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平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以網絡為基礎的信息技術手段飛速發展,尤其是電腦、智能手機的普及,影響到人們生活、工作、學習的方方面面,身處其間的中學生也不例外??陀^地講,網絡的使用既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又拓展了中學生的思想行為空間,與此同時,網絡上的暴力、色情以及彌漫在灰色地帶的不當言論也給學生的成長帶來了避之不及的負面效應。中學道德法治教育作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的主打課程面臨著全新的挑戰。
(一)對網絡可能帶給中學生的傷害保持清醒的認知
網絡運行具有隱蔽性、虛擬性、互動性、刺激性特點,對于尚不具備較強辨別是非能力的中學生有著巨大的誘惑力。有的教師囿于課程知識的全面講授,不善于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師生生活實際去解決中學生道德、情感、信念、行為諸方面的難題,既不利于將道德信念內化于心靈深處,也不利于外化為行動指南。網絡文化的泛在性和它所具有的震撼性、沖擊力能使各種刻板的說教瞬間蕩然無存。
社會處于變革轉型期,社會上的一些不正風氣通過網絡的傳播,對正常的家庭教育觀念造成了扭曲,部分家長過分強調子女的學業成績,極容易給子女帶來道德觀念的錯覺。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育輕德育,由于評價體系的偏差,對學生道德情操、人格尊嚴的考核不重視,容易導致他們的一些不良習俗的形成。
受上述因素的影響,部分中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取向逐步變得灰暗起來,功利、個人主義色彩濃厚,加之學習的壓力大,滋生出了焦慮、抑郁、煩躁等不良心理反應,因此,勤勞節儉、團結互助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正在他們身上消散。社會公德意識淡薄,自控能力降低,行為失規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害,導致青澀早戀,校園霸凌等不道德行為,甚至違法犯罪行為時有發生。
(二)對網絡背景下中學道德法治教育教學工作的思考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正確認識網絡對中學生道德法治教育教學的影響,在實踐過程中趨利避害,自然成了道德法治教育教學工作者面臨的一個課題。
1.以人為本,增強學生對網絡傷害的免疫力
著力進行人文教育,樹立“以人為本”的主體意識,引導中學生建立切實的理想信念,調動起他們自身潛在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投身于實現個人成長愿景的奮斗之中,獲得成就感,以此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從而使他們精神受到激勵,靈魂得到洗禮,品格加以塑造,筑起抵制不良誘惑的防護墻。既要加強校園文化的設施建設,形成高雅的文化氛圍,育人環境,也要不斷地舉行形式多樣的集體活動,用文明、高質、有品的校園文化去抵御那些不雅的網絡文化。
2.趨利避害,放大網絡對學生成長的積極作用
著力實現道德法治教育的網絡化,讓其覆蓋和影響力,努力去超越一般網絡。
在校園網絡中設立學生、班級主頁、舉行有目的、有趣味、有格調的各種比賽;學校和教師也建立專題網頁、進行有的放矢的道德法治教育教學專題討論,全方位互動、助推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的形成與定格。
3.科學評價,健全網絡對學生傷害的預警機制
道德評價體系是優化學生道德提升過程,增強學生道德素質的重要環節,應精準地反映出個體道德觀念的全部及內涵,反映個體外部表現與內在思想意識的同步情形,反映品格意識、智慧能力、言談舉止的均衡態勢。
學校特別是直接從事道德法治教育的教師固然承擔著中學生道德法治教育的主體責任,但社會、家庭等亦承擔相應的責任,形成步調一致的協同態勢,積極應對網絡時代的挑戰,多管齊下,同心戮力,做到不留死角,推動中學道德法治教育健康穩健的發展。