關乎約定和成長,這些故事點綴了無數平凡的歲月,也澆灌了屬于他們的童年記憶。
表揚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在蘇玉娟班上,留守兒童較多,陪伴的缺失容易掀起連鎖反應。調皮、難管是最明顯的特征。
男孩小澤父母離異,跟隨外婆生活。但外婆忙于生意,無暇精細照管。溺愛下,小澤逐步養成了許多不良習慣。2017年秋季入校時,外婆直言“孩子真的調皮”。
果不其然,開學沒幾天,關于小澤“打我”“強迫我和他一起玩游戲”等“行為”就上了蘇玉娟的記錄本。
教學生涯伊始便遭遇如此頑劣孩童。這是對蘇玉娟的考驗。
“發現問題必須立馬解決問題。”于是,每當有學生告狀時,蘇玉娟便將小澤拉至辦公室,小聲地同他說道理,他認錯快并承諾“會改”。怎料,一轉身便拋之腦后,情況并未好轉。
而且,來辦公室次數多了,小澤嘟嘴抱怨道:“我只是拍了他一下而已。”“他們能一起玩,為什么就不能跟我一起玩”……不承認錯誤,說教又無用,蘇玉娟懊惱不已。
在多次觀察下,蘇玉娟發現小澤和其他同齡孩子一樣,喜歡被表揚,對老師交待的事情十分認真對待。
有一天早上,小澤倒完教室的垃圾后,提著垃圾桶就走了,過了好久才從樓道洗手間走出來,邊走邊說:“這個垃圾桶好難用水沖干凈呀,太臟了,好累啊。”原來他記得蘇玉娟說的,倒完垃圾后要沖洗垃圾桶,免得污垢堆積。
隨后,蘇玉娟將這件事說給了班上的孩子聽,大家十分驚訝。“我記得那一整天都沒有學生來我這告小澤的狀。”后來蘇玉娟休了產假,在路上偶遇小澤,他跑過來抱住蘇玉娟,說:“蘇老師,你什么時候再回來教我呀?”
小澤的轉變,也讓蘇玉娟真正意識到了,表揚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在此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她從不吝嗇自己的鼓勵和表揚。
“你還愿意當班長嗎?”
小璐責任感特別強,可是當上班長后,一度陷入自我懷疑,起初蘇玉娟以為是她還沒適應這個角色,可是有一天,她哭著來到辦公室。
原來,午休時,不管別人是找同學借筆,或是小聲討論不會做的題,小璐一旦聽到聲音就在記錄本上記下同學的名字。于是,班上學生不服她管,幾個愛挑事的男生還揚言,再也不選她當班長了。
“你還愿意當班長嗎?”蘇玉娟發問,她點頭。“那你打算怎么辦呢?”蘇玉娟繼續把問題拋給了她。她想了想,“蘇老師,我以后會先弄明白同學們在干什么,如果是故意破壞午休紀律我會口頭提醒,提醒無效我再記下同學的行為。”蘇玉娟點點頭,并引導她,同學們會更喜歡熱心腸的班干部。于是,發現同學有什么困難,小璐便主動幫忙,同學遇上煩心事,她也像個小大人般進行開導,因此收獲班上很多同學的認可。
班長當好了,但一到學校舉行文藝匯演、運動會時,小璐還是悶悶不樂。“蘇老師,我沒有才藝,也沒有運動天賦。”“學生運動會,不是站上賽場的孩子才有光,吶喊聲大也是一種參與呢。”于是,賽場上,總能聽到小璐大聲加油吶喊的聲音。
“很多時候,我是站在孩子們的立場去思考,他們想要干什么。”在蘇玉娟的指導下,得到同學認可的小璐渾身充滿干勁。遇事都會先自主思考解決方式,人也逐漸自信起來。
兒童詩歌里藏著別樣情緒
“風吹過來了 樹葉笑著跟大樹揮手 其實它很害怕分別”,詩歌《害怕》的作者琦琦,今年10歲,是蘇玉娟的學生。
她出生于一個普通的家庭,父母都在深圳打工。小時候,她跟隨父母生活在深圳,6歲那年被父母送回了老家。分別時,心里難受,但懂事乖巧的她只是一邊哭一邊揮手跟爸媽告別。
上三年級時,琦琦接觸到蘇玉娟的詩歌課程。第一堂課上,她的畫和詩得到了蘇玉娟的肯定。從那時起,她便喜歡上了寫詩。
看著四季輪轉,樹葉一直在和他的大樹媽媽告別。那樹葉就像小小的她,必須接受每一次和父母說再見。琦琦深有感觸,寫下了《害怕》。
父母看到這首詩歌后,心里很是內疚。“我們以為孩子還小,父母在不在身邊沒多大關系,原來她這么舍不得我們。”
琦琦內心的期盼,匯聚成簡單的詩行,卻拉近了與家人之間的心靈距離。看到孩子以詩歌為情感寄托,表達自己的別樣情緒,蘇玉娟便不斷創新,以活動為載體,豐富孩子的情感抒發渠道,深受孩子的喜愛。
站上三尺講臺即將滿四年。四年時光,不長不短。她和孩子們一路向上成長。有些故事被記錄在朋友圈里,有些則深藏在彼此心底。
3月23日,“寫下蘇老師關心關愛過你們的事情”命題一出。孩子們揮筆寫下了:“有一次,奶奶沒來接我,是蘇老師把我送回家的。”“下雨天,蘇老師總是幫我把衣服烤干”……
一個個用紙筆講述的簡短故事,溫暖而有力量。? ? ? ? ? ?(文中學生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